分享

扫墓和上坟,到底有什么区别

 思明居士 2019-04-08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在中国,清明、中元、寒衣,被称为三大祭扫节日。这三大节日中最受大家重视的就是清明节了。

关于清明节,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春秋时期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重耳流亡,介子推忠心护主19年。后来重耳回晋国当了国君,介子推不肯受赏而隐居。晋文公重耳搜绵山找不到他,便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肯出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每年清明之前几天不生火,只吃冷食,谓之“寒食”,寒食第三日即为清明,这便是清明节的起源了。

清明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扫墓,它是由古代帝王春天祭祖的习俗演变而来。

最初的扫墓并无固定时间和次数,什么时候都行。《孟子》记载,有个齐国人每天骗妻子说自己天天在外与富贵人家吃喝,实际是每天去城东坟地里吃人家扫墓祭祀的酒肉。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很频繁地祭祀扫墓。到了唐代,唐玄宗把清明扫墓编入正式礼仪。

从古至今,几乎所有的家庭在清明节这天都要上坟扫墓。在古代,上坟和扫墓是有区别的。墓指的是地下的“穴”,所以墓一般是平的,而坟指的是高于地面的“土堆”。按发展规律来说,先有了墓,后才有了坟。

扫墓最直观的理解就是要把地面打扫干净,而上坟呢,就是要把因雨水坍塌的土堆,重新堆砌一下,修整一遍。

我们小时候,还要用铁锹在田埂上挖一个像碗一样的土块,放在坟头上以示祭拜。现在因为节约耕地,都是公墓了,所以大家几乎都是叫扫墓了,而上坟已经很少了。如果身在远方,不能回乡扫墓的,有些人会在偏僻处或十字路口进行简单的祭扫。

古人认为,人是有灵觉的,祭扫时不由自主地会去找到偏僻的地方,绝对不会选择热闹的闹市区或街道。十字路口能通所谓的阴间,祭扫的物品能直达逝者手里,这些都是遗留下来的封建迷信。

其实祭扫,只要本着一颗怀念故人的心,比什么都重要!怀念那些我们认识的人和事,让一份记忆留在心底。

主持人简介:孙灿,一个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热爱收藏的80后。以上言论仅代表本人观点,欢迎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