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清明”到“清明节”

 思明居士 2019-04-08

“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这是古人认为在清明这一日之后,自然界中三个会发生明显变化的物候。这里的“清明”,指的是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而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体系里,既作为“节气”又作为“节日”的,也只有清明。这样的情况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作为节气的清明”被人们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出现时间很早。成为节日,则是迟至唐代的事情。所以在唐代以前,提到“清明”,所指的基本都是“清明这一节气”,而非“清明节”。

到了唐代,随着南北朝以来的战乱和分裂的局面终于彻底结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由此就有更多的人,萌发出享受生活的意识来了。而作为这些意识的集中反映之一,唐朝官方节假日的设置里,清明开始被当作一个独立节日来看待了——《开元天宝遗事》中记录了清明时长安城居民们的出游踏春;《东城父老传》则描述了新进士在清明节举办宴会的情形……当然了,此时的清明节还远不是现代意义上那祭祀祖先的节日。

即便在两宋时,清明节也依旧是一个以踏春出游为主的节日。记录宋代市井生活的笔记中,多有对清明节踏青场景的记载,如《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等,可谓热闹非凡。而渐渐地,“清明”又有了新的发展——清明前后各个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开始以清明节为中心整合了起来。

从“清明”到“清明节”

与清明节日期相近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是在冬至日后的105或106日,即清明前的一两天。对这个节日,现代人可能还算不太陌生。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其起源于周代的禁火之制;另一种则是与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有关,认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寒食节兴起于秦汉时期,初时不过是原三晋地方居民的一种地方节日,主要习俗是上坟扫墓和禁火冷食。而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寒食节的习俗便不再是以单纯的纪念性活动为主,而是朝向娱乐性习俗的方向发展了。等到了唐代,这一天一般就以打秋千、蹴鞠、斗鸡等等一系列娱乐活动为主了。而进入宋代后,寒食节干脆逐渐同清明节连在一起,成为人们春游的节日了。【1】

注1:两个节日的习俗也慢慢合并到了一起,踏青出游与祭扫墓茔相结合。

从“清明”到“清明节”

另一个节日“上巳节”,现代人可能相对就比较陌生了。这,与这个节日到了宋代后不再盛行有很大关系。

上巳节早在周代即已出现。汉代以前,该节在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那时主要的节日活动是“祓禊”——即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以此求得驱除不祥的一种祭祀。可见这个节日具有较浓的宗教意味。待到魏晋时期,上巳节固定在了三月三日。这一时期,祓禊在有关上巳节的文献记载中已不多见,频繁出现的更多是踏青、骑射、曲水流觞及宴饮等活动。而再到唐代,上巳节的宗教色彩大体上业已消散,其已基本转变为了一个以宴会娱乐为主的节日。

而在唐代社会尚能得到某种程度重视的上巳节,进入宋代后却迅速步入了衰落。这是由于上巳节的时间同清明节、寒食节的时间过于接近,活动、习俗上又较多相似,于是也就如寒食节一般,渐次与清明节合而为一了。

从“清明”到“清明节”

就这样,古代的寒食、清明、上巳三节融汇在了一起,直到最终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清明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