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涵敬斋 2019-04-11

清明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清明节,我们又迎来三天的小长假。

但是过节之前,大家或许需要搞清楚一个概念,清明≠清明节,前者是指一个节气,而后者才是指我们现在普遍所认为的那个节日,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踏青游玩和扫墓祭祖)。

清明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在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最后加入进来的,也是唯一一个演变成了“节日”的节气。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历书》云,“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与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清明节气产生之初也不例外,一些流行的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等,可以佐证清明最早仅仅用于区分时序,指导农事,与节日毫不相干。

清明从节气变成国家法定节日,大约是始于唐代。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寒食节始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曾经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寒食节一般是设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有禁烟火,只吃冷食的习俗。

清明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关于寒食节的由来,学术界有着不同的争论,而最广为人们所接受的便是纪念介子推之说。相传春秋时期,介子推辅助晋文公成为君主,而文公在论功行赏时却把他给忘记了,介子推对此也不介意,与母隐居深山,文公后来才在他人的提醒之下才记起了介子推的功劳,于是他下来焚山以迫使介子推乖乖地出来,而介子推最终与母亲在山里被双双烧死。晋文公深感后悔,于是为了纪念他,而下令在清明节前的三天里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天也从一开始纪念介子推也慢慢演变成了祭祀祖先。“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这说明寒食节祭祀的习俗是自下而上形成,并逐步获得官方的认可。至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的一道圣旨将寒食上坟祭祖定为“恒式”,并为此全国放假。

清明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寒食节和清明节,时间上两者一前一后,相隔不远,因此在唐宋时期,两节往往被相提并论,区别渐趋模糊,祭祖的节日习俗逐渐落到了清明节这一天。最终是清明节更具有生命力,更受到社会的认同,成为了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而流传了上千年的寒食节,由于禁烟习俗的淡化,而走向式微,故而今人多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

或许,我们很少会在清明节这一天祝福别人“节日快乐”,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拜祭祖先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对于先人应当充满敬意。然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是有喜悦的权利的,时值春暖花开,生机勃勃,与三五知己走到野外踏青赏春,难道不是赏心悦目的事情吗?

清明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这里就又不得不提到,踏青最早也并非是清明的习俗,而是属于另外一个跟清明挨得很近的古老节日——农历“三月三”上巳节。上巳节兴起于先秦时期,每逢到了这一节日,青年男女会来到河边聚会嬉戏,沐浴春光,甚至互表爱意。文人墨客尤爱在这一天玩“曲水流觞”的风雅游戏。王维的诗里写道:“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由此可见古人的踏青有着非常丰富的节目内容,而且也暗示了,踏青在清明节和上巳节均可,不必限定在上巳节。

清明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而到了唐宋时期,上巳节也如寒食节一般,被清明节所吞并。所以,清明作为一个节气,却最终吸纳了两大与其相邻的节日,使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了节日,也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此可见,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不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清明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一说起清明,很多人脑海里就会冒出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下雨似乎成了清明的标志。但实际上“雨纷纷”只是江淮地区的情景,受冷暖气团的影响,这一带形成了强降水区,四月份平均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而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清明前后降水并不多。进入四月,北方地区气温回升很快,降水稀少,干燥多风,是一年中沙尘天气多的时段,许多地方的平均气温都已经达到10℃~15℃。我国的东北北部、西北部分地区虽说还没有进入春季,但气温也有显著的上升。

清明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总体来说,清明节气的气候特征是:控制大陆的干冷气团势力就开始减弱,东南海洋上暖湿气团势力逐渐增强并向大陆推移,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天气转暖,草木繁茂,万物复苏,既适宜外出踏青扫墓,也适宜春耕。

温馨提示

清明期间

文明拜祭

注意防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