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慧】学科育人的六重境界

 丛耘720 2019-04-08

  【内容提要】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学科教学的根本价值,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科教学要凸显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使命的育人取向。根据不同的层面,学科教学育人包括学科知识育人、学科技能育人、学科活动育人、学科思想育人、学科文化育人和学科生活育人等六重境界,分别侧重“育其知”“育其能”“育其行”“育其心”“育其根”和“育其活”。这表明,学科教学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和渔场”,更要使之懂得“渔何鱼,渔几何鱼”,知道“何时何地鱼”和领悟“何时何鱼不得渔”的真谛,并且使之走向“护鱼护境,和谐自然”的自觉与自律。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学科教学的根本价值。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凸显了我国教育改革对学科教学育人的发展定位和价值追求。学科教学育人,我认为有如下六重境界。

  一、第一重境界:学科知识育人

  学科教学最起码的要求是“传授”学科知识,所以学科知识育人是学科教学育人的第一重境界。学科知识是学科本质属性与联系的客观反映,属于理性知识,可分为三类:一是陈述性知识,二是程序性知识,三是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以事实陈述或命题的形式出现,如“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程序性知识是指怎样做的知识,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操作过程的知识,即关于从已知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知识,如“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策略性知识是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它所处理的对象不是客观事物,而是个人自身认知活动的策略和方法,即是关于怎么样用陈述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技巧的知识,如“细胞结构与功能的识别方法”。学科知识是打开学科“殿堂”和认识学科规律“宝库”的钥匙,是建立学科概念、学科思维和学科思想的基础,是形成学科语言、学科色彩和学科性格的条件。英国哲学家培根在《随笔集》中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我最想说的是,任何学科知识都不是枯燥无味、冷冰冰的,也不是和我们毫无关系的,更不是毫无用处的,而是蕴含着许多充满人性温度的故事,尤其是每一个学科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前人不断探索的历程和前仆后继地追求真理、真知的足迹,乃至今人在这一学科领域的继续深度探究和发现,这些才是知识最美的“诗意”。

  在“学科知识育人”中,教师需要做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科知识,而是“育其知”,培育学生的认知和感知,借助学科知识“教化”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甚至“乐学”,并从中发现学科知识所蕴含的“丰富营养”,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悟性和修为[1]。如果想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那么教师还要让学科知识和学生“发生关系”,让他们思考并明晰: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学?“我”学了究竟有什么用……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有了关系,才会建立联系;有了联系,人就会产生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同时,还会在学生的心里生长出对知识的追求与热爱。若学生对学科知识有了追求与热爱,教师何须担忧学生不主动、不自觉学习学科知识。

  二、第二重境界:学科技能育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国教育界广为流传,因为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对学科教学而言,不但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即不从“不如”字面去解读,而从“也要”的视角去指导教学。我们既不能忽视“鱼”的价值,也不应过于夸大“渔”的能效。显然,渔不同的鱼需要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授何渔”要依据“鱼”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传授。事实上,“渔”与“鱼”一样,都有好坏优劣之分,如有死记硬背之“渔”、应付考试之“渔”、探索创造之“渔”、获取知识之“渔”、反思领悟之“渔”,等等[2]。那么,学科教学究竟如何“渔”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这里所谈的“渔”不仅是指获取学科知识的方法和技巧,而且还包括学科的专业技能,统称为“学科技能”。

  学科技能是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能力的重要体现,学科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传授知识的同时,灵活地去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特别是各学科能力[3]。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需要习得学科知识,也要学会学科知识获取的方法和掌握各学科相关的专业技能。学科知识不同,获取的方法和技巧也不同,考虑到这方面的文献已不少,本文不再重复赘述,侧重谈各学科的专业技能。比如,语文和英语等语言类学科的语言表述技巧(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数学学科的运算技巧和数学方程解答技巧,生物学科显微镜正确使用的技能和玻片、装片制作技巧,化学学科有关实验仪器的操作技巧,美术学科的作画技能,音乐学科的歌唱技巧,体育学科的运动技能,信息技术学科的电脑操作技能,等等。上述学科技能的习得,既要根植于学科的系统知识,更要厚植于日常教学中的有效训练。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或数技之长,无论是学业的发展,还是将来的就业,都大有裨益。这也是成就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经之路。

      学科技能育人是学科教学育人的第二重境界。在“学科技能育人”中,教师要围绕“育其能”的目标,秉承“差异性”和“个性化”的教学育人理念,依据“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客观事实,做到“因材施技”和“因技施人”。无论是不同学生对相同学科的同一项专业技能,还是同一个学生对同一学科不同的专业技能,或者同一个学生对不同学科的专业技能,他们学科技能的敏感度和掌握度都可能不同。所以,在学科技能教学中,教师在鼓励学生追求“炉火纯青”般熟练的同时,也要允许“简单操作”甚至“不会”的存在。因为很多时候,人对学科技能具有“选择性”,就好像游泳,有的人天生就是个“旱鸭子”,甚至有的时候,技能也选人,即学习某些技能的人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练习健美操,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条件是无法完成一些动作的。

  三、第三重境界:学科活动育人

  学科教学离不开学科活动,没有学科活动之水的浇灌,就没有学科教学鲜花之盛开。从本质上来说,学科教学也是一种认识过程,一种学生在学科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过程,并且这一过程由学科活动串联而成。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极力推崇“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认为学生是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体悟人生、养成良好品德,教师要积极创造活动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科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发现自我,成长自我和超越自我,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养成高尚的品质和完善的人格[4]。

  学科活动的范畴很广,凡是跟学科相关的活动都可以称为学科活动,但这里侧重于学科主题活动、学科项目学习活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等,即突出实践性、探究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活动,如语文学科的采风活动和图书漂流阅读活动、化学学科的“中学生日常生活食品中添加剂的调查”主题活动、生物学科的“中草药植物的组织培养”项目学习活动,信息技术的电脑作品制作活动、历史学科的“年例的历史渊源及演变”调研活动,等等。这些学科活动的基本要义有三:一是对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的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使学生成为“使用者”;二是在活动的真实情境中发现和构建新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成为“发现者”;三是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学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信念、情感和意志,在与同伴及他人的互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懂得尊重别人和改变自己,既能与人和睦相处又能与己和谐相处,使学生成为“成长者”。

  让学生发生真正的成长是学科教学最重要的“成果”,也是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和最核心的意义所在。学科活动育人是学科教学育人的第三重境界,重点是“育其行”,即构设“行远成人”的育人意境和价值追求。在人生成长路上,学生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会构成我们生命的宝贵财富。

  四、第四重境界:学科思想育人

  学科思想是各学科固有的本质属性,能够反映学科知识本质、学科思维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有“学科教学的精髓和灵魂”之称,对学科学习、学科教学、学科应用和学科发展有着指导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基本观念、思想或见解。学科思想育人是学科教学育人的第四重境界。有句哲理名言说:“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观念;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与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和学科活动相比,还是学科思想育人“能致远”。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学科思想,如数学学科的变式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物理学科的模型建构思想和能量守恒思想,化学学科的守衡思想和动态平衡思想,生物学科的进化与适应思想和遗传与变异思想,等等。同时,当今教育发展和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共同的期盼:用思想重塑教育的行为,提升教育的品质,重构课堂教学,滋养学生的心灵和引领生命成长[5]。

  研究表明,传统学科教学一方面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但不重视学科思想的教学,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学科学习陷入庞杂、零散且缺乏整合的知识学习;另一方面注重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但这些浅表而机械的技能学习难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学科思想,使学科学习思维化和系统化,这样才能让学科教学更有效,更优质[6]。学科思想是各学科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是“知识”背后的“知识”,是各学科的重要支撑,是指导学科教学的核心理论基础,是灵活应用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的“指南”。因此,只有触摸到学科思想这个“本”,才能领悟到学科内容之“魂”,才能找到学科教学育人之“心”。比如,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学生形成了生物与环境、稳态与调节等思想,就会理解和认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等理念。“育其心”是学科教学育人的核心价值取向,教师要依托学科思想,让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感受学科的魅力和“慧光”,引导他们从中相遇生命的开悟、顿悟和觉悟,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收获思想,收获成长。此外,在“学科思想育人”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思想的指引,使之建立正确的学科学习观,在学科学习时心正意诚,即“正其心、诚其意、修其身,而后育其心”。正如《礼记·大学》所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学科教学之思想育人也应如此。

五、第五重境界:学科文化育人

  文化是教育的根,而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创造新文化的文化。文化之于教育,是一个有着强大的化人作用的“磁场”,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对人的思想、行为、认知、情感、习惯、生活和价值观等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之于学科,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从学科的起源流到学科的今日,再流向学科之未来;又如一方土壤,生长着各学科的花草树木,有着前人探索的历史足迹和今人开辟的田园,同时有着各自演变发展的方向。有学者认为,学科文化是指在学科知识与学科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知识理论体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学科传统、伦理规范、学科制度和行为习惯等的总和[7]。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重要的不是给文化定义,而是对文化的解释,即文化的意义。”本文所指的学科文化,包括三层涵义:一是学科的专业文化;二是学科的课堂教学文化;三是学科的教研文化。学科文化育人的意蕴,就是凝练学科的专业文化,从文化的视角构建学科教研组,引领学科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基于学科特性、师生特点和学校实际的学科课堂教学文化,从而实现育人的目的。在学科教学育人的境域里,学科文化育人属于第五重境界。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独特使命和价值,在于其能够为人的成长提供相应的外部文化环境。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强调:“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一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可见,学科文化育人对提高教育质量来说非常重要,当然,也非常有效。学科文化就如“一方水土”,其育人功能就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样,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奇效。但是,过去乃至现在,学科教师似乎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缺乏文化的视野与格局,忽视了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文化的作用。比如,在目标上,重成才,轻成人,重工具性、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培养,轻思想性、智慧性和体悟性的培育;在内容上,重专业性、运用性和科学性教育,轻通识性、创造性和人文性教育;在形式上,重显性教育、他人教育和共性教育,轻隐性教育、自我教育和个性教育[8]。

  通过学科文化的路径来培育学生,实质就是“育其根”。《淮南子·原道》:“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所以,根正而杆直,根深而叶茂,根固而生长。学科教师追求学科文化育人的境界,就要通过文化的力量来焕发学生自我约束的自律力、自我反思的成长力和自我成长的生命力。

  六、第六重境界:学科生活育人

  生活既是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学科教学的落脚点。实质上,学科知识本身就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积淀、提炼、浓缩和抽象,而学科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让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过程,就是把学科知识、技能、思想等转化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过程。这说明,学科教学要回归到生活的真实情境,才能“活”出自身应有的活力和张力。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活”的学科教学要以生活为中心,并通过学科生活育人。“活”,不仅是学科教学的最高境界,而且是人的品质发展的最高境界,所以,我把学科生活育人定位为学科教学育人的第六重境界。

  那么,“学科生活育人”的内涵和意旨是什么?简单地说,既包括学科生活化教学,又包括生活学科化。概括地讲,就是教师通过学科生活化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实现生活学科化。学科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根据“生活”的方式理解、打开、构建和开展学科教学,即教师要立足“生活”的旨趣,在思路上,依据学生所经历的真实生活及取得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科教学,既要服务学生当下的生活,又要服务于他们未来的生活,从而使学科教学“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深度融入现实生活,最大限度服务于现实生活”;在方法上,学科教学要根植当地、本校师生的生活方式、习惯和现状等进行学科教学,使学生既能关注自身健康生活,又能在生活中做到学有所用,且通过学科学习改善和提高当下的生活质量,尤其是精神生活。

  当然,学科生活化教学只是学科教学途径或手段,但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实现学生的生活学科化。华东师范大学周彬教授指出,学科生活化教学是对学科知识的“解压”,使之恢复为生活经验的形态,虽然生活经验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但生活经验并不能转存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中,要将已经被教师“解压”之后的学科知识被学生转存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就有必要让学生走向生活学科化,即让学生重新“压缩”和抽象以生活经验形态存在的学科知识[9]。所以,学科教学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汲取学科精粹,让学科核心素养铸强他们生活脊梁,从而过一种有意义、有意思、有品质的学科生活化的人生。

  总之,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科活动、学科思想、学科文化和学科生活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交融的,共同构成了学科教学的过程,都以“育人”为价值追求和根本目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为“育其知”“育其能”“育其行”“育其心”“育其根”和“育其活”。因此,学科教学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和渔场”,更要使学生懂得“渔何鱼,渔几何鱼”,知道“何时何地鱼”和领悟“何时何鱼不得渔”的真谛,并且还要使他们走向“护鱼护境,和谐自然”的自觉和自律。

  参考文献:

  [1]李文送.学科教师究竟教什么[J].中国教育学刊,2016,(9).

  [2]潘建辉.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1).

  [3]林崇德.从智力到学科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4]顾明远.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我提倡“活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07-26(4).

  [5]李文送.教师的生命成长[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3.

  [6]李松林,杨静.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1).

  [7]肖楠,杨连生.大学学科文化及其“生成—演化”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0,(3).

  [8]刘献君.文化是教育之根[J].中国德育,2017,(16).

  作者简介:李文送,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教师,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岭南师范学院生科院外聘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与研究、教师专业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