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想地图之泰山孤岛

 潇潇雨ekg9m5f4 2019-04-08

泰山最高点的海拔不过1537米,实在称不上高山。然而人们却不吝献予它各种霸气的名号:“岱宗”“五岳之首”“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甚至还常常被视为通天之所。

那么,泰山这种海拔与名气的反差,究竟从何而来?让我们从一张虚拟地图开始……

1.

泰山或许是座岛

如果海平面上升1000米,平坦的华北平原之上还会露出什么?

泰山奇想地图(图中注记纯属虚构)

华北平原西缘的太行山脉仍明显可见,并将成为新的海岸线。海水拍打着壁立千仞的太行山,涌入山间的峡谷沟壑,形成壮观秀美的新峡湾。三门峡将变为连接“关中海”与“华北海”的海峡。

华北平原东侧的最高峰泰山尚能保存523.7米的高度,像极了一座根基庞大的孤岛。即便海面高涨千米,泰山有名的五大夫松仍能露出水面;险峻的泰山十八盘从海面延伸而上,犹如从水底直通南天门的“天梯”。

而泰山周边的群山,大多会淹没在巨浪之下,只有蒙山、沂山、鲁山、徂徕山和远处的崂山可以艰难地露出海面,如同零星分布的海上“仙山”。

这张奇想地图大概可以帮助你迅速地了解泰山在华北地区的分量,以及“一览众山小”的原因。然而我们还是要回归真实的地图,继续寻找泰山奇伟形象的来源。

华北平原与泰山

回望百万年前,桀骜不驯的古黄河冲过三门峡的约束,渐渐沉寂下来。河水源源不断带来的泥沙经过长时间堆积,形成了广袤平坦的华北平原。

如果说黄河的冲积作用塑造了华北平原,那么以泰山为首的山东丘陵,正如一枚稳稳镶嵌在地上的“避水珠”,阻挡住黄河就近入海的可能。面对这些古老的丘陵,暴躁又多变的黄河也束手无策,只好绕过山峦,找寻其他好走的河道。

华北平原的平坦超乎想象,厚重的岩层和巨石被百万年来堆积的泥沙完全覆盖,黄河漂荡其上愈发漫无目的。历史上,仅文字记载的大大小小的黄河改道就多达26次,范围北至天津,南达苏北。

GIF

黄河故道示意图(闪烁的彩色线条代表曾有过的黄河河道)

绝大部分的华北平原都被黄河冲刷甚至淹没过,唯有泰山守护着的一方土地免受其害,显得遗世而独立。相比黄泛区人民的艰难困苦,这里水旱从人,适宜耕作,孕育出了古老璀璨的齐鲁文化。

而泰山,自然就成为了安稳与神迹的化身,逐渐建立起了高大雄伟的形象。

2.

泰山地震与两位皇帝的一生一死

“君权神授”的思想是皇帝们的共识,身披“上天之子”的这层外衣,可以让皇权统治变得名正言顺。

自从秦始皇率先登上泰山开始,泰山“第一山”的地位便再无争议。后来陆续还有6位帝王到此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昭示天地的功勋,借此彰显自己“天子”的正统地位,这就是封禅。虽然封禅大典自宋代以后不再进行,但是君王前往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行为仍是广为认可的传统。

由于具有深入人心的政治意义,泰山及其周边出现的任何异变,都左右着皇城内的人心走势。而泰山地震,无疑具有更大的冲击力。

明朝有一位皇帝对泰山感恩戴德。当初正是因为泰山的一次“发怒”,才保住了他的太子之位,甚至可能是他的性命。这位皇帝名叫朱佑樘,史称明孝宗,事情则要从他父皇的宠妃——万贵妃说起。

皇帝宠爱妃子不算稀奇,但如果这个妃子比皇帝年长17岁,而且是 “亦母亦姐”地从小陪同皇帝长大的宫女,那就难免令人称奇了。宫女出身的万贞儿,就这样在35岁那年成为了明宪宗朱见深的宠妃。

万贵妃有多得宠?从她受到皇后的杖责后,明宪宗就果断废掉了第一任皇后的事情上可见一斑。据说她因为失去皇子而心怀妒恨,只要妃嫔有孕便会加以毒手,然而皇帝仍然对她宠爱依旧。且不论万贵妃残害皇子的事迹是否属实,只说独宠后宫、受封皇贵妃、死后不久皇帝便也郁郁而终等事,却是明确记载的实情。

据说朱佑樘是瞒着万贵妃偷偷出生、长大的,直到6岁才与父亲相认。万贵妃不满朱佑樘被立为太子,于是集结宠臣,明里暗里谋划着改立其他皇子。正当明宪宗经不住鼓动想要废太子之际,泰山地震了,而且震感十分强烈。

依照五行观点,泰山属东岳,它出现的异变正对应着东宫太子存废之事。如果要改立太子,怕是会引发上天的惩罚。明宪宗这才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而另一位皇帝对泰山可就是又畏又惧了。因为两次发生在距离泰山200千米之外的地震,他竟然在对“天谴”的惊恐中死去。这位皇帝名叫慕容德,说起来也是个戎马一生的狠角色。

汉朝末年中原大乱,三国纷争之后虽然统一于晋,可却没有迎来长久的安宁。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司马氏南下江南建立起了东晋,在淝水之战获胜之后,又一次迎来了短暂的安宁。与此同时,北方战乱纷纷,进入到王国迭立的十六国时期。

由鲜卑族慕容氏所建立的政权都以“燕”为名,其中包括慕容德所创建的“南燕”。

慕容德先后经历了前燕、前秦与后燕三个政权,和许多其他的慕容氏男儿一样,他的一生都活在复建燕国的执念中,金戈铁马东征西讨,直到六十二岁才建立了南燕。

东晋内乱,正值南燕进攻江南地区的大好时机,南燕国都广固城内发生了一次轻微的地震。这次地震据记载很是轻微,只不过惊飞了树枝上的鸡而已,但却让敏感的慕容德一病不起,唯恐天谴降至、出师不利。南燕的进攻只得作罢。

才及慕容德的病情好转,南燕国内又地震了,而且这次广固城内的震感要明显许多。可怜年迈的慕容德经不住这次惊吓,竟然在地震当晚气绝身亡了。

GIF

南燕国大致范围(请留意广固与泰山的位置关系)

南燕是慕容氏所建的最后一个燕国,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天的山东和江苏部分地区。这里的地势平坦,民间对泰山的崇拜根深蒂固,加之慕容德一直沉浸在复兴燕国的焦虑中,有此反应也就不难理解了。

3.

被日本侵略者搅黄的“国山”之名

如果说独立于华北平原之上的地貌特赠予了泰山雄伟的景观,历代帝王亲临祭祀的传统给予了泰山尊崇的地位,那么孔子与李白、杜甫等文坛名家的歌颂则赋予了泰山豪迈的精神气魄和无尽的文化魅力。

当民国学者易君左第一次登上泰山的时候,便深深被一种厚重的力量所震撼。这位易先生素来喜欢游历山水,行迹遍布全国,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游记作品,还有“现代游记写作第一人”之称。

然而到了泰山,易君左感受到的不再是山秀水美或天然野趣。在攀登泰山的途中,他与同伴细观石刻,畅谈古今,充斥于胸的是浓浓的家国情怀。

泰山的山脉走势雄伟而稳健,地处中原文化区却保持着坦荡的正气。在易君左看来,这种“刚健中正”的品格与国人追求的民族精神相一致。在泰山之旅结束后,他奋笔疾书,写下了一篇名为《定泰山为国山刍议》的文章,倡议将泰山定为“国山”,将泰山精神引为国魂。

“伟哉造化巨斧痕,辟此绝岱招国魂!”易君左在《登岱》一诗中这样写道。实际上,易君左之所以如此热心奔走于“国山”与“国魂”的倡议,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那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正处在“国正危兮山未安”的非常时期。易君左的国山论希望借助传统文化,来改造社会的“萎靡穷愁气”,使万民增强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

“正因泰山足以代表中国之国魂,全体国民应共戴此一伟大的国魂,而谋彻底的长期抵抗。质言之,即应运用泰山的精神以消灭富士山之魔影!”

正值国难之际,这篇文章不但得到了芮麟、老舍等文化名家的支持响应,教育家徐瑞祥还带着“定泰山为国山”的议案参加国民大会山东代表竞选。只可惜,随后“七七事变”的爆发导致国民大会未能召开,将泰山定为“国山”的议案也在而后十余年的战乱中逐渐沉寂。

—End——

微信搜索“地图罐头”加关注,获取更多地理及地图趣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