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蟹馔与漆艺的对话

 王法QQ 2019-04-08

11月3日,《左持螯,右持杯——蟹馔与漆艺的对话》在三联韬奋书店三里屯店举办了新书发布会。该书的主创人员,美食家戴爱群、漆器创作者范星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周剑石、烹饪大师张少刚,来到发布会现场,与读者畅聊美食与美器的话题。 

以下文字来自现场速记,经编辑整理。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蟹馔,由美食家戴爱群和烹饪大师张少刚讲述这本书的创作缘起,对一些菜品的不同见解;第二个部分是漆艺。虽然现在的漆艺主要在日本,但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周剑石所说,中国才是漆艺的发源地。本书漆器创作者范星闪女士分享了每一道漆器作品的创作过程,让读者了解这门传统手工艺,其蕴藏的中国传统审美更是激发了读者的共鸣。


*文章转载自三联合众(id:sdxhezhong)

吃蟹的想象力

《左持螯,右持杯》新书见面会

嘉宾:

戴爱群(美食家)

           张少刚(烹饪大师)

           周剑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范星闪(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漆艺创作者)

主持人:珊妮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美食节目主持人)


蟹馔

戴爱群:大家知道,中国人特别喜欢吃螃蟹,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秋天这个季节,讲究吃苏州阳澄湖的大闸蟹。我也尝试过别的厨师和餐饮企业设计的蟹宴,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够到位。每年秋天我和少刚都去苏州阳澄湖找好的、正宗的蟹品尝,甚至包括太湖的湖蟹,长江的江蟹,我就想是否运到北京来做点好玩的事。

有人说螃蟹的颜色单调,剥出来就几个颜色,器皿要想办法。我们现在中餐一说包装,就去找高端的日餐或西餐容器,就是广州骨质瓷,唐山也有大白盘子。我对大白盘子深恶痛绝,也不能为一桌菜烧一窑瓷器。景德镇高端的瓷器40多道工序,我不可能跟这40道工序挨个交流,而漆器只要找到一位就可以了。我找到了周老师(周剑石)。我和周老师有共识,即怎么让漆艺回到现在。考古发现,漆器的使用有7000多年的历史。书里的作品很多都用了莳绘工艺,这个工艺日本人也承认是唐代传过去的,第一件是唐代大刀的刀鞘,是一件兵器。肯定不是要珍而重之藏在恒温恒湿的地方。韩国、日本民用的漆器还是比较多的。

蟹宴有一个特点,一年只做一回,公蟹最肥的时间只有一个月,我们要求更高,就是11月20日以后,公蟹才有膏,蟹要分档取料,分别剥出来,跟蟹粉不是一回事,一年就折腾一个月,具体的让少刚讲。

我们的突破是先有菜后有器皿。为一个系列的菜品专门打造设计一套器皿,据我所知,在饮食文化史上是不多见的。

涉及器皿创作的美食家有一位,但不是中国人,是日本人。这位先生生在京都,店开在东京。他就是北大路鲁山人,这是他的艺名,此人是日本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美食家。他设计菜品,设计器皿,亲自创作器皿,在京都烧窑,甚至男卫生间里的小便池都是他自己烧的。活到六、七十岁,有一次吃了变质的肝,食物中毒死了。我给这人做一总结: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死得其所。

我这本书有向这些以美食为生的前辈致敬的意思,这个路不是我走出来的,只是希望找前辈的足迹,希望我们手里有一些新的东西。其实我说这套东西有点像时装,天桥上的时装秀或者概念车。这个东西跟当下中国人,无论富人还是穷人的现实生活还是有距离的。有读者朋友说这东西很有意思,咱们看看。我就很满足了。

张少刚:我是18岁进了老北京泰丰楼。今年48周岁,干这行30年了。我有幸在很巧合的机会认识了戴先生。当时戴先生考我,你做什么菜。我说是山东菜。他说你能做油爆肚仁吗,我说没问题,这是山东菜非常考究工夫的菜,基本在市面上看不到。后来做了油爆双脆,增加了鸡胗。

通过这个菜跟戴先生结缘。这本书从凉菜到热菜到主食到甜品,都有螃蟹,但没有整蟹出现,而是各个部位,蟹钳、蟹腿、蟹肉、蟹膏、蟹粉。

戴爱群:蟹要分档取料,蟹肉、蟹腿、蟹钳肉和蟹身肉要分开,螃蟹来了要马上蒸,蒸完了马上要拆,量非常大,后厨非常辛苦。为了出这本书拍照,我是自费进了50只螃蟹。

张少刚:开始进了100只蟹,用来拍照,但器皿迟迟出不来,螃蟹已经进来了,做不了,拍不了,结果螃蟹都扔掉了。第二年螃蟹来了,器皿也出来了。而且漆器不是一次性出来,当时我们拍了很多天,李先生(李祎)是我们的摄影师,要求太高了,一两道菜能拍一天,反反复复。

戴爱群:感谢一下我们的摄影师李袆。他拍摄分成两个部分,先拍器皿,在棚里拍;又到少刚的餐厅搭一个棚,拍菜。我记得很清楚,拍了三天,头两天我还陪,第三天我熬不住了。

张少刚:很多厨师喜欢拿各种食材放到一起,但没有说法,没有道理。戴先生的想法都是有故事的,有来历的。

一品蟹腐

主持人:这本书里有一道菜叫蟹酿橙,是宋代的一个特别著名的蟹馔。在复原这道菜的时候两位有什么火花擦出来?

戴爱群:杭州1980年有一个八大楼,恢复过一些宋菜。主要的根据是宋代的菜谱,叫《山家清供》,林洪写的,里面记载了蟹酿橙的做法。杭州的做法是把这个做成炒蟹粉,酿在挖空的橙子里象征性地蒸一下,我认为这个方法不对。我认为就是把肉挖好了,不要炒,应该放进去就是蒸;第二,醋和酒他是放在肉里,我认为是放在蒸锅水里。古代人的口味比我们清淡,烹饪技法比我们简单。少刚也不认为浙江的做法一定就对,他认为还是要稍微炒一下,但要清淡。炒的过程中他下了工夫,他拿我们剥出螃蟹的下脚料熬蟹油、蟹水,拿这个增加蟹馔的鲜味和香味。把这些东西用到蟹酿橙里,既不是菜谱里记载的,也不是杭州的做法,而是他独创的。

蟹酿橙

张少刚:原材料不能过度加工,否则会破坏原有的味道。拆蟹的过程中有蟹壳,蟹壳加罗勒叶一起熬油,放一点点鸡油,一点点猪油,因为猪油更香,慢慢熬。做蟹粉的时候会用到汤。但是都用鸡汤就没有什么意思,我们用一点带蟹味儿的汤。炒制的过程中都用蟹油。苏帮菜的做法就是,做虾要用虾油,做鱼要用鱼油。咱们做螃蟹就用蟹油,一定非常好吃。我们不是过度加工,不加很多淀粉,醋都很少用,是用鲜柠檬代替。

戴爱群:做什么菜用什么油是宫廷菜的做法。清代的一些资料显示,皇帝一天要用多少只猪、羊和鸡。10个人也吃不了这么多东西,其实有一部分拿来熬油,一部分拿来煮汤了。比如做一只鸡,要拿另外几只鸡做汤来煮这只鸡。

━━━━━

本书一共呈现了15个漆器作品,以黑、朱红、金为主要色调,借鉴传统的器型,图案元素更加现代,运用了螺钿、莳绘、金莳绘、犀皮、素髹等工艺,既让人了解漆器的相关知识,也展示了漆艺这种传统工艺的美好。


中国也是漆的国度

主持人:做蟹宴配漆器的想法,灵感来自哪里?

戴爱群:首先是我自己一直比较喜欢漆器。这是中国的传统工艺,有一种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另外,有一个朋友问我蟹宴的色彩怎么解决?烧一窑瓷器,要求每个色彩都不一样,成本是没法核算的,只有漆艺能达到这个要求。换言之,漆艺相对于普遍使用的陶瓷器来说,创作的自由度更大,更能表现作者的个性、想法、思路,更能衬托菜肴。

周剑石:我们是陶瓷的国度,日本的英文名是漆的国度。其实中国也是漆的国度,我们的漆有8000年的历史,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有一个跨湖桥遗址,出土了射箭的弓,日本的学者拿了样本,到日本做各种分析,考证有8000年的历史了。

戴爱群:日本没有原生的漆树和茶树,都是中国引种的。

周剑石:母文化在我们这儿。中国漆艺文化的源头也是两河流域,黄河和长江。

割漆

主持人:一说漆我们就会想到油漆,就会想到油漆那股味儿。中国漆和工业漆到底有什么区别?

周剑石:《说文解字》里面的“漆”字没有三点水,就是木、人、水,极其象形。漆就是从一种树上,割一个V型或者柳叶形的口或者牛鼻子型的口收集的汁液,最后氧化成褐色,范星闪同学就是用这样的材料经过深加工做出了漆器。

主持人:颜色全部是天然的,没有任何色素?

周剑石:没有。就跟张老师说不用醋,一定要用柠檬做一样。天然的漆可以吃,《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都记载可以入药。我去割漆树的时候,只要看流下乳白色的汁液就拿起来吃,要知道那绝对养生。

主持人:什么味儿?

周剑石:柿子没熟的时候的涩味。

主持人:这个汁液是怎么凝固成这种固体的呢?

范星闪:这是跟现在的化学漆不一样的地方,大漆需要一个荫房,保持特定的湿度和温度,湿度在60%~80%是比较好的。

戴爱群:漆在潮湿的环境容易干,干的环境反而不容易干,还容易出问题。

周剑石:大漆干的过程是固化结膜的过程,不是风化。

漆的艺

范星闪女士向读者展示每一件漆器作品的创作过程

主持人:请范老师给我们讲一下,您在漆器的设计上有什么想法,怎么能最大程度地搭配好美食?

范星闪:主题是螃蟹,我们的主题也尽量跟螃蟹相关,比如水生的植物,有跟螃蟹成熟季节相关的,比如桂花,从这个出发点,从中国的传统器型上借鉴一些,延展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器型。

戴爱群:在传统的漆器之上,我们又做了一些突破。比如蟹酿橙这道菜,一个剖开的橙子放在什么器皿里都不好看,我想起了唐代的盏托,是放茶盏用的,是茶盏托的前身。盏托在唐宋时代是瓷的,我们做了漆的,颜色决定是红的。我当时还跟星闪提了一个挺刁的要求,我希望每一件器皿至少能展示漆艺的某一种技术或者艺术环节。

周剑石:这也是我特别赞成的一点。就算不懂漆艺的人,拿一书在手多少能起到启蒙、普及的作用。

素髹莲花盏托

范星闪:先讲盏托吧。书里写它的工艺叫素髹,素髹的技法在宋朝比较流行。跟宋朝的审美很有关系。宋朝的定窑都是白色,有花纹,是暗纹。如果颜色只做一种,那对造型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像我们现在说的素颜美女,那就一定要长得美。这个髹就是用刷子刷,所以叫髹漆。

戴爱群:《髹饰录》就是讲漆艺的工艺。这件东西的胎是橡木的,漆艺一般用软硬适中的木胎,不容易变形,一般的盘子、碗是用车床旋出来。这个造型分了三节旋出来,尤其是中间的部分,不是简单的刀具旋转就可以解决,还有挖的工艺。

范星闪:对,等于上下两部分是车出来的,中间部分是挖出来的。

螺钿玉兔望月梧桐黑漆葫芦盘 

范星闪:糟香蟹柳鹅肝(这个菜)用了这个葫芦的造型。

戴爱群:中国人用葫芦是取福禄寿谐音,比较吉祥。

范星闪:用了三、四种技法,叶子是漆粉莳绘,用大漆做了一些颜色,再做成粉末,所有渐变的颜色就是漆粉工艺。

戴爱群:这个小兔子很可爱,是范老师手工锯出来,用的是韩国的螺钿?

范星闪:日本的螺钿。

戴爱群:锯坏了好几个吧?

范星闪:第一个锯得很满意,一不小心碰到地上腿断了。这个工艺西周就有,唐代是巅峰期,正仓院藏有一些唐代螺钿镶嵌漆器,就是这种。

点螺倭角方盛盘

主持人:这个也很漂亮,旁边的毛刺是什么?

范星闪:也是螺钿,跟兔子不一样,这是薄螺钿。贝壳里有珍珠光泽的那一层。

戴爱群:就是贝壳的内面。

周剑石:吃过鲍鱼吧?就是鲍鱼壳里侧。

范星闪:这种叫点螺。

戴爱群:特别细,像眉毛一样细。

范星闪:做得特别薄,就可以出现五彩的光,从每个角度看颜色都不一样。

戴爱群:这是水草,不是写实的水草,是写意的水草。

夹纻荸荠汤盅 

主持人:这是一个小碗盅。

范星闪:这跟前面几个的做法不一样,前面几个都是胎漆器,后面会看到设计的图纸,这是脱胎,等于我们要先用泥做小雕塑,塑成这个型,再用大漆、麻布、漆灰一层层裱出来,打磨,每做一遍都要修形。这个东西还是素髹的工艺,看的时候,就是看这个尖。它是以荸荠为原型的作品,那个芽的部分还有山峰的感觉。

主持人:特别灵动。

范星闪:这就是脱胎。古代有一些佛教的塑像是用这种工艺做的,细节会比较到位,而且这个东西本身很轻,用麻布和漆灰来裱,再把泥脱出来,清理干净,就可以体积很大,又比较轻盈、便于携带。

戴爱群:简单来说,在这之前大家看到的漆器里面是有木质的胎,但这个胎是空的,所以轻。而且用脱胎的技法,便于表现一些不规则的线条,比如人的脸。没有3D之前没办法弄,用机器弄不了,脱胎就可以。鉴真像就是用这个工艺做的,而且这个工艺就是鉴真传到日本的,在此之前日本没有夹纻工艺的佛像。自从鉴真东渡到了日本,日本才有这个工艺。福建地区有些人用这个工艺做酒具。

周剑石:对。我做的大型作品也是这样,现在叫脱胎,古代叫夹纻,所谓的夹就是一层两层三层、一层层夹的意思,纻就是苎麻。

戴爱群:就是苎麻做的布。

贴金夹纻莲蓬汤盅 

范星闪:这也是脱胎,跟之前的做法不一样。您说像莲蓬,还真是照着莲蓬的样子。

戴爱群:星闪买了一堆莲蓬。

范星闪:我去荷花池里找了八个最美的,用来翻石膏模,留了品相最好的一个。

戴爱群:中间还有很多品相不好的,最后留了这一个。裱了多少层麻布?

范星闪:这一件是四层。

周剑石:大多数都是四层。

戴爱群:这个东西最难的地方是因为凹凸不平,漆是要抛光的,这一件她完全是用手一点一点抠。这件东西最难的是连接“子口”,莲蓬翻膜之后,中间这部分要弄断,中间的连接镶嵌一个子口,这是不规则的,所以这件东西做了两年,这个坏主意是我出的。星闪对这个东西最大的贡献,是最后用的金。这个工艺叫什么?

范星闪:贴金。

戴爱群:做一个莲蓬用黄的绿的都没意思,星闪贴上金,磨漏一点,有一种斑驳之美,古朴之美。这确实是一件星闪很得意、我也很得意的作品。

周剑石:这类似根来寺涂法,来源是根来寺。僧人使用漆器,不断使用之后,红底变黑了,也就成为一种美的样式。这一类漆器表现了时间的过程,交朋友的过程中产生的痕迹,让人非常亲切。

莳绘嘉禾红漆盘

范星闪:这个盘子有稻香的感觉。有些工艺搭配使用可以出来最好的效果。这个叶子用了漆粉和莳绘工艺,有些发黄,还带一点点绿,就像刚刚收割下来的一把饱满的稻穗。

戴爱群:稻田也是可以养蟹的,所以用这个(图像)是有道理的。东北的蟹,好多都是在稻田里养。

范星闪:稻穗部分,我们想表现出饱满的感觉,这里用到了一点点彩绘。这是一个彩漆,干了之后有微微隆起的感觉。这些杆和芒用了金莳绘工艺。

犀皮红漆盘

范星闪:这是一个犀皮工艺。

戴爱群:犀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这个犀牛皮是五彩的。

范星闪:盘子的中间有功能要求,颜色是整块的,把菜的颜色衬托出来;盘边就得有细节,我们想到了传统的犀皮工艺,这个非常难做。要先起一些底,起一些点点,我们这次是用豆腐漆起纹。

周剑石:用豆腐的汁液和大漆调和。要让漆有点厚度很难,要想让漆粘稠,得有一些钙的成分。

范星闪:对,表面先做成不平的,再上一层红漆,上一层金箔,再上一层红漆,再上一层金箔,这样贴了三层金箔,正面的边和背面的边都是这么做的,然后再打磨抛光。

金莳绘螺钿桂花耳杯 

主持人:这个器皿的形状很特别。

范星闪:通俗叫耳杯,因为像耳朵。

戴爱群:雅一点叫羽觞,就是曲水流觞的那个觞。

周剑石:2000年我带学生到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里面有这个器型的文物,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有这样的造型。霸王别姬故事里,霸王拿着的是单耳杯。为什么叫羽觞?因为要加一些鸟的羽毛。一些有王者风范的人在把手上嵌了老虎。这个造型很有意思,椭圆形的造型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以前甲骨文的祭祀是用乌龟的壳,这个反过来跟乌龟壳有点像。我一直怀疑这个东西跟那个有渊源,因为拿这个东西祭祀先人,他自己也喝酒。

戴爱群:这个器型是有出土文物的原型的,但图案是我们自己画的,是不对称的,传统的图案一般是对称的。

范星闪:古代还是对称的多。

周剑石:春秋战国的漆文化简直不得了。曾侯乙墓已经到了巅峰,里面很多图案都是非常对称的,但匠人表现得很自由自在,在对称里有点微妙的不对称。人的眼睛也是不对称的,如果完全对称那就是假人了。

双色漆素髹高足盘 

范星闪:这个高脚盘是为了点心做的。高脚的东西有点仪式感,庄重一点。技法有一个从红到黑的渐变,这有点像素髹的变形,这个技法跟形状也有关系,都是用了渐变的做法。

周剑石:最少要用三支笔,红笔、黑笔中间是一半一半的笔,有的作者甚至要用五支笔过渡。

戴爱群:这个器型很像古代一种祭祀用的豆形器。

周剑石:大家好好写写那个“豆”字,跟这个很像。簋街的“簋”也是与簋这种器型很像。

黑漆贴金斗笠碗

螺钿莼菜高足碗 

戴爱群:斗笠碗是宋代常见的器形,就是用来喝茶的,我说是否可以做这样的器型,一大一小,大的是放面的,小的是装卤的。

范星闪:传统的更敞口一点。两个放到正面看,会有一种韵律。两抹金是从水墨画做的借鉴,来一笔写意的感觉。

周剑石:国画叫飞白,这个底色是黑的,可以是“飞黑”。

范星闪:摆在一起有阴阳的感觉。

范星闪:这(螺钿莼菜高足碗 )也是为打卤面设计的斗笠碗,大的放面,小的用来放卤,图案是莼菜的叶子,有时候一些东西不想那么具像,给两片叶子,给一点水纹,在碗这里带一点点,所以金线用到了金莳绘,用螺钿镶嵌莼菜的叶子。

周剑石:这个莼菜的螺钿很有意思,在弧面上贴,要想沾得很牢,必须敲碎,成冰裂纹,漆器刚入门的贴蛋壳也是这样。传统的漆器是朱画其内,墨染其外,这个反其道而行之,有点突破传统。

莳绘水八仙黑漆盘

戴爱群:这个叫水八仙,苏州有八种水生食物,比如藕、菱角、莼菜、鸡头米、水芹、马蹄,我们不能很实的,把八种都弄上,星闪选了四种。

范星闪:水纹用了金莳绘。

戴爱群:这个水纹是写意的。

范星闪:对。这个藕是螺钿工艺,比兔子薄一点,比抽象的那种螺钿工艺厚一点。菱角是漆粉。

戴爱群:莼菜呢?

范星闪:莼菜也是用莳绘。

擦金水藻纹如意点心盆 

戴爱群:这个器型非中国传统,日本也没有。日本民艺运动家柳宗悦先生提倡生活艺术化,他专门挖掘日本的民间工艺,他的一本书里面有这么一个东西,注释为茶盆,在冲绳。冲绳是日本和中国之间的岛国,曾经叫琉球。原来两属,既向中国进贡,也向日本一个诸侯进贡,最后被日本吞并了。所以冲绳的文化受中日两方的影响,这个茶盆,书上没有写什么用途,我估计就是跪在榻榻米,给你上茶或者茶食的东西。中国的蒸饺笼屉样子很丑陋,怎么都不好看,我就用了这个茶盆,人家只是很写意的一张图,我就扔给范星闪,剩下的请她回答。

范星闪: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好,还是要加一点中国的味道。镂空一个如意纹,如意是中国的传统纹样,而且有功能性。比如一个很美的姑娘来上菜,手放在这个孔里,端上来,感觉整个吃菜的过程都更有韵味。装饰手法用到了贴蛋壳、贴金和擦金工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