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瘗鹤铭》,南朝梁国著名医药家陶弘景书,天监十三年(514年)刻于镇江焦山西侧临江崖壁上,被誉为“碑中之王”。 瘗,读音[yì],掩埋、埋葬的意思。这是一篇哀悼家鹤之文。唐宋期间,此碑因遭雷击崩落长江。南宋熙宁、淳熙及清代康熙年间,先后打捞出五方残石,1960年合砌为一,存90余字。 《瘗鹤铭》残碑 原文: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巾,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声。西竹法理,幸丹岁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鸣语化解,仙鹤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局,余欲无言,尔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将进宁,爰集真侣,瘗尔作铭。 《瘗鹤铭》用笔奇峭飞逸,点画灵动高古,字形开张畅达,神完气足,意态雍容。此铭笔法由隶至楷,被誉为“大字之祖”,对后世影响深远,隋唐楷书以为风范,黄庭坚、何绍基、赵之谦、曾熙、张大千等历代名家,无不得力于此。 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诗赞:“大字无过瘗鹤铭”。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评价:“此铭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固书家之雄。”铭字连笔圆润,落笔超逸,神采脱俗。” 以下为碑文放大,字字精美绝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