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自尊踩进尘埃里的时候,我们才开始上道

 源源不断 2019-04-09

人的自尊有多重要?

很多人可能会说,人活的没有尊严还有什么意义?

其实,这里回答和题目已经脱节了。

人的尊严当然很重要,但是不一定是自尊。

因为我们谈自尊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下,这里的自尊已经成了面子、争口气这些内容,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尊。

真正的自尊是人内心的准则和富足,而不是要证明给别人看的东西。

人的尊严,更多的是来自于别人对你的评价,这种评价更多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更不是自我的所谓自尊的标榜。

人所谓的自尊,很多时候是来自于自卑。

这是我自己的亲身感受。前边的文章里说过,我比较胖,也不讲卫生,四环素牙,我一直到大学的时候,还不大敢张大嘴笑,所以,有时候特别害怕别人拿我的牙、我的身材开玩笑,会特别的敏感。

所以呢,有时候会特别想从别的方面来证明自己,为自己弥补一点所谓的自尊。这其实会让人养成一种习惯,要么是在嘴上从来不认输,就是别人一有反对的意见,先是要说一大堆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再就是特别害怕别人瞧不起,导致了,不愿意向别人请教。好处当然也有,就是逼着自己暗地里下功夫,自己去私底下学习,跟人谈话的时候,得谈出点东西来,也就是逼着自己学习和思考,才能弥补一些所谓的自尊心。

这可能是我最血淋淋的一次自我解剖吧。

最近跟几个朋友聊起来,这一年多吧,也就是开始自己创业以后,我的改变很多,更多的是学会反省自己了,不再那么”傲慢“了。开始学会能弯弯腰了。

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毛病,就是怕被别人拒绝,其实原因和上边的一样,担心被人拒绝,其实是不自信导致的过度的自尊,同样的,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这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

能意识到,能尝试开始改变,这也算是一种成长吧。

郭德纲有句话说的好:要脸就是不要脸,不要脸就是要脸。

老郭说的是艺人做艺,是讲要脸面就没法在台上做好艺,脱离了自己狭隘的自尊心,全心全意的把最好的艺术奉献给观众,这才是真的长脸。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比如说,我上边的自我解剖,也有有利的一面,这一面其实在年轻的时候还好,那是争强好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越来越成为负担。

人一旦开始”要脸“(这里是好面子)的时候,很多事就很容易跑偏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把精力都用在了”要脸“上,而真正给我们长脸的是我们真正做出来的成果,而不是那些假模假式的所谓”自尊“,而做出成果,就得做到”无我“,就得把那些面子、自尊都放下,因为这些东西会让你太强调”我“。”好名“之心不除,人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名“。

今天还是和大家分享一段《管子》的内容吧,和这个有关。

如我等普通人好名,作为领导者,更容易好名,有些还会好大喜功,这更是好名。

一提起管子辅佐齐桓公,君臣四十年相得益彰,配合默契,我们可能也更容易记住管鲍之交,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没有去研究过,为什么齐桓公会对管仲言听计从,是一开始就这样的吗?

我们来看《管子·大匡》的内容:

桓公元年践位,召管仲。管仲至,公问曰:“社稷可定乎?”管仲对曰:“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异日,公告管仲曰:“欲以诸侯之间无事也,小修兵革。”管仲曰:“不可。百姓病,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与其厚于兵,不如厚于人。齐国之社稷未定,公未始于人而始于兵,外不亲于诸侯,内不亲于民。”公曰:“诺。”政未能有行也。

第一年,齐桓公登上王位,其实,这时候的小白,还没有太大的野心,只是想着自己能够坐稳王位,还不敢有称霸诸侯的想法,在管仲的”威逼利诱“之下,才勉强答应管仲行霸道之政。这时候小白怕被其他的诸侯国欺负,想花钱加强军备,被管仲给制止了。

管仲的理由呢,就是没有实现安内,没有实现齐国经济发展,没有实现齐国百姓的民心归附,没有和其他诸侯国搞好关系,就开始准备军备,会导致内忧外患。

其实,齐桓公的想法是绝大多数人都可能会有的想法。但是,这种逻辑导致的结果就是内不得民心,外没有友邦,而且军备的竞争会导致本来就没有多少家底的齐国迅速的陷入更大的混乱。

二年,桓公弥乱,又告管仲曰:“欲缮兵。”管仲又曰:“不可。”公不听,果为兵。桓公与宋夫人饮船中。夫人荡船而惧公。公怒,出之,宋受而嫁之蔡侯。明年,公怒告管仲曰:“欲伐宋。”管仲曰:“不可。臣闻内政不修,外举事不济。”公不听,果伐宋。诸侯兴兵而救宋,大败齐师。公怒,归告管仲曰:“请修兵革。吾士不练,吾兵不实,诸侯故敢救吾仇。内修兵革!”管仲曰:“不可,齐国危矣。内夺民用,士劝于勇,外乱之本也。外犯诸侯,民多怨也。为义之士,不入齐国,安得无危?”鲍叔曰:“公必用夷吾之言。”公不听,乃令四封之内修兵。关市之征侈之,公乃遂用以勇授禄。……………”管仲曰:“安得已然,此皆其贪民也。夷吾之所患者,诸侯之为义者莫肯入齐,齐之为义者莫肯仕。此夷吾之所患也。若夫死者,吾安用而爱之?”

公又内修兵。

第二年呢,齐桓公又想着加强军备,管仲还是严词拒绝。齐桓公呢不听,硬来,非得强干。后来呢,和宋夫人在船上饮酒,被宋夫人给吓唬了,(太丢面了),就把宋夫人给休了,宋国又把这位夫人嫁给了蔡侯。

小白同志就被彻底激怒了,就告诉管仲,如果不加强军备,连被羞辱都没办法报仇。这时候呢,小白就甩开管仲蛮干,重赏勇夫,招来了一批勇武鲁莽的人,鲍叔牙就很担心,而管仲呢,还能沉得住气,帮齐桓公管理内政。

三年,桓公将伐鲁,曰:“鲁与寡人近,于是其救宋也疾,寡人且诛焉。”管仲曰:“不可。臣闻有土之君,不勤于兵,不忌于辱,不辅其过,则社稷安。勤于兵,忌于辱,辅其过,则社稷危。”公不听。兴师伐鲁,造于长勺。鲁庄公兴师逆之,大败之。桓公曰:“吾兵犹尚少,吾参围之,安能圉我!”

第三年,齐桓公想讨伐鲁国,原因就是鲁国帮着羞辱过自己的宋国。又被管仲严词拒绝了。齐国被鲁国在长勺打的丢盔卸甲。齐桓公这时候还不知悔改,是觉得自己兵力少,如果自己兵力多,怎么可能被鲁国打败呢?

四年,修兵,同甲十万,车五千乘。谓管仲曰:“吾士既练,吾兵既多,寡人欲服鲁。”管仲喟然叹曰:“齐国危矣。君不竞于德而竞于兵。天下之国带甲十万者不鲜矣,吾欲发小兵以服大兵。内失吾众,诸侯设备,吾人设诈,国欲无危,得已乎?”公不听,果伐鲁。鲁不敢战,去国五十里而为之关。鲁请比于关内,以从于齐,齐亦毋复侵鲁。桓公许诺。鲁人请盟曰:“鲁小国也,固不带剑,今而带剑,是交兵闻于诸侯,君不如已。请去兵。”桓公曰:“诺。”乃令从者毋以兵。管仲曰:“不可。诸侯加忌于君,君如是以退可。君果弱鲁君,诸侯又加贪于君,后有事,小国弥坚,大国设备,非齐国之利也。”桓公不听。管仲又谏曰:“君必不去鲁,胡不用兵?曹刿之为人也,坚强以忌,不可以约取也。”桓公不听,果与之遇。庄公自怀剑,曹刿亦怀剑,践坛,庄公抽剑其怀曰:“鲁之境去国五十里,亦无不死而已。”左揕桓公,右自承曰:“均之死也,戮死于君前。”管仲走君,曹刿抽剑当两阶之间,曰:“二君将改图,无有进者!”管仲曰:“君与地,以汶为竟。”桓公许诺,以汶为竟而归。桓公归而修于政,不修于兵革,自圉,辟人,以过,弭师。

上边几段都删减了,这一段就不做删减了,太精彩了。

第四年,齐桓公觉得自己兵强马壮,十万大军,战车5000辆,想碾压鲁国,为头一年的战败雪耻。管仲还是不同意,小白同志还是一意孤行。鲁国有可能是真被吓住了,请求讲和。会盟的时候,鲁国人说双方会盟都不能带兵器,小白同志答应了,管仲劝他别去鲁国,说曹刿这人坚强以忌,这个曹刿就是我们小学课文里学过的曹刿论战那个曹刿。小白就是不听,而且真的不带兵器。果然,会盟的时候,小白就被曹刿和鲁庄公用剑逼着齐桓公,要求齐国割让土地,这时候管仲齐鲁的边界以汶河为界,如果对山东的地理比较熟悉的朋友,应该知道,这比鲁庄公的要求还要多。这才把齐桓公给救了出来。这里大家可以想想,齐桓公的这些加强军备的钱是哪儿来的?都是这几年管仲操持国政,民富才能国强。

重点就在于最后:桓公归而修于政,不修于兵革,自圉,辟人,以过,弭师。

这之后,齐桓公的那点自尊被打到尘埃里,才开始真正的洗心革面,改过自新,自此一切都听管仲的,这之后又用了五年管仲努力发展齐国经济,外部较好诸侯国,兴灭继絶,为自己赢得国际声誉,这才有了后来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从齐桓公即位,到真正实现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今天正好是在自我反思,看到齐桓公和管仲这段,虽然事情和格局都完全不一样,但是背后的逻辑和原理都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还那么好面子,那么”要脸“,读读这一段,再学学齐桓公:自圉,辟人,以过,弭师。

把所谓的自尊踩进尘埃里的时候,我们才开始上道。

今日20:00点,准时开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