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稿连载|辨证施治,食疗见奇效

 昵称20622184 2019-04-09
原创:燕子 医样 2018-05-10

上期《心安,便一切都好》的疾病处理分析:

       遇到外感病症,一般的理解是:上呼吸道感染,先发烧,然后再咳嗽几天,待到人体免疫力产生了,咳嗽就会好了。这一系列的变化,总需要一个过程,时间大概需要7~14天,有的还不止这些时间。其实当我们换个角度看待问题时,遇到外感病症后,1、在刚刚头痛、形寒;2、或者咽干、咽痛时,就按照寒或热的分型来辨证论治,一到二天内,外感就可以完全好。就算已经到了发烧出现的阶段,只要还没有咳嗽症状出来,还是有希望二三天之内就完全好的。

        但现在很多人一旦遇到外感,马上就用什么抗菌素之类的,完全不去管什么具体情况,怎么按实际情况去对症处理。西医本来也有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的说法和不同的处理方法,但现在商业化的医院体系,加上平时追逐金钱已经成为习惯了的浮躁病人,最后衍生出来的结果是:众人心里的好医生的标准是用更多的钱来判断的。然后就是滥用药变成了社会上的普遍现象,本来几天可以好的外感,变成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展,有一部分甚至最后演变成支气管纤维化。

       所以浮躁的心,产生了混乱的思绪,身体健康也无法保障。

       心安,便一切都好!        

        《心安,便一切都好》,文章链接:投稿连载|心安,便一切都好

辨证施治,食疗见奇效

        2018年4月19日,一阵急促的微信提示音划破清晨的寂静。“谁会这么早发一连串消息呢?”我急忙打开查看。原来是同事的请假信息:她的小孩夜里高烧近40度、并咳嗽不止。凌晨4点吃了一次美林后,热度仍有39.3°,退不下去。所以她打算请假,带孩子去XX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看急诊。

(同事当时记录的孩子的实时体温)

        春季历来是各种流行病高发期,医院里人满为患。经过一个上午的折腾,终于等来胸片、验血的报告结果——孩子被诊断患了细菌性感染。医生十分娴熟的给同事开了两瓶美林和头孢,要求两者配合使用,预计体温很快就会降下来。这回,同事稍稍有些心安。回家后,她谨遵医嘱,每四小时给娃吃一次美林,期待体温的下降。然而,热度居然还是退不下去! 

        这下,妈妈真的心慌慌了。去年小朋友出现过一次高热惊厥,所以孩子发高烧,家长特别紧张。于是,同事又紧急带孩子到瑞X医院看急诊。同事把之前的发病情况、就诊经历和服药情况详细向医生说明,瑞X医院的医生建议继续服用退热药和头孢,同时尝试物理降温。可是,孩子一直就是不排汗,热度始终徘徊在39.4°~40°之间。

(同事当时记录的孩子的实时体温)

        孩子高烧了四天,家人也在煎熬中度过了这漫长的四天。直到4月22日,我在朋友圈看到同事的求助信息,才知道孩子情况这么严重。做过妈妈的人,都能体会那种焦急无助的心情。情急之中,突然想到这种复杂情况可以问问施医生! 

        我立即把两家医院的检查报告、病症、舌苔照片通过微信发给施医生,施医生又详细询问了发病的具体情况,比如:鼻腔后面的咽后壁干燥吗?手脚是冷是热?是怕冷还是怕热?想喝冷水还是热水?大便情况?近几天的饮食情况?都吃过哪些水果?

        最后,施医生初步判断孩子并不是简单的细菌性感染,而是风热感冒的一种,是由于过敏体质造成发烧,发烧引起身体抵抗力下降,继发感染。

        其实,查明病因比迅速退热更重要!当务之急是先用抗过敏药物,减轻过敏症状,过敏缓解了,热度自然会降下来。施医生还提醒一个情况:一般情况下,连续发烧后使用退热药,大便一定会变干;但是这个孩子的情况却相反,服用几天退热药后大便依旧溏薄。这样反常的状况需要引起医生的特别注意,不能按照惯常经验做出判断,而有必要回到原点,仔细分析一下病因。

        经过综合判断,施医生给孩子开出一味食疗方:3棵蓬蒿菜、一段1公分长的白萝卜,加1/3调羹大米,煮米汤喝。少吃零食,尽量增加米汤的食用量,情况会加速好转。此外,要严格忌口草莓、橙子、柠檬等水果。因为这三类水果会增加发热的复杂程度,减弱退热药的效果,所以发烧期间不能食用以上三种水果,但可食少量西瓜。

        施医生的判断与两家甲级医院医生的判断大相径庭,而且所谓药方也仅是菜粥,“这个能起作用么?”同事将信将疑。在我的说服下,她按照这个食疗方调整了两天饮食,平均体温下降近1度,最低温度已经降至36.9°左右。食疗的效果实在出乎意料!饮食调整有效纠正了孩子的过敏体质,减轻了过敏症状,所以体温也降下来了。

(同事当时记录的孩子的实时体温)

        可惜的是,眼看着孩子的热度并未完全退去,家人十分担心会引发高热惊厥或肺炎,所以,4月24日当天,又带孩子去了第六XX医院。医生建议小儿立即住院治疗挂盐水。家人当时已经彻底乱了阵脚,只想尽快退热,不在乎什么方法了。于是,孩子又在医院吊了整整一个星期的盐水。这里我们可能很难判断到底是吃几天菜粥好得更快,还是继续吊一周盐水好得更快。这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作为妈妈,我能够理解当下同事的心情。但是在中医食疗已经起效的情况下,由于家长过度紧张,放弃食疗调整,转而到医院吊盐水,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不仅让孩子承受了原本不必承受的痛苦,而且大剂量使用药物,会大大损伤孩子自身的免疫力。

        数天后,无意中看到施医生的一条朋友圈“风热感冒怎么办?”示例中的小孩子病情与当时同事小孩出奇的一致,不同的只是他在发病初期就采用施医生的那味食疗方进行治疗,仅用两天体温就恢复了正常;而同事的孩子采用西药(抗生素)治疗,体温却一直没有降下来。(示例中的小孩子,自出生起,采用中医食疗治疗疾病,极少服用抗生素类的西药,更没有进行过静脉注射,所以自身免疫力很强,每周踢球锻炼,体质非常好,7岁时就已经可以跟在大人后面独立攀登海拔两千米的山峰了。)究其根本在于医生对病因的不同判断,而这个判断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却是至关重要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而这一点正是我最佩服施医生的地方!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施医生总是去努力探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从病灶的根源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直接地治疗表象,比如西医采用手术切除病灶。

        施医生不仅让我领教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也完全颠覆了“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种老思想。因为,施医生让我看到简单的中医也可以“立竿见影,标本兼治”!

更多精彩文章

点击文章末尾左下角的“阅读原文”,

可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更多精彩文章——药材笔记:

金银花

柠檬

桃子

枇杷叶

山楂

青蒿

生梨

红枣

枸橘李

……

更多精彩文章——食疗笔记:

忌口(上)

忌口(下)

 

更多精彩文章——典型病例的观察笔记:

牙齿

睡眠

小便

大便

汗液

疑难杂症

心痛

胸痛

……

作者:燕子

编辑:茗晰 & Carol Gu

*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多为网络转载,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公众号文字作品,皆为公众号原创作品,若无特殊声明,版权归公众号作者所有。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中记录的品种多为药食两用,副作用很小,本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使用,但是由于使用的方法不完全合理,所以感到效果欠佳。

        你若遇到完全符合文章记录的特征的情况,不妨一试,如此你也可从中积累养生的经验。使用经验丰富了,效果就会越来越好。很多比较轻微的病症,其实完全可以依靠自己来调养。何必要等到病症变重,再用药物治疗呢?药物毕竟还是有很大的副作用的。

        作为医学院学生的你,看这种药食两用的品种会觉得很平常,但是也许你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应对疾病的方法和规律,这些正是现代的中医课本中所没有讲明白的;

        作为身体还算健康的年轻的你而言,看这些文章可以学习如何更合理地管理身体,减少日后生病的风险;

        作为年纪较大或者身体已经出现问题的你而言,看这些文章可以学习如何调养身体。

        中医的价值就在于简单、方便,合理地使用可以帮助我们切实地解决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