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黄庭坚草书三帖比较,看技法与境界的关系

 邢玉洁驼云闲夫 2019-04-09

文 | 书艺课堂


原标题:黄庭坚“草书三帖”——《廉颇蔺相如列传》、《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帖》比较分析

学艺术者皆知:艺术家以是情感为触媒而进行审美感知,激发审美想象,推动艺术创作的,其情感的性质和强烈程度往往决定着作品的感情倾向与格调高低。

在艺术诸多门类之中,书法之独特性在于它以抽象的线条这一语言符号,而通过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而在篆、隶、楷、行、草五体中又犹以草书大开大合,潇洒奔放之形式动感,借以传达书者大起大落,悲欢离合之情感强烈。

草书艺术的兴起孕育于东汉以来文人士大夫个体意识与审美意识的自觉之中。崔瑗于其《草书势》中曾云:“蓄怒怫郁,放逸生奇。或凌遽而惴栗,若据槁而临危。”

草书艺术之美感与品悟意义所在为其将书者的全身心感受以及整个生命所涌动的情感一齐注入与融汇到形式创造之中。也正因于此,抒情表意构成了草书艺术的基本美学品格。书者如也,这其间,社会的历史内容,个人的情感思想,喜者愕者,一寓于此。

纵37厘米 横392.5厘米 约书于崇宁三年(1104)

北宋、南宋两代书家辈出,然即便是包括苏轼、米芾、蔡襄在内的“宋四家”,皆不善草书。而黄庭坚的草书则以其传世数量之众多、境界之超迈神奇而独开晋唐以来草书之新面。故姜夔《续书谱》中说:“近代山谷老人,自谓得长沙三昧,草书之法,至是又一变矣。”

黄庭坚“少年草圣学钟王,意气欲齐韦与张”,然一则年少眼界所限,二则积累所至,故实际水平不甚深入,后中断草书创作数年。直至居于黄龙山中,得祖心晦堂指点,于闻木樨香处参禅悟道;加之见怀素《自叙帖》真迹之由,草书始顿悟而升华。黄庭坚的“草书三帖”——《廉颇蔺相如列传》、《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帖》,展现了其草书创作日臻成熟、完善的动态过程。我们试做一些分析:

▲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传》(局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网站)

1空间结构

书法是集时空为一体化的艺术。草书发展至唐代,张旭、怀素等人以其线条的龙蛇缠绕、行云流水而表现出强烈的时间上的疾速性,给观者以浩浩汤汤的奔腾流畅之感。

▲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传》(高清局部)

然率性与酣畅淋漓之际,空间结构的营造往往靠线质的量的积累,而不甚注重空间位置之经营,故出现较多雷同的笔势。然黄庭坚草书的一大特色与贡献便在其“作品中空间节奏超过时间节奏而居于主导地位”。三帖之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帖创作时间最早,结字的松紧、收放、长短、伸缩、险夷变化,字与字间的穿插、容让的呼应与组合,皆精心经营。

稍成熟的《诸上座帖》的空间结构亦体现谨严的特点。即至完善的《李白忆旧游帖》,时而中宫收紧,时而四外辐射,或高或低,或攲或侧,或错或落,却天趣自然。

(高清局部--纸本,草书 33×729.5 约元符三年(1100年)

2笔法、章法

苏东坡曾于《苏轼文集·跋山谷书摩诘诗》中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攲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正因对方寸纸张内书写空间意识的经营,黄庭坚的草书攲侧极为明显。

以三帖笔法相较,因《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黄庭坚到戎州看到怀素《自叙帖》以后写成的,草书的个人面貌犹未完全形成,一则篆籀气明显,转折处圆转较多,如“于、何、璧、虎”诸字,能看出怀素笔法的痕迹;二则用笔干净、圆润、平实,多独草,字与字之间断笔较多,连绵较少,线条多直没有太刻意的去变形和左右伸展,收放开合有度。但字的中轴线却左右摆动,使得未连写之处的字因大小穿插、上下挪动而亦充满动感;三则较之于其余两帖,行距较宽,露锋起笔较多,捺画具有一种从容的荡漾感,给人以清爽的视觉之感,更显萧散的笔意。

▲ 黄庭坚《诸上座草书卷》(高清局部)

《诸上座帖》为黄庭坚五十六岁之时所书,全幅字以中锋用笔为基调,天趣实足,用笔恣肆。一为“逆笔”的运用。有“逆起”、“顿挫”,以及上下字之间的切断联系的“逆接”;二为“整”“散”的突破。较之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较多怀素草法的痕迹,此帖在笔势“连绵”上有所突破,“整”体现为连绵字数增多和引带的成实,而“散”则诸如一些行中毫无次序可循;三为“点”的意义的拓展。“点”的运用丰富起来,以点代线、以点生势、以点增趣。《李白忆旧游诗》则为黄庭坚“草书三帖”中最成熟之作,书于其六十岁之际,恍惚超然,狂而不乱。一者大开大合,长横大竖、长撇大捺,撇捺横竖向四处极尽舒展,恣意洒脱之态尽显;二者提按绞转,诡异老辣,粗细变化对比明显。

3墨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与《诸上座帖》:虽轻盈者舒展,厚重者简约,但用墨浓淡变化不大;而《李白忆旧游帖》中,墨色丰富,虚实结合,墨的浓、淡、清、干、枯随着所写内容的情感波动而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浓重的墨色,是书写李白应元演盛邀,离开安陆处,而后墨色由浓短暂过渡到淡,其后在“琼杯绮食青玉案”处又达到最浓。墨色由极浓、到清淡再至干枯,书者与李白同屡遭贬谪的境遇与心况,弦外之音缱绻的情思,一寓于书。

▲ 黄庭坚《诸上座草书卷》(高清局部)

4境界

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帖》三帖皆为其顿悟升华后,草书日趋完善之作,逐渐摆脱“下笔不浏漓,如禅家粘皮带骨”之俗态。其晚年被贬川地,于族弟草书卷后题跋道:“老夫之书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蛟蚋聚散,未曾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读罢此言,一位虽经人世风霜困苦,却又洞彻人生真谛的豁达、超迈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此当为山谷老人之草书艺术的精神内核与人生境界耳!

▲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高清局部)

▲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高清局部)

较之三帖,黄庭坚草书创作的动态轨迹渐趋明朗: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用笔干净、较少连绵、稍显独立到《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帖》的用笔连贯、大开大合、峥嵘气象;同之亦萧散疏朗者为书家自由、冲淡的心性。

纵37厘米 横392.5厘米 约书于崇宁三年(1104)

▲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传》(局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网站)

▲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传》(高清局部)

(高清局部--纸本,草书 33×729.5 约元符三年(1100年)

▲ 黄庭坚《诸上座草书卷》(高清局部)

▲ 黄庭坚《诸上座草书卷》(高清局部)

▲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高清局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