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唐时期太和改制后 元氏在北朝门阀体系中的地位如何?

 联合参谋学院 2019-04-09

【原标题:先唐时期太和改制后,元氏在北朝门阀体系中的地位是什么样的?】

北魏新的门阀体系的确立,与太和十六年的“改降五等”和太和十九年(495)的“制定姓族”有重要的关系。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进行官制改革,改革对元氏而言意义重大,首先,元氏内部完成了一次分化,非拓跋珪子孙的元氏不再称王,与原异姓王同时降爵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成为普通贵族,不再享受特殊待遇;其次,孝文帝在保留拓跋珪子孙元氏宗室王位的同时,献文六王因与孝文帝关系更为亲密深受孝文帝信任和重用,地位提升,献文六王在北魏宗室中享有特殊地位,孝文帝去世后,咸阳王元禧更是“受遗辅政”,成为宰辅;再次,“改降五等”之后,北魏皇室外的鲜卑贵族与汉姓贵族爵位待遇相同,缩小了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爵位差距。

null

一定程度上而言,在北魏建立之后获得爵位的汉族士人地位得到提升。正如陈爽先生所言,孝文帝通过“改降五等”,逐渐确立了。为进一步缩小胡汉之别,促进门阀体制的改革,孝文帝相继进行了迁都洛阳、习汉话、改汉姓等改革。其中,改汉姓、定姓族是北魏皇族居于北朝门阀之首的重要一步。元氏成为拓跋氏的新姓氏,对于其他原胡族姓氏,孝文帝均改之为汉姓。姓氏的汉化使胡汉之分不再那么明显,此后孝文帝又下诏“制定姓族”。孝文帝此次制定姓族,将姓族划定不同等级,使其“升降区别”。同时,为进一步融合胡族与汉族,孝文帝也积极推崇原汉姓望族,通过通婚的方式促进双方的融合,孝文帝不仅鼓励胡汉望族之间联姻,还积极纳汉姓望族之女入后宫。此外,孝文帝又注意将制定姓族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规定。

null

此次姓族改革,进一步缩小了胡汉士族之间的差异,将二者共同纳入北魏政治体制之中,确立了一套新的门阀秩序。关于孝文帝此次定姓族,孝文帝通过“改降五等”“定姓族”确立了一套新门阀体系,使得魏晋以来的士族门阀体系得以延续,并得到新的发展。从此,元氏成为北朝门阀体系之首,其宗室在地位擢升的同时也成为巩卫皇室的重要力量。

null

而孝文帝改革后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及统治秩序,正是元氏在北魏末至东、西魏之间仍能勉强维持皇室身份的重要因素。元魏后期,孝文帝确立的门阀体系矛盾不断,宗室权力的加强在得不到皇权的有效制约时便转为对皇权的威胁,从而使得双方矛盾丛生。在皇室与宗室斗争中,献文六王中咸阳王元禧、北海王元详、赵郡王元干、彭城王元勰、孝文五王中京兆王元愉等五王被杀。元魏宗室实力渐衰,朝政逐渐由权臣把持;

null

太和改制后形成的重文轻武之风使北朝世家大族分化,上层文人权贵掌控选拔官吏的权力,阻断武人晋升,文武之争愈演愈烈。北魏后期,皇权削弱,各种矛盾愈发尖锐,最终导致军事哗变,内忧外患之下,元魏宗室重新得到皇帝重用,掌握军事权力,地位虽得以提升,但对统治者已不似先前拥护。元魏末皇权旁落,出现帝位“一年三易换”的情况,其统治岌岌可危,在皇位继承上多受权臣裹挟控制。孝文帝元宏死后,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相继任北魏君主。

null

元诩死后无子,孝文帝嫡系后裔就此而断,继位者依次为元钊、元子攸、元晔、元恭、元朗、元修,其中,除幼主元钊和孝武帝元修,中间几位继位者皆非孝文帝直系后裔,北魏末,元氏虽为皇室,但是在皇位继承上却呈现较为混乱的局面。然而,北魏末实力最强的权臣高欢和宇文泰虽都包藏代魏之心,却不敢冒然称帝,而是借扶持元氏为帝的方式实现权力的让渡。在选立皇帝时,二者同时将注意力转向孝文帝直系后裔。中兴二年(532),孝文帝之孙元修得到高欢支持称孝武帝,二人交恶后,元修投奔宇文泰,宇文泰先是支持元修而后又因政见分歧将其杀害。534年,高欢拥立元善见为魏孝静帝,改元天平,是为东魏;535年,宇文泰杀元修后,改为拥立元宝炬为魏文昭帝,改元大统,是为西魏,北魏正式分裂。

null

元善见为清河文献王元怿之孙,元宝炬为文景帝元愉之子,二人都是孝文帝直系后裔。孝文帝法统的影响虽然确保了元氏在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仍能保持皇室的身份,但元氏并未能掌握实际权力,而是成为高氏和宇文氏协调各方面政治势力的旗号。550年孝静帝元善见“禅让”于高洋,北齐取代东魏;557年西魏恭帝元廓“禅让”于宇文觉,北周取代西魏。北齐、北周的建立,结束了元氏为帝的历史。元氏不仅失去了皇室身份,其境遇在不同政权中也呈现不同的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