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种“伟大作物”使世界人口爆炸式增长,现在被当作粗粮很少食用

 田园牧韵 2019-04-09

(一)“囚徒”哥伦布带回了什么?

公元1492年,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资助下,哥伦布从西班牙巴罗斯港出发,前往“东方”。

这种“伟大作物”使世界人口爆炸式增长,现在被当作粗粮很少食用

谁也没想到,仅仅三个月后,船队就到达了对岸。哥伦布载誉而归,并如此往返四次。

只不过他到死也不肯接受那个事实——他到的地方不是印度,更不是中国,而是地球上另一块大陆。

这里生活着的人是已经与欧亚非大陆隔绝了上万年的智人同胞。

哥伦布出海的目的可不是找什么新大陆,而是到东方发大财。他在日记中反复提到黄金、黄金,香料、香料,但去了四趟,每次都失望而归。

因为哥伦布去的中美洲确实不盛产黄金,印第安人也不种香料。

西班牙王室认为意大利人哥伦布在欺骗王室,所以当他第三次回来时,竟被戴上了手铐。最终,哥伦布在贫困潦倒中去世,年仅55岁。

这种“伟大作物”使世界人口爆炸式增长,现在被当作粗粮很少食用

哥伦布虽然没找到黄金,却从美洲带回了旧大陆居民未曾见过的超级种子——玉米。

(二)“玉米”文明

玉米随遇而安,尤其适合旱地种植,能在垂直长达一万公里的不同纬度上生长,与水稻和小麦相比,玉米能帮助农民开拓更多的耕地。

它的起源和驯化过程目前仍无定论,植物学家们认为,把野生玉米植物培育成农作物是农业史上最困难的试验,而5000年前生活在中美洲的古代印第安人就已成功了。

这种“伟大作物”使世界人口爆炸式增长,现在被当作粗粮很少食用

据说印第安人是亚洲人的后裔,一万多年前,他们追逐着猎物,穿过白令海峡路桥,来到美洲大陆。

玉米丰富的营养、较高的产量和对各种环境的较强的适应性使之成为印第安文明的物质基础,古代的中美洲曾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因而,美洲印第安文明也被称为“玉米文明”。

(三)印第安人的巨大贡献

除了玉米,印第安人还培育了花生、土豆、红薯、西红柿、黄瓜、南瓜、辣椒、菠萝、鳄梨、草莓、烟草等农作物。据学者研究,世界上的植物食品,有50%以上都出自印第安人之手。

这种“伟大作物”使世界人口爆炸式增长,现在被当作粗粮很少食用

很难想像,没有印第安人的贡献,如今我们的餐桌上还有什么?

我们中国很多食物都是直到明末才被引进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虽然自称“天子”,但并没吃过玉米、土豆、西红柿、花生这些东西。

(四)玉米给欧洲带来了什么

美洲作物被带到欧洲后,逐渐被引种到世界各地。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食谱,更主要的是这种“超级种子”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欧亚大陆的粮食短缺问题。可以说正是它们的传播推动了16世纪开始的世界人口爆炸。

1500年左右欧洲的人口只有八千万,这与1300年相比数目变化不大。而玉米、马铃薯等美洲作物引种后,欧洲的人口数量开始迅速增长。1700年欧洲居民达到了一亿两千万, 1800年达到了一亿八千万,1900年欧洲人口达到三亿九千万,1975年是六亿三千五百万。

这种“伟大作物”使世界人口爆炸式增长,现在被当作粗粮很少食用

在这个人口爆炸过程中,食物反而越来越充足,玉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五)玉米是中国第三大作物

在东方,玉米在十六世纪上半叶开始经过云南、福建进入中国,由于能生长在水稻无法种植的山区、坡地,玉米迅速传播,继水稻、小麦之后,成为中国第三大主要食物。

仅仅经过四百年左右的时间,中国人口就从1700年的一亿五千万,增长到1800年的三亿两千万,1900年是四亿五千万。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口超过十亿,而中国的粮食供应仍然基本达到自给。

这种“伟大作物”使世界人口爆炸式增长,现在被当作粗粮很少食用

玉米在人类进化史上起了重要作用,今天,“伟大的玉米”依然是我们喜欢的食物,只不过被当做粗粮,食用越来越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