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藩镇之祸”可以说是唐朝衰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对于唐朝藩镇之祸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后唐太宗时代藩镇形成、安史之乱后藩镇扩大和黄巢起义后藩镇恶化三个阶段,藩镇形成乃是唐朝战略需要,而两次大规模的叛乱,则直接导致唐朝中央政权被持续削弱,再也无法对藩镇实施有效控制。 藩镇出现:唐朝的战略需要 唐太宗在位时,唐朝对外基本采取主动出击、外线作战的战略方针,由于拥有一支比游牧民族更为精锐的骑兵部队,唐太宗经常采取长途奔袭、出其不备的方式,对周边的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数民族进行打击,而在唐太宗去世之后,唐朝周边的军事态势却发生了改变。 由于少数民族起兵不断袭扰唐朝边境,唐朝的军事进攻战略开始逐渐被战略防御所取代。从长寿元年(692年)开始,唐朝开始在容易遭受攻击的北方和西北边境,尤其是陇右、河东和东北一带构筑防御工事,从景云年间便开始将节度使任职长期化、职权辖区化、镇所固定化、官衔正式化,从而组件边防重镇,并在开元五年(717年)开始恢复都督府,部署大量军队,到开元十年(722年)时,驻守边疆的军队已经达到了六十多万。 唐代藩镇分布 而为了应对游牧民族来去如风的灵活战法,唐朝又开始设置拥有庞大集团军的边防重镇,再加上府兵制的不断崩坏,以募兵制为主的常备兵开始形成,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开始,各镇节度使以下的军队基本都变成了募兵。由于这些士兵的身家性命全部掌握在节度使手中,导致他们“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这使得节度使开始拥有了军权。 由于边境地区的驻军数量过多,为了保证这些驻军的后勤供应,朝廷又不得不对后勤供应制度进行改革,起初的方式是采取军屯制度,使各地军队一定程度上实现自给自足。不过,一开始的屯田产出是由中央政府统一支配的,但由于这种制度往往使各地将领不能及时解决防区内的后勤供应,从而影响军队战斗力,于是朝廷又不得不将防区的财政权力逐步转移给各地驻军将领。就这样,各地节度使又逐步掌握了一定的财政大权。 我们知道,唐朝将全国划分为若干道,然后经常临时派出观风俗使、黜陟使、巡察使、巡按使、按抚使、存抚使、采访处置使等到各道巡察,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管。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时,各道的采访使已经成为常设机构,负责检查本道刑狱和监察地方州县官吏,处置使则有便宜从事的大权。而从天宝年间开始,为了避免地方官对节度使军事行动的影响,开始改由节度使兼领采访使,例如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天宝年间的他除了充任范阳节度使外,还兼任着河北采访使和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如此一来,节度使又拥有了其辖区数州的行政权。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可以说,从后太宗时代到天宝年间,节度使已经成为了坐拥军、政、财大权的一方军阀,虽然此时他们依旧听命于朝廷,但实际上已经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 藩镇扩大:安史之乱后内外均衡的需求 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更使得藩镇割据局面开始出现了雏形。 安史之乱一方面严重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削弱了封建集权,朝廷权利的丧失便已经为藩镇做大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之时,奉命追击的特勒族将领仆固怀恩,因与唐王朝有矛盾,便有意将叛军旧部力量保存了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着河北地区。 由于仆固怀恩的有意为之,叛军旧将田承嗣便占据魏博、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占据成德、李怀仙占据幽州,因他们已经全部投靠朝廷,故而又先后被任命为节度使,如此一来他们反而成为了把握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的一方军阀,形成了所谓的“河北三镇”。 河北三镇 而安史之乱的另一个重要影响,便是中原各地又新设立了许多藩镇。在安史之乱前,“惟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复用” ,也就是说当时只有变阵设立有重兵藩镇,而中原地区因为身在腹地,故而并不设立。但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却使得朝廷认为,这种内外不均的方式反而是造成安史之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再中原各镇继续保持足够兵力,那么僵形成一种内外牵制的均势。故而对于安史之乱期间在中原设立的藩镇,在战争结束后不仅没有予以撤销,甚至在要害之地新设了许多藩镇。 安史之乱后,朝廷这种寻求内外平衡的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使得各藩镇之间形成了相互牵制的局面,但却为最终的藩镇满天下的局面埋下了祸根。 藩镇恶化:朝廷对黄巢之乱的无可奈何 虽然在唐宪宗至唐武宗时期,朝廷一度意图削藩和削兵,但却收效甚微,甚至还爆发了多次节度使叛乱事件,不过却也使得藩镇割据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这种向好的局面很快便被终结了。 时间来到唐僖宗即位之后,由于社会矛盾的持续激化,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这场祸乱天下的动乱不仅严重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更使得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恶化,并最终变得不可收拾。 唐末农民战争 由于这时期唐朝中央的权势已经大不如前,面对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只能征集各镇兵力进行围剿,并委任都统、副都统予以统帅,然而由于各个藩镇之间互不统辖、又各自权利颇大,实际上的指挥并不统一。而趁着天下大乱的机会,许多藩镇更是充分利用时机扩充自己的实力,全国上下逐渐开始出现了许多割据势力。 广明元年(881年)1月,黄巢攻破长安,唐朝中央政权更是全面瓦解,原本对各藩镇极为有限的管理也最终丧失殆尽,全面的藩镇割据局面至此彻底形成,这其中有的是之前本就存在的节度使,例如高骈等;有的则是在自己形成一个武装集团后,朝廷无奈之下授予的节度使,例如杨行密、董昌、钱镠等。 黄巢起义最终虽然失败,但割据一方的藩镇却空前增多,而唐王朝也最终丧失了对这些藩镇的统辖之权,此后数十年间,这些藩镇之间相互兼并的战争持续不断,天下陷入大乱之中。直到天佑四年(907年),名存实亡的唐王朝被朱温篡夺,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乱局。 |
|
来自: 昵称55301288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