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9月欧洲行-夜游巴黎

 hsgzlgg 2019-04-09

     我们在巴黎有一些自费的项目,我们选择了“巴黎深度游+巴黎圣母院”,65欧。我认为巴黎深度游其实就是夜游巴黎,确实是值得一游的,因为我们不但应该看到白天的巴黎,也应该看到夜晚的浪漫巴黎。

    从老佛爷百货出发已经快晚上八点了,直到十二点结束,因为白天巴黎有严格的停车规定,很多地方不准停车,只有到了晚上我们才有可能深度游览巴黎,才有了我欧洲之行中最为美妙的夜晚!

     在晚餐之后我们换乘了另一辆旅游中巴,由当地的地陪导游带领我们夜游巴黎。这个导游是马来西亚留学生,总体印象不错。我们行走的路线先后经过了:巴黎歌剧院、红磨坊、卢浮宫、巴黎市政厅、巴黎圣母院、莎士比亚书店、神恩院舍、法国警察总署、圣米歇尔广场、圣米歇尔大道、圣塞韦林路、圣日耳曼大道、巴黎国立美术高等学院、奥赛博物馆、波旁宫、荣军院圆顶、亚历山大三世桥、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凯旋门、夏乐宫、观埃菲尔铁塔夜景。

巴黎歌剧院


    红磨坊在蒙马特高地脚下。创建于1889年,法式康康舞使巴黎红磨坊夜总会闻名于世,亨利·土鲁斯·劳特雷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的宣传海报更令红磨坊成为不朽传奇,红磨坊的演出总是呈现给观众豪华的场面:从四对舞,轻歌剧,作家科莱特(Colette) 的剧目到密斯丹格苔(Mistinguett) 的盛大演出,红磨坊的场景,构思永远贴近现实:著名装饰着羽毛,水晶玻璃,闪光亮片的服装,独特的音乐和世界上最漂亮的姑娘!

屋顶上装着长长的、闪烁着红光大叶轮。






    红磨坊在蒙马特高地脚下,离圣心大教堂很近,但导游没带我们去,幸亏我自己之前已去过了。大巴转身向南,开往塞纳河方向。

卢浮宫酒店


卢浮宫


小凯旋门和远处的埃菲尔铁塔。


    大巴出卢浮宫后,沿塞纳尔河东行。河对岸的法兰西学院成立于1795年10月25日,是法国独具一格、世界闻名、群英荟萃、举足轻重的学术机构。其任务是传授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中正在形成的知识,如今是象征着法国荣誉的学术机构。前身是路易十三的宰相黎世留于1634年所建立的学术院。1635年国王下令改为法兰西学术院,成为独立机构。除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停办了一段时间外,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今是象征着法国荣誉的学术机构。原位于卢浮宫,后迁入塞纳河对岸位于巴黎中央的孔蒂王宫。

    通向法兰西学院的桥叫艺术桥。巴黎艺术桥位于塞纳河畔,始建于1804年。为了连接法兰西学院和艺术展览馆,1804年拿破仑一世下令兴建艺术桥,专门供行人通行。21世纪初,由于挂锁的人太多,而桥上空间有限,为了能把自己的锁放上去,很多人开始变得异常疯狂,他们往往要冒着危险爬到更高的地方,或者探身到水面上才能完成“任务”,很多桥梁因此不堪重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同时,对于经过“艺术桥”的观光船来说,如果有爱情锁或部分围栏从桥上坠落,将造成严重危险。2014年6月,爱情锁桥部分桥段因不堪重负倒塌。12月9日,法国市政厅的雇员在移除巴黎艺术大桥上悬挂的“爱情锁”。

    新桥是塞纳河上年代最久且最为有名的桥梁。这座建于1606年的巴黎新桥,虽名为新桥,但却是巴黎最古老的桥,长232米、宽22米,由西岱岛分别连接左右两岸的2座独立拱桥组成。之所以命名为“新桥”,不仅因为它是一座建造时间跨世纪的“新”桥,更重要的是由于该桥属于巴黎建桥史上第一座桥上没有建房的石桥。

    右边圆顶建筑是左岸的钱币博物馆。中间是西岱岛。有许多树的地方是西岱岛的最西端,是狭长的“绿色风流广场”,此时塞纳河被分为两支。



    司法大厦曾是皇宫的一部分,是法国国王最古老的宫殿。14世纪查里五世取消其作为皇宫使用并决定作为法院使用,成为巴黎古监狱所在地,现在是法国高等法院。这里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曾经囚禁4000多人,其中包括2600名贵族,最有名的是路易十六的玛丽·安东奈特皇后。


    兑换桥连接西岱岛和塞纳河右岸。从11世纪初(另一个说法是14世纪)开始一直到17世纪,巴黎珠宝和金银器商人安顿在这座桥上建立珠宝金银器市场,同时为了上桥交易而开了交过桥费的先河。1621年这座桥和它上面的所有商铺被一场大火完全摧毁。商人们随后用他们的钱(1639至1647)重修了该桥。这座桥为7拱(其中6拱坐落在河面之上),是当时巴黎最大的桥。1786年清除了桥上的所有房屋。按照奥斯曼的城市规划,如今的桥建于19世纪中期(1858年至1859年),根据旧时的金银珠宝交易市场而命名为兑换桥。 


   对岸的巴黎商事法院(图左边)、司法大厦(尖塔处)远处的桥是兑换桥。 

    巴黎市政厅(法语:Hotel de Ville)是法国巴黎自1357年以来的市政厅所在地,位于第四区的市政厅广场。1533年,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决定为巴黎这个当时欧洲和基督教世界最大城市兴建一座相配的市政厅,他任命了两名建筑师:意大利人Dominique de Cortone和法国人皮埃尔·尚毕日。他们拆除“柱房”,制定了在当时高大、宽敞、光明、完善的建设计划。建设工作直至路易十三统治时期的1628年才告完成。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这座大厦未作任何改动。于1835年,塞纳省的省长兰包图伯爵倡议下,主楼又增加了两翼,用画廊连接正面,为扩大的市政府提供更多的空间。

    在法国革命期间,这里是几个著名事件的舞台:1789年7月14日,拒绝提供武器的商会会长雅克·德·弗莱塞勒被愤怒的人群杀害;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时,罗伯斯庇尔被击中下巴,并与他的追随者在市政厅被捕。1871年5月巴黎公社选择市政厅为其总部,当政府军接近时,公社的极端分子放火焚烧市政厅,摧毁几乎所有现存的公共记录,大火烧毁了建筑,只留下一堆石头外壳。直至1882年,新巴黎市政厅才重新修复落成。修复后的外形基本保持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内部装饰则具有19世纪的艺术特征。


    下面是重头戏-巴黎圣母院。

    对于爱书人来说,到了巴黎,可以不去埃菲尔铁塔,不去圣母院和卢浮宫,但一定要到传说中的莎士比亚书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预先做功课,了解大致方向,不费力就找到了对面BUCHERIE街37号。


    当我找到那个曾经在照片中看过多次的店门和牌匾时,我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门前的老树、简陋的书架和明信片架。挂在牌匾中央的莎士比亚的头像和醒目的“Shakespeare and Company”。

    1919年11月,美国女孩西尔维亚·碧奇开设了莎士比亚书店。在她的经营下,逐渐成为了画家毕加索、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作家海明威、乔伊斯等文人墨客的聚点。海明威在回忆中写到,他没有钱买书时,就从莎士比亚书店借书看,“在一条刮着寒风的街上,这是个温暖而惬意的去处,冬天生着一只大火炉,桌子上和书架上都摆满了书,橱窗里摆的是新书,墙上挂着是已经去世的和当今健在的著名作家的照片。那些照片看起来全是快照,连那些去世的作家看上去也像还活着似的”。
    二战期间德军占领巴黎,一个德国军官想买走书店里最后一本乔伊斯的《芬妮根守灵夜》,被 Beach 女士拒绝,结果书店被查封。德军溃败撤出巴黎时,海明威嚷嚷着要去单枪匹马解放书店,但因为各种原因书店始终没有重开。1951年8月,美国人乔治·惠特曼新开了莎士比亚书店,他征得碧奇小姐同意,继承了书店的名字,由此,书店在怀特曼手中复活了,此时距离书店消逝已有十年。

    踏入书店,气氛随意而亲切,游客、读者纷至沓来,但书店里很安静。层层叠叠的书从天花板一直堆到狭窄的走廊,有着杂乱但不失美感的韵味。中央是一圈柜台,店员坐在里面收款,并在顾客买的书里盖上带有莎士比亚头像的印章。

    在这样的书店里,有时还需要登上旧式的梯子去寻找旧书,许多书架和堆砌的书墙看起来布满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尘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开始和消亡。或许它从书店形成初期就一直伴随如今,在暮色沉沉的巴黎城的某个昏黄角落,厚厚的灰尘下肯定是有哪个文学大师留下了什么蛛丝马迹,又也许是一部著作诞生前夕的信号。仿佛自己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阅读这个城市的历史。


如此狭窄的空间,竟然还有一架钢琴。 


    楼梯左边,一抬头,进入靠窗内室的门楣上看到了书店的一句名言,早已分享到了全世界:“不要对陌生人冷淡,他们也许是乔装打扮的天使。”

由此上二楼。

    来自世界各地朝圣者的留言处。留言的小便签,订满了整个墙壁。

    怀特曼不仅继承了碧奇的店名,而且延续了一种前辈可贵的文化精神和浪漫情怀。上到书店的二楼便会发现,在那堆满了书籍的狭小空间里,有老旧的沙发和简陋的行军床。许多来逛书店的人都喜欢捧上一本书蜷缩其间,即使昏昏然地做起白日梦也不会被人打搅。
    入夜,这沙发和行军床便成了“客栈”,专门接待国外来的文学青年。不过,怀特曼“客栈”对投宿者分文不取,唯一要求是他们必须参与书店的打扫、整理或图书上架工作,每日工作两小时便能换取一晚的住宿。
    书店形成之后,成为当时从英语国家初来乍到巴黎、怀揣文学梦却不名一文、还在迷惘的创作初期的年轻作家的栖身之处。其中就有艾伦·金斯堡、格雷戈里·柯尔索、亨利·米勒、威廉·巴勒斯……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有着热爱流浪的躁动的心和用自己的文字征服巴黎的远大抱负。当然这都是他们在初期,还没有名气,吃住都还是艰难环境的时候,怀特曼从未关心过他们究竟是谁,无论他们是初出茅庐还是已经小有名气,他都一视同仁地接待、帮助。莎士比亚书店就像是一个乌托邦吧,或者说是一个庇佑所吧。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他的书店至少接待过四万名投宿者。

    从楼梯下来后经过一个书架,看到有一幅长长的摘录笔记字条立于书本上:"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 in Paris as a youngman, then when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此后的岁月里,无论你身处何处,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个流动的盛宴。) 这是海明威对他那段在巴黎居住时光的美好回忆,而这部分的回忆里,莎士比亚书店犹如一位他爱着的女子,追忆怀念至深。

    真想在这里过一夜!过双倍桥返回巴黎圣母院(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找团队。

    在双倍桥上观看塞纳河两岸,前面是希提岛最东南端的一座最窄的桥,叫最大主教桥(Pont de l'Archeveche)。

    在双倍桥上看巴黎圣母院。这是圣母院的南侧。


    始建于1258年的圣母院的南立面,直径13米的玫瑰窗下是教堂的南门。玫瑰花在当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诗歌中被广泛赞誉,所以教堂的窗户被设计成玫瑰花形状。南门上的玫瑰窗完工于1260年,是圣路易国王(路易九世,Louis IX,1214-1270年,1226-1270年在位)捐赠的礼物,它由建筑师Jean de Chelles(参与过卢浮宫和圣礼拜堂的设计)和Pierre de Montereau(参与过圣礼拜堂的设计,最终葬在自己设计的圣日耳曼德佩修道院(Abbaye de Saint-Germain-des-Prés)中)设计。玫瑰窗内的彩色玻璃上描绘有《圣经.新约全书》章节和“基督凯旋”。圣母院南立面的玫瑰窗,共有84块玻璃,每圈的玻璃数12或24都是4的倍数。4个同心圆呈放射状地围绕着中央的耶稣,从屋内透着光向外看仿佛是耶稣基督光芒四射。现只有部分是13世纪的原装玻璃。


    我们熟悉巴黎圣母院,是因为雨果,这种因为文学作品引发的特别感觉,影响往往更长久,也更深远。据说雨果在一次造访巴黎圣母院时,偶然发现圣母院两座塔楼之一的一个暗角上,有人用手在墙上刻了两个大写的希腊字母“命运”。这两个字顿时使雨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就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创作了《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大革命期间被破坏,1845年开始全面整修,用时23年。

    法国的天主教教堂大都以“圣母院”命名,却没有哪一座名声和地位能与巴黎圣母院媲美。它也是全欧洲最大的供奉圣母玛利亚的天主教堂,正面宽47米,一对塔楼高60米,正厅深约125米,可以同时容纳9000人。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彩色大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巴黎圣母院正面高69米,被三条横向装饰带划分三层:底层有3个桃形门洞,门上于中世纪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过。巴黎圣母院坐东朝西,正面(西面)有三个入口,从左到右(从北向南)依次为“圣母玛利亚入口”(Portal of the Virgin)、“最后的审判入口”(Portal of the Last Judgment)和“圣安妮入口”(Portal of Saint Anne,圣母玛利亚的母亲、耶稣的外婆)。


    中间不开的中门是“最后的审判入口”。 它建于1220-1230年间,晚于旁边两个入口,但它是三个中最大的一个。


    大门上的浮雕“最后的审判”是根据《圣经.新约全书》的《马太福音》中的描述雕刻的。

    拱门最上方的浮雕描绘的是耶稣伸出他受伤的双手坐在君王宝座上,告知人们耶稣是牺牲自己拯救我们人类。他两侧的天使左边那个手拿长矛和铁钉,右边那个手持耶稣受难的十字架;再边上基督的右边跪着的是圣母玛利亚(Virgin Mary),左边的是施洗约翰(John the Baptist)。

    中间一层天使长圣米迦勒(Saint Michael)用秤量测那些从坟墓中被拯救的人的灵魂,根据他们生前所做的事和对上帝的虔诚程度来评判,秤杆偏向左边(天堂)表示此人做的善事多些,反之会偏向右边(地狱)。左边天堂里空间比较大,每个站着的人都舒舒服服的,右边地狱里则是人挤人、人贴人的由魔鬼牵着往回走。

    最下一层是死去的灵魂听到最左边的天使吹响的喇叭后如同僵尸一般从坟墓中慢慢苏醒。


    雕塑周围有七层桃形框,最外层是花形浮雕,里面六层是人物浮雕,表示
天堂里的审判庭,分别坐着圣人、先知、族长、天使、殉教者以及认真聆听上帝的判决和窃窃私语的听众。

    大门右边6位门徒浮雕上面是地狱中被咒骂、被折磨、被倒挂的景象。

    大门左边6位门徒浮雕上面是坐着的圣人,最右边那个坐在先人亚伯拉罕(Abraham)怀中的雕像,其意思是回到祖先的怀抱中,和祖先在极乐世界中会合团圆。

    正门两侧站有耶稣12门徒的雕像(也是在19世纪由杜克重新雕塑的),雕像下面是14对德行和堕落浮雕。

    大门左边的6位门徒是:巴多罗买(Bartholomew,耶稣升天的见证人),奋锐党的西门(Simon),亚勒腓的儿子雅各(James the Less),安德列(Andrew,西门彼得的弟弟,耶稣的第一门徒),约翰(John)和西门彼得(Peter)。


     大门右边的6位门徒是:保罗(Paul),西庇太的儿子雅各(James,son of Zebedee),多马(Thomas),腓力(Philip),大(Jude,雅各布的儿子犹大,不是出卖耶稣的犹大)和马太(Matthew)。

    正门中间的立柱上刻有手拿书本的耶稣,左右两边的小雕像都是法国雕塑家杜克在19世纪巴黎圣母院修缮过程中后加的。


    西立面三个入口中最左边的是“圣母玛利亚入口”(Portal of the Virgin),它建于1210-1220年,是三个入口中第二个完工的。


    拱门最上方的浮雕描绘的是圣母加冕仪式。在天堂里,圣母和耶稣都坐在宝座上,天使给圣母戴上王冠,使她成为了天堂里的女王,耶稣祝福她,并赐给她节杖。浮雕两侧整齐排列着4圈天使和先知,他们正在见证这伟大的时刻。

    中间一层是圣母玛利亚躺在床上慢慢地闭上了双眼,耶稣和他的十二个门徒站在床前,两位天使分别站在圣母的头和脚处,兜起裹尸布把她送往天堂。

    最下一层左边是3位先知,右边是三位旧约中的国王,中间的尖顶屋子代表着圣城耶路撒冷,屋子下面是上帝对人类作出的许诺-约柜。




    大门左边站着4个真人大小的雕像,从左到右依次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Emperor Constantine,他颁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天使、手拿自己头颅的圣但尼(Saint Denis,巴黎的守护神)和天使。圣但尼脚下踩着手拿板斧的刽子手。

    260多年前,巴黎还是在罗马人的统治下,没有基督教,基督教主便派圣丹尼和两个追随者来巴黎传教,于是圣丹尼就成了巴黎基督教的教主。起初基督教并不成气候,可能只是在小范围内传播,因此统治者并未过多关注,随着基督教在巴黎的发展壮大,统治者不能忍受了,于是将圣丹尼和他的两个追随者抓了起来。并用各种酷刑拷打,后来在巴黎的蒙马特高地将其砍头,传说,砍头的第二天,圣丹尼又站起来了,他将自己的头颅捡起来,将其洗干净,然后倒下,死了。意含圣丹尼认为自己的头颅可以被砍下,生命可以被剥夺,但装着自己的思想和信仰的头颅,是不可被亵渎的,也没有死去。

    大门右边也站着四个真人大小的雕像,从左到右分别是施洗约翰(Saint John the Baptist)、圣斯德望(Saint Stephen,基督教会首位殉道者)、圣日内维耶(Saint Genevieve,巴黎的守护神)和教皇圣西尔维斯特(Pope Saint Sylvester)。

    西立面三个入口中最右边的是“圣安妮入口”(Portal of Saint Anne),建于1200年,是三个入口中最先完工的。也是平时参观巴黎圣母院的入口。安妮是圣母玛利亚的母亲,耶稣的外婆,在早期基督教中有所提及,但圣经中对她只字未提。


    拱门最上方的浮雕描绘的是文雅、端庄的圣母抱着小耶稣坐在带有天篷的华丽君王宝座上,她头戴王冠、手拿节杖,小耶稣左手托着一本法典。他们两旁站着手拿香炉的天使,再边上是带着助手的巴黎主教圣日尔曼(Saint Germain,496-576年)和头戴王冠的希尔德贝尔特一世国王(Childebert I,496-558年,有人考证巴黎圣母院是在原希尔德贝尔特一世时期的一座教堂上翻建的)。

    中间一层描绘了基督降临人世的几个场景,从左向右依次为:天使报喜、基督诞生和东方三博士来拜。

    最下一层是安妮和丈夫Joachim、玛利亚和丈夫约瑟婚礼场景。



    两扇木门中间的石柱上刻着5世纪巴黎主教圣马塞尔(Saint Marcel)的雕像。

大门左边站着4个真人大小的雕像,从左到右依次是:国王、示巴女王(Queen of Sheba)、所罗门王(King Solomon)和西门彼得(Saint Peter,耶稣的第一个门徒)


大门右边也站着4个真人大小的雕像,从左到右分别是:圣保罗(Saint Paul)、大卫王(King David,所罗门王的父亲)、拔示巴(Bathsheba,大卫王8位妻子中的一位,所罗门王的母亲)和另一位国王。


    圣母院西面三个拱门和中央的玫瑰窗之间有一排28位犹太王的雕像,它们代表了耶稣及犹太人后裔,也谕示公众上帝左右着人类。法国大革命期间人们误认为它们代表在1284年之前法国各个时期的共28位国王而惨遭“砍头”和拆除,其中21尊头像奇迹般保留了下来,1977年找回了143块雕像碎片,现除了大卫王头像在纽约现代美术馆之外,其余皆收藏于巴黎克吕尼博物馆(Musee de Cluny)。现在巴黎圣母院西立面上的那排雕像是1843年由法国著名建筑师杜克重新雕塑的。

    “长廊”上面第二层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是彩色玻璃窗。装饰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设计最吸引人,有长有圆有长方。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


    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米,建于1220—1225年。巨大的玫瑰窗前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站在中央,两侧是上帝创造的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呈天使状的他们因偷吃禁果希望得到宽恕。二战期间,巴黎人怕它们被德国人掠走,把它们拆下藏了起来。


     第三层是一排细长的雕花拱形石栏杆上,塑造了一个由众多神魔精灵组成的虚幻世界,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异而冷峻,俯着脚下迷蒙的城市。


    1240年北塔完成,1250年南塔竣工。建筑的4条支撑线从下向上延伸到塔顶,那些垂直向上的线条给人一种向天空升腾的感觉,象征着圣母院是为上帝而建;建筑中间2条水平带将我们的想象带回到现实社会,它代表圣母院也是为拯救人类的灵魂而建。其中一座塔楼悬挂着一口大钟,也就是《巴黎圣母院》一书中,卡西莫多敲打的那口大钟。

    开始顺时针绕行巴黎圣母院。这是修道院街,街道南侧是巴黎圣母院北立面。


    站在狭长的修道院街(Rue du Cloitre Notre Dame)上,抬头仰望“怪兽林立”的圣母院北墙,上面的雕塑异常奇特但富有创意。南面的立面与西侧相比,多了许多燕尾结构。显出了另外一种风格的激情,坚实厚重的体魄和勾勒分明的雄姿,似乎传达出更为深邃的历史内涵。

    雕琢精致优雅、典型哥特式93米高的尖塔是由法国著名建筑师杜克(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1814-1897年)在1852年后加上的,尖塔四周由耶稣的十二门徒守护,每3位为一组,共4组,象征着圣经新约的四位福音传道者或福音书。十二座浅绿色青铜雕像在黑白色的屋檐上格外醒目。塔尖上避雷针是一只雄鸡,不知道是不是有高卢雄鸡之意。如果在白天,会像一个瘦骨恂恂的老人伸出的手臂,指向深遂的天空,不知在找寻什么?也许是雨果笔下的那个善良而又丑陋的敲钟的丑聋人卡西莫多,在寻找远在天堂的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他们那凄美的故事,今天还在由汩汩流淌的波浪深情地向你述说。



   北面的第二个门-“圣西奥菲勒斯入口” 。

    拱门上的浮雕是13世纪的原作,它们幸运的逃过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系列劫难。“圣西奥菲勒斯入口”中央的浮雕上两层描绘的是圣西奥菲勒斯的奇迹,最下一层是耶稣出生的场景:基督诞生,向众生展示,无辜的屠杀(诸圣婴孩庆日)。大门中间的立柱上是13世纪圣母玛利亚的雕像。



   “圣西奥菲勒斯入口”上面直径13米的玫瑰窗,完工于1250年。玫瑰窗的彩色玻璃上描绘的主题是《圣经.旧约全书》,正中央是怀抱耶稣的圣母玛利亚。这玫瑰窗的玻璃几乎全部保留了中世纪的“原装货”。



伸出墙壁的滴水嘴,形似丑陋的怪兽和狰狞的恶人。


 导游催我们集合了,东面和南面没机会细看了。

在巴黎圣母院前方广场的地面上有一个很不起眼的零点标志,这里就是巴黎的中心点。这个零点不仅是巴黎计算里程的零起点,它也是巴黎城市中心的“零坐标”:城市空间的零点和巴黎历史的零点。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地面上,人们特意镶嵌了一个圆型的有四方十字和八面星形的零点标志。



    门前广场边上立着查理曼大帝的铜像,查理曼大帝统治的国家占了大半个欧洲,他死后三个儿子瓜分了他的国家,变成了三个国家,就是现在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前身。他是扑克牌红桃K人物。

    广场北侧是“神恩院舍”(Hotel-Dieu),始建于公元651年,由当时的巴黎主教朗德利(Landry)倡议修建。这位主教过世后,被罗马教皇册封為“圣”(Saint),所以,他以圣.朗德利(Saint-Landry)入载史册而名垂千古。在过去的悠悠岁月中,“神恩院舍”曾经历数次大火灾与重建,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是于1877年建成的。
    “神恩院舍”,顾名思义好像和“医院”沾不上边,而建成之初确实也是如此。由於它纯粹是一个慈善机构,它收容的是那些被社会遗弃的人——穷人、老人、病人、和精神病患者,一切事务由教会管理。中世纪的欧洲,宗教主宰一切,天主就是神,由教会管理的收容所理所当然的就成了“神恩院舍”了,这就是“Hotel-dieu”这个名称的来由。据说,当时法国很多大城市都修建这种颇具宗教色彩的收容所,它们都用同一个名字——“神恩院舍”,而教会为了方便管理,“Hotel-dieu”传统上肯定修建在主教堂旁边。千百年来,虽然法国曾经有过无数次的动荡变迁,但是,“神恩院舍”始终没有更变历史赋予它的使命,它始终是上帝赐予穷苦大众的栖身之处。
    1801年,拿破仑在担任法国首席执行官(Premier Consul)期间,成立了一个统管巴黎区医院的部门——这个部门就是今天的“巴黎医院公共救济事业局”(AP-HP)的前身——并把“神恩院舍”也纳入其管辖内,从这时开始,“Hotel-dieu”虽然还是教会的附属机构,但是政府已经开始过问它的行政了。一百年后的1908年,法国第三共和的执政当局实行“政、教分离”政策,强行结束了由教会管理“神恩院舍”的历史,从此,它正式成为政府的公立机构。

导游介绍是精神病医院。

巴黎圣母院正面相对的是法国警察总署。





过桥到左岸。

    左岸右岸,好像已经不仅是一个地域上的区别,而更多的是理念和象征意义的不同。一条几十米宽的大河,在人心浮动、灵活机巧的今天,能阻断多少思想或行为的交流、融合和碰撞呢?但是,的确如此:左岸的环境是叛逆的,左岸的心灵是极端的;左岸的眼神是激情的,左岸的语言是感性的。左岸那些放荡不羁、真实自然的灵魂,成就了法国“思想大国”的国际地位。法国现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革命――1968年“五月风暴”,理所当然地是从左岸刮起来的。下一次革命,――如果还有壮怀激烈的下一次的话――那也一定先从左岸开始。至少,思想家们一定是在左岸的某家咖啡馆中开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

    左岸的魅力在于它的热烈和丰富,右岸的影响在于它的实际和隆重。左岸是政治的,右岸是经济的。左岸重“情”,右岸多“欲”。左岸的成功标志大概是志得意满、应者云集。充斥左岸的,是寻求真理的美。

    正因为左岸是巴黎本地人聚集的地方,也是大学集中的地方,这里自然有着热闹的夜市。这里人声鼎沸,不过这些人不再是行色匆匆或者驻足拍照的观光客,他们几乎都是巴黎本地人,或者是在巴黎上学的高材生们。

    被誉为“巴黎的心脏”之一的圣米歇尔广场(La place Saint-Michel),位于塞纳河畔的法国巴黎第6区拉丁区一个十字路口处。广场不大,周边由古典建筑合围,其南侧高耸着圣米歇尔教堂,东临巴黎圣母院,西靠巴黎古老的圣日耳曼街区,北面是巴黎的商业区和市政府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身后南面是巴黎一大、二大等大学及绿树葱荫的卢森堡公园。

    圣米歇尔广场上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广场中心这座圣米歇尔喷泉了,1855年由加布里埃尔建造而成,原拟献给拿破仑一世,但是最后决定献给天使长圣米歇尔。

    喷泉由四层阶梯形的承水盘组成,两侧各有一双翼龙蹲像。

在中间的壁龕里,上置杜莱雕刻的铜像《圣米歇尔屠恶龙》,呈现给人们圣米歇尔手持仗剑伏龙、龙口吐水入喷泉的情景。

因为车拍,全景拍模糊了,网络下载一张补偿。

    著名的圣米歇尔大街是奥斯曼改建巴黎时左岸的重要部分,与圣日耳曼大道同时开辟。圣米歇尔大道两旁排列着无数的咖啡馆、书店和出版社,是拉丁区最热闹的地带。
    导游带我们步行,穿梭于大街小巷之中。圣塞韦林路(Rue St-Severin)。这是一条13世纪的老巷子,如今却成为了熙熙攘攘的小餐馆聚集地。这条街上有许多建造于17、18世纪的古老住宅,位于22号的则是巴黎最窄的建筑之一。


如此狭窄的街道,房屋长年不见阳光。





最受欢迎的是这种土耳其烤肉。

烤羊肉。


    圣塞维酣教堂(Eglise St-Severin)是巴黎最古老及最美的火焰歌德建筑教堂之一。于524年一场滔天的大屠杀后唯一仅存的克罗维斯(Clovis)王之孙,即日后的圣库路(Saint Claude) ,被收养在这塞维酣修道院并成为这裡的隐士。接着祈祷室成为小教堂,至十一世纪时圣塞维酣成为左岸最兴旺的教堂。接着十三世纪时因第四次的十字军东征之故,重新整建大教堂。

    1681年路易十四的堂姊因与圣舒毕斯(St-Sculpice)教堂决裂,认养圣塞维酣教堂,1684年她邀请凡尔赛的建筑师勒布_(Le Brun)更新圣坛,成为今天的面貌。圣塞维酣教堂的外观是十三世纪的建筑物,以右面最为精彩系列山墙装饰著线脚及非凡的魔鬼滴水管。
左邊方形高大的钟楼。

    先贤祠建于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是埋葬“伟人”的墓地。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卢梭、维克多.雨果、爱弥尔·左拉、马尔罗、居里夫人和大仲马等。至今,共有72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其中仅有11位政治家。




    著名的索邦大学,该校建于13世纪,是居里夫人的母校,现在,法国上流社会的政要都是要毕业于该校。

右转到圣雅克路,再右转就是著名的圣日耳曼大道。

    圣日耳曼大道(Boulevard Saint-Germain)是法国巴黎的一条主要街道,位于塞纳河左岸。该路呈弧形,东起圣路易岛边缘的Sully桥,西到通向协和广场的协和桥,穿越巴黎第五区、巴黎第六区和巴黎第七区。在圣日耳曼大道的中段,与南北走向的圣米歇尔大道交汇。

    圣日耳曼大道得名于圣日耳曼德佩教堂,这座教堂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在圣日耳曼教堂边上左边是花神咖啡厅(Café de flore), 右边是双叟咖啡厅(Les Deux Magots) , 一般在右岸一杯咖啡只需要2欧元,而在这里却需要7欧元。虽然价格悬殊,这里永远都是需要排队的,因为他们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就连著名作家海明威、雨果,存在主义作家西蒙·波娃等都曾经活跃在这些咖啡厅。因此,有人说,在左岸,你随便走进一家咖啡馆,一不留神就会坐在海明威坐过的椅子上、萨特写作的灯下,或靠在毕加索发过呆的窗口旁。有人描述说:“要是你再要一杯咖啡,侍者给你端来的,永远是一样的杯子,一样的味道,只是价钱不一样了……” 。左岸的咖啡馆是艺术家的精神家园,左岸的咖啡刺激了人的灵感,活跃了人的思维。左岸把咖啡和文学、艺术结合在了一起,把咖啡和创造、个性联系在了一起,在某种程度上说,塞纳河左岸的咖啡馆本身,就是一笔辉煌的世界文化遗产。正如所有巴黎人都认同的一句话:“左岸的人们在咖啡馆谈艺术,其它地方的人们是在咖啡馆谈咖啡。”

双叟咖啡厅。

这俩清朝官员是这家咖啡馆的标志

花神咖啡厅

    力普啤酒屋, 最早是一对来自法德边境的的夫妻利奥纳,力普所开的餐厅, 供应阿尔萨斯的菜式和啤酒. 20年代被盖兹先生买下,经营成了巴黎电视界,演艺界,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作家和出版商聚会的地方,后来一些政治家也喜欢去那里宵夜, 前总统密特郎就是那里的座上客, 时不时会去喝一杯阿尔萨斯的啤酒.

    这三个点连起来,就成为一个心的形状, 换句话说它们是古典巴黎的心脏也不为过. 曾经有人说过圣日尔曼广场的生存,呼吸和心跳,全依赖着这三家咖啡馆, 欧洲乃至世界的消息,都要通过这里来传播。


    巴黎国立美术高等学院是继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后的世界第三所美术学院,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作为全世界顶尖殿堂级的美术学院,它不仅在全世界的高等美术院校中影响巨大,在中国美术界影响也最为深远,中国的老一辈油画家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梁、潘玉良、刘开渠、吴冠中、李风白等名家就毕业于这所学校。
中巴没停,拍模糊了,借用网络照片。


    奥赛博物馆是1900年建成,并在万国博览会前通车的巴黎市中心火车站。这座火车站的建筑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在钟塔上镶嵌有巨大的圆钟,屋顶上有生动光彩的雕塑。在1939年这个火车站被废弃不用,1973年,在当时的法国总统乔志·蓬皮杜提出,要利用它建一个国家博物馆,陈列从拿破仑三世的"第二帝国"到立体主义兴起之初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精品。改建工程由艺术、电影、电视协会小组中标,其室内设计工程是由意大利女建筑师伽艾·奥冷蒂承揽。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有4000多件,以绘画和小型雕塑为主,还包括设计作品以及家具陈设,展出面积超过45000平方米。十九世纪欧洲最好的艺术品被放在这里,奥赛也因此被人称为印象主义画家的殿堂。一座废弃的车站竟然可以被改造成气势如此恢宏的博物馆,真让人佩服法兰西人这种与生俱来的艺术气质和高超的构思。
    波旁宫是座具有260多年历史的古典建筑,由意大利设计师Lorenzo Giardini所设计。坐落在法国巴黎塞纳河南岸,原是国王路易十四的女儿波旁公爵夫人的王府,1789年以后,波旁宫差不多一直是法国最高立法机构的所在地。它被看作是法国法律的象征。1830年起用作国民议会,拿破仑当皇帝时把它临塞纳河一面改成柱式门面,以便与河对岸雅典风格的玛德莱娜教堂遥相呼应。




    荣军院圆顶,建于1679至1706年间。是建筑师哈社安·芒萨尔的杰作之一。该建筑的特点是形式单纯,风格典雅庄重。建筑分两层,为四方形设计。正立面典雅而对称,在饰有三角形楣饰的成对圆柱围拢的硕大的鼓形基座上,一圈朴素的托臂烘托出精巧的圆形穹顶,穹顶上饰有花环和其他以花卉植物为基本图案的装饰。穹顶上装饰的金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建筑顶端是一个小巧的穹窿顶塔,锥形尖顶距地面高度107米。圆顶内部的希腊十字形教堂之内,夏尔·德拉夫斯绘制了四福者像。在穹窿正中央,他画上了圣路易将他战胜异教徒的宝剑献给基督的画面。穹顶正下方是通往地下室的入口,那里就是拿破仑的圣祠。拿破仑家族成员的墓也在这里,包括他两个兄弟的遗体和他第二任妻子的心脏。


    拿破仑·波拿巴于1821年5月5日死于圣赫勒拿岛,但是直至7年后,法国人才从英国人那里得到许可,将皇帝的遗体带回自己的祖国。路易菲利普派自己的儿子前往圣赫勒拿岛监督发掘皇帝的遗体。这次重返法国是这位受到百姓挚爱的法国人最后一次荣耀之旅,他的士兵对他满怀敬意,而他的敌人则对他充满畏惧。1840年9月,一条船载着拿破仑的遗体前往阿尔夫,接着沿塞纳河一路驶往巴黎。12月15日,在风雪中,几乎全巴黎的市民都参加了皇帝的葬礼。灵柩沿着香榭丽舍大街驶进荣军院圆顶教堂。就这样,拿破仑漫长的流放生涯终告结束。像埃及法老一样,拿破仑的遗体被安放在六层棺木之中:最里层是锡棺,第二层是红木棺,第三、四层均为铅制棺,第五层是乌檀木,第六层是橡木棺。最后,这些棺木又被放入巨大的红色花岗岩大理石棺中,放入建筑师维斯孔蒂特地为他设计的地下墓室里。普拉蒂耶创作的12座大型女神像,以守灵的姿势环侍在皇帝周围,仿佛象征着全体法国人民又一次团结在他们伟大的英雄身边。紧挨着拿破仑墓的是他的儿子“罗马王”——人们浪漫的称他为“小宪”——的墓,他1832年因肺结核于维也纳病逝,年仅21岁。拿破仑生前分离的骨肉,死后终于得以团聚。



过亚历山大三世桥。远处可见荣军院。








到协和广场。












香榭丽舍大街


凯旋门



    夏乐宫(Palais de Chaillot)分为两大部分,东边是法国建筑艺术博物馆,歌剧院;西边是民族博物馆,海洋博物馆(内有运拿破仑遗体船的模型)(Musee de la Marine)。德洛卡德洛广场面对夏乐宫的正门,是一个半圆形的广场,广场上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英雄福熙(Foch)的骑马雕像。福熙领导法军从泥泞的战壕里打败德军,但和谈的时候却没有他发言的地方。当他在战后1919年认真看了战胜国与德国签订的《凡尔赛合约》后,他说出了一句极其经典的“名话”——“此非和平,乃二十年之休战也。” 后来还不幸被他言中,德国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夜色下的德洛卡德罗花园,细细的喷泉水流和柔和的灯光给巴黎的夜色增添了靓丽的风景,灯光在水面上慢慢荡漾。

平台下方还有十几门水炮,喷水时蔚为壮观。









夜色下喷水池两侧的群雕 。

    夏乐宫与埃菲尔铁塔隔河相对,是观赏埃菲尔铁塔的最佳地点,它那两座呈圆弧形的建筑,彷佛一双延伸的手臂正准备拥抱埃菲尔一般。当年,希特勒访问被征服的巴黎时,在夏乐宫留影,背景就是埃菲尔铁塔。

    夜幕下的艾菲尔铁塔在2.5万盏灯光的照射下,通体透亮辉煌,宛如包了金子一般,铁塔像披着珠光宝气的利剑直指苍穹。艾菲尔铁塔的塔顶还有一组探照灯在缓缓地旋转,两道灯光照射在夜空中,光芒万丈,煞是好看!广场水柱一飞冲天,四散的水雾漫天飞舞,衬得埃菲尔铁塔分外妖娆。









    深夜12点,巴黎深度游圆满结束,也是欧洲行的终结,明天一早就乘飞机离开巴黎回国了!

    美丽的巴黎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直到我写游记时,已时隔两个多月了,仍然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我们的欧洲行程是巴黎进,巴黎出,实际在巴黎游览的时间是两整天。盘点我去过的景点,导游安排的有:凯旋门、协和广场、卢浮宫、埃菲尔铁塔、香水博物馆和老佛爷百货商场;自费项目有:35欧塞纳尔游船、70欧凡尔赛宫、70欧巴黎圣母院+巴黎深度游(红磨坊、左岸、荣军院、夏乐宫、埃菲尔铁塔夜景);自己在空隙间自行安排参观有:先贤祠、玛德莲大教堂、莎士比亚书店、巴黎歌剧院、旺多姆广场、亚历山大三世桥、大、小皇宫、圣心大教堂、杜乐丽公园、桔园美术馆。除前三个景点(先贤祠、玛德莲大教堂、莎士比亚书店)其它景点均只观看外观。  

    我已年过七十,再也没机会再到巴黎,但愿有奇迹发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