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根溯源:扒一扒毛笔的老祖宗

 RK588 2019-04-09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毛笔,作为“文房四宝”之首,正因它的存在,才使中国书法有了不同于西方的意境之美。那么这个与中国文字相伴几千年的老伙计,它是什么时候被创造出来的呢?今天,小编带您一起循着历史的足迹,扒一扒毛笔老祖宗的真面目。

      旧说“蒙恬制笔”


《千字文》有“恬笔伦纸,钧巧任钓”的记载,其中“恬笔”便是蒙恬制笔的故事。

《中国文字展》中怀素草书《千字文》(复制件)

蒙恬是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北逐匈奴,筑长城亭障。而在中国民间,秦始皇这位勇敢的武将蒙恬被尊为“笔祖”。

版本一:传说蒙恬本为皇帝采办珍宝来到江南,看到民众困苦,就将银两散发给老百姓,只得隐名埋姓躲在永欣寺。后来他救了一位叫卜香莲的落水姑娘,两人情投意合,结发为夫妻。之后蒙恬在善琏取兔毛,制湖笔,在香莲的协助下,不断改进,制出了兔毛竹管毛笔。自此之后,善琏人就世世代代制笔。直到今天,这个中外驰名的“毛笔之乡”还流传着“蒙恬制笔”这个美丽的传说。

湖州蒙公祠(图片来自网络)

相传,农历九月十六日是蒙恬的生日,千百年来,每年的这个日子,善琏镇的笔工们都会自发聚在这里祭祀蒙恬。而在过去,凡是想学艺制笔者,必须先到蒙公祠中磕头参拜才能入行。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说:“今湖州有蒙公祠,香火颇盛.”

版本二:相传在公元前 223 年,秦国大将蒙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当时,军中上报军情通常用分签蘸墨后在绢布上写字,书写速度很慢。战争间隙,蒙恬到野外打猎,射杀了几只野兔,其中一只兔子尾巴拖在地上,血水画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心中不由一动,萌生了用兔尾写字的想法。他最终发明了兔尾蘸墨的书写方式,毛笔由此诞生。后来北筑长城、抵匈奴,由于北方野狼较多,士兵经常打狼,剥制狼皮,做衣取暖,狼毛则制成笔头。塞外草原,人们多牧羊,因此也用羊毛制成笔头,就出现了流传后世的狼毫笔和羊毫笔。

蒙恬制笔(图片来自网络)

      打破传说:恬制秦笔,独擅其名


真的就像传说里的一样,是蒙恬制造的笔吗?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有“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秦谓之笔,从聿从竹”的记载。可见在先秦时期便有了毛笔,只是各地没有统一的名称。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书同文字,“笔”才成了定名。

晋朝崔豹在《古今注》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牛亨问曰:‘自古有书契以来,便应有笔,称蒙恬作笔何也?’答曰:‘蒙恬所造秦笔耳,以柘木为管,以鹿毛为柱,以羊毛为被.所为苍毫,非为兔毫、竹管笔也。’”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宝·笔谱》道:“秦蒙恬为笔,以狐狸毛为心,兔毫为副。”

清代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

由此可见,蒙恬是将当时已普遍使用的竹管兔毫毛笔做了改良,以鹿毛和羊毛混合、或以狐狸毛和兔毛混合,使用“披柱法”(即选用较坚硬的毛作中心,形成笔柱,外围覆以较软的披毛。它的优点是笔头可以保持浑圆的状态,更利于吸墨和书写,且更具稳定性)制作笔头,用不再变形的干木料为笔杆,这种模式至今仍在沿用。所以说蒙恬所制“秦笔”是制笔史上一次重要的革新,故后世有名(这与“蔡伦造纸”的误会颇为相似)。

      追根溯源,事实说话


其实,先秦经典文献中就提及了笔。《诗经·静女》中道:“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崔豹《古今注》云:“彤赤漆耳。史官载事,故以彤管,用赤心记事也。”由此可见彤管即朱漆笔。) 

《庄子·田子方》曰:“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

那毛笔到底是在什么时候被创造出来的呢?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雏形。在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中,彩陶器形很多,上面绘有人面纹、鱼纹、鸟纹、鹿纹、三角纹等多种花纹,彩陶的制作过程是先在软的陶坯上描绘图案,然后烘烧,推测当时的描绘工具应是毛笔类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工具。

《中国文字展》中的仰韶文化彩绘陶缸

到了商代,大量出土的甲骨文中,有的还保留着字的笔道,从这些笔道上可以明显看出毛笔书写留下的痕迹。

1999年殷墟晚期贵族墓中保留了毛笔痕迹的玉璋

同时,商代甲骨文中也对毛笔的存在有所印证,这里举几例,“聿”字,像是一只手拿着笔,上文提到楚国称毛笔为“聿”:

“尹”字,像一只手拿笔,以表示治事:

“史”字,王国维称,此为一只手拿着简策及笔等,表示掌管文书记录:

但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商周以前的古笔难以流传。我们迄今所见最早的毛笔实物属于战国时期。

1954年6月,在长沙左家公山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战国古墓,随葬品中有一个竹筐,竹筐内发现了毛笔,笔毛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做的,这是至今为止发现时代较早也最完整的一支毛笔。

左家公山战国木椁墓发现内的毛笔、竹笔筒(复制品)

(图片来自湖南省博物馆《东方既白》)

这支毛笔全身套在一直小竹管里,杆长18.5公分,径0.4公分,毛长2.5公分。据制笔的老技工观察,认为毛笔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做成的。做法与现在的笔有所不同,不是将笔毛插在笔杆内,而是将笔毛围在杆的一端,然后用细小的丝线缠住,外面涂漆。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M1楚墓出土毛笔一支。竹杆,笔长23.4公分,笔径0.9公分,笔毫长2.5公分,笔毫插于笔杆管内,外有绳捆缚在杆上,配有笔套。

1981年,江陵九店M13楚墓出土毛笔一支。笔杆用竹片削成,呈八角形,残长10.6公分,杆径0.3公分,笔头长2.4公分,笔毫已朽,从痕迹上可知,毛笔系捆在杆上后涂墨漆加固,笔根末端尖,并配有笔套;另江陵九店M56出土书写工具一套。

江陵九店M56出土的毛笔、墨、墨盒、削刀一组书写工具

(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书写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