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眼睛看到的色温 与相机中的白平衡 两者的关系你真的搞懂了吗?

 半梦书斋 2019-04-09

下来看张图片:

眼睛看到的色温 与相机中的白平衡 两者的关系你真的搞懂了吗?

大家可以看出,左边图片偏蓝,右边图片偏黄,这是因为相机拍摄时,所设置的不同白平衡参数导致的。从图片上也能了解到,白平衡会影响照片的颜色。那么白平衡是怎样影响照片颜色的,我们再看一张图片:

眼睛看到的色温 与相机中的白平衡 两者的关系你真的搞懂了吗?

图中的内容,就是色温。色温是一种温度衡量的方法,以K值(开尔文)来体现。开尔文勋爵是个苏格兰的物理学家,他觉得,某黑色物体在不同温度下,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这些光所包含的光谱成分,就称为这一温度下的色温。就好比一个铁块,被不断的加热,它先会变成红色,然后变成黄色,最后变成白色。零下273.15摄氏度被称为绝对零度,这就是0开尔文;然后温度每上升1摄氏度,色温值也就上升1K,那么100摄氏度的色温,就是373.15K。

色温与我们所感知的温度不同,常规情况下,我们会把红色归类为暖色调,是因为红色给我们温度高、温暖的感觉。但是从色温上来说,恰恰相反,红色的色温却是最低的。同理,蓝色给我们以温度低、冷峻的感觉,我们把蓝色归类为冷色调。但是从色温上来看,蓝色却是最高的色温。

当我们以自然光进行拍摄时,不同时间段的光线,其色温也是不同的,所以导致了我们拍摄出来的照片色彩也不一样

眼睛看到的色温 与相机中的白平衡 两者的关系你真的搞懂了吗?

用两张图片来加以说明:

眼睛看到的色温 与相机中的白平衡 两者的关系你真的搞懂了吗?

在傍晚的日落时分拍照,这个时间段里光线的色温比较低,所以拍出来的是暖色调的低色温照片。

眼睛看到的色温 与相机中的白平衡 两者的关系你真的搞懂了吗?

在正午时分的大晴天拍照,这个时间段里的光线色温比较高,所以拍出来是冷色调的高色温照片。

到了这里,我们就该总结出来:色温越低,颜色越红。色温越高,颜色越蓝

将不同光线下的色温进行了解,对于我们在不同光线条件下拍摄非常有帮助,能够预先判断出在某种光线下,会拍摄出什么色调的照片,再根据自己的判断去考虑要强化这种颜色,还是要弱化这种颜色。


从本段开始,以下内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说完了自然光线中的色温,再来说说如何用相机来控制光线的色温。这就必须要请出今天的主角儿'白平衡'。

眼睛看到的色温 与相机中的白平衡 两者的关系你真的搞懂了吗?

白平衡,顾名思义,就是保持'白色'的平衡。广义上是指以18%中级灰的'白色'为标准,让相机在不同光线环境中拍出来的照片色彩尽可能还原标准'白色'。再简单点的说就是矫正照片偏色的过程,还原真实世界的'白色'。

比方说,你拍摄的是一张白纸,拍摄完成后,你发现这张白纸的颜色偏红或者偏蓝,这是受什么影响导致了白纸的颜色变化呢?就是受到你拍摄时的光线影响!

因为我们前面说过,光线在不同的情况下,色温也是不同的。虽然拍摄的白纸受到了光线影响,改变了颜色,然而我们强大的眼睛还是能够识别出来白纸就是白色的。但是相机做不到这么高的适应性,它只会客观记录当前环境下的色彩。比如我们把这张白纸移动到白炽灯的光线下再去拍摄,那么得到的结果一定是偏蓝。相机中白平衡的作用,就是帮助你在当前环境下,用准确的色温值去还原拍摄时物体的真实色彩,把白纸还原出真正的白色。

比如我们看看自己相机的白平衡模式中,就有钨丝灯模式和荧光灯模式的预设,这两者都是发光体,钨丝灯的光线,是偏红的暖色调,荧光灯的光线,是偏蓝的冷色调。而我们控制白平衡,就是控制色温。

白平衡的功能,就是对光线颜色的影响进行补偿,画重点了啊,一定给要记住这一句!

现在把视线回到上面色温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在烛光下,白平衡比较低,拍出的照片时偏红的,因为这种光线下,它的K值比较低。在日出或者日落的时候,白平衡还是很低,K值在2000K。到了白炽灯这里,数值变成了3000K。这就说明,在不同光线下,K值也时不同的,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

到了这里,我告诉大家,很多摄影爱好者都容易在这里犯错,把色温与相机上的白平衡搞错了!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错误,我自己也搞错了很多年。

因为'白平衡'是用相反的色温来进行平衡,用来还原拍摄现场最真实的颜色!

相机中设置的K值,实际上是用来矫正的参考色温,而不是当前拍摄环境的实际色温。

我们打个比方,晚上在家里只开一盏台灯,假设它是白炽灯,3000K的色温,比较暖黄。你把自己的相机也设置成3000K色温,大家都知道,在日常拍摄时,3000K的色温会使照片偏蓝。在这个场景下,3000K的暖黄灯光加上3000K偏蓝的相机色温,是不是就可以还原出最真实的色彩?而这个色彩,是与你的眼睛当前看到的颜色是基本一致的。

眼睛看到的色温 与相机中的白平衡 两者的关系你真的搞懂了吗?

上面假设的光源色温值和相机色温值的相反表现,才有了白平衡的过程。简单的在脑中想一下,光源色温较低,场景光线偏黄,为了拍到不偏色的照片,就要在相机上把色温调高,让本来是偏黄的照片偏蓝一些,这样一平衡,最后得到的照片偏色现象就大大降低了。反过来说,光源色温较高,场景光线偏蓝,为了拍到不偏色的照片,就要在相机上把色温调低,让本来是偏蓝的照片偏黄一些,经过平衡,得到尽量不偏色的最终照片颜色。

如果相机的色彩与拍摄环境的色温不一致时,就会发生色偏色现象。这就说明相机白平衡是起到一个中和、补偿、修正的作用,让照片与眼睛所认知的颜色达成一致,更好的还原被摄物体本来的色彩。


相机上的K值,是摄影师告诉相机,现场光源的色温的多少,而不是告诉相机应该调到多少。

相机白平衡,对实际色温做补偿,使之看起来呈现'正常的白色'。

于是,把相机白平衡上的色温数值往高调,相机就认为环境偏冷,于是补偿暖色调,呈现在照片上的就是偏黄。

反之,相机白平衡数值往低调,相机就认为环境偏暖,于是补偿冷色调,呈现在照片上的就是偏蓝。


幸运的是,我们现在的相机都有自动白平衡(AWB)设置,让我们可以在大部分时间里,都能得到相对准确的白平衡设置。所以手动色温设置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不过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适当的去了解一下,也不是什么坏事。

本节内容就到这里,再一次重申,本文内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和立场,请大家选择性的观看和吸收。下一节开始,我们聊'摄影用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