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9月欧洲行-意大利之罗马一日游之二

 hsgzlgg 2019-04-09

     离开威尼斯广场,驱车前往纳沃纳广场。大巴沿台伯河行驶。台伯河是意大利中部河流。源出亚平宁山脉海拔1268米的西坡,纵贯亚平宁半岛中部,经罗马市区后注入第勒尼安海,全长405公里。台伯河是罗马市内最主要的一条河,是罗马的母亲河。罗马城依台伯河而筑。母狼育两儿,罗马人称他们是罗马的第一个造城者,在台伯河这条永恒的河流见证了罗马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
台伯河两岸高大的梧桐树。

台伯河上横跨有多座精美的桥。桥面两侧立有大型人物雕塑。


    圣天使堡就位于意大利罗马城台伯河畔,古罗马地区的最西端。主堡为圆形外围呈多边形的圣天使堡,是公元139年罗马皇帝哈德连为自己和其后代所建的陵墓。后来在6世纪教皇Gregory一世在堡顶竖立持剑的大天使雕像,用以对抗当时流行的黑死病,遂有圣天使堡之名。几个世纪过去了,圣天使堡也经历了一些变化:首先作为阻止西哥特人和东哥德人入侵的要塞,然后是作为监狱,最后改建成一座华丽的罗马教皇宫殿,现为国家博物馆。


    《罗马假日》中饰演安妮公主的赫本参加河边舞会时跳水的地方就是在圣天使城堡附近的台伯河边拍摄的。


    圣天使堡前横跨台伯河的圣天使桥是罗马城中最美的桥梁,桥上有十二尊天使的雕像,每个天使手上都拿着一样耶稣受刑的刑具,这十二尊天使都出自贝尔尼尼(Bernini)之手。不过又有说桥上诸天使像中只有两座由贝尔尼尼亲手雕成,现在已被移至Santa Adrea delle Fratte教堂内妥为保存,现在伫立在大桥两侧的为复制品。


    最高法院,顶部的一行大字“CORTE  DI  CASSAZIONE”是意大利语的最高法院:导游介绍—— 修建于1889年,里外都是大理石堆砌而成(一般建筑都是里面是红砖,外贴大理石),由于紧邻台伯河,地基不断下沉,曾经抢修30年。
    回来仔细看照片上面的雕塑精致极了。

 楼顶上的四匹马和女神造像和卢浮宫凯旋门上的一样。

    大门门楣上方是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的雕像,正义女神的造型是被塑造成一位表情严肃的中年母亲,手中常持一架天平,象征着平民百姓对“生命”和“生活”的希望。近看雕像,她一手执宝剑,一手持天平,但双眼却开始用布蒙上。天平代表“公平”,宝剑代表“正义”,前额垂直的秀发代表“诚实”亦即“真相”,而蒙眼闭目,则表示审判要“用心灵来观察”。

    而这里没蒙眼但闭目,没持天平但持法典。


下车后在古老的狭窄街道中穿行。

两千多年前的方块铺路石磨得锃亮。

    纳沃纳广场(Piazza Navona)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纪末,地点选在古罗马图密善(Domitian)竞技场的遗址上,广场的轮廓是一个宽阔的椭圆形,正好与阿戈纳利斯竞技场的形状相配—广场的名称就源于该竞技场(纳沃纳一词可能源于拉丁文:竞技)—拥有30,000个座位的大型运动场,由图密善皇帝于公园86年建成。1644年,广场经历了最重大的变化:教皇英诺森十世开始着手一项激进的巴洛克风格的重建方案。此项举措产生的最主要纪念物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两个引人注目的喷泉:位于广场南端的莫罗喷泉和位于中心的四河喷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

广场北侧的确是半圆形,象运动场的跑道。

广场南侧却是矩形的。


纳沃纳原址图密善竞技场的模拟图(公元85-86年建)


     广场的西边坐落着圣阿涅塞教堂(Sant'Agnese,圣艾格尼丝教堂),其凹形正面(1653-1657)是贝尔尼尼的主要竞争对手—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的作品,它位于圣阿涅塞殉难场所,她是一位13岁的处女,由于不愿嫁给一名异教徒而遭杀害。


    另一个角度拍摄。它的立面,不是平面一块,而是呈波浪式凹凸起伏的曲面,好像是随时都可被挤压、变形的。这也是一种与雕塑手法结合的建筑,它将整座教堂看做是一件雕像,在设计时作了大胆的处理。

    教堂内部不许拍照。装饰完美和谐,富丽堂皇。大理石地面,正中有皇室徽章。


管风琴。

    穹顶是立体的,开有两层窗口,分别为八个方形窗口和八个圆形窗口,正中透亮,好像也透光。穹顶的大圆周围刻有阿涅塞的名字(Agnese)。四角有关于阿涅塞事迹的壁画。

穹顶上雕刻有无数形态各异的人物。令人震撼。


主祭台。




    教堂旁边是英诺森十世的众多宫殿之一 — 潘菲利宫。潘菲利宫是意大利罗马的一座宫殿,面对罗马纳沃纳广场,修建于1644年到1650年,自1920年起,这座建筑用作巴西驻意大利大使馆,1964年成为巴西产业。

  1644年,出自潘菲利家族的枢机主教乔瓦尼·巴提斯塔·潘菲利当选为教宗英诺森十世。他在纳沃纳广场拥有一座宫殿,当选后希望能有一座更宏伟的建筑,来体现其家族的威信。他购进更多的土地,在1646年开始工程。1647年,巴洛克建筑师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及风格主义建筑师吉罗拉莫·瑞纳尔迪受邀设计建造。1651年画家皮埃特罗·达·科尔托纳受邀装饰该建筑。


     四河喷泉中的雕塑分别象征着四条天堂河流(多瑙河、尼罗河、普拉特河与恒河)以及已知世界的四个角落(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安放在建筑缝隙之上的方尖碑是罗马的仿制品,埃及花岗石上面用象形文字雕刻着伟士帕西安(Vespasian)、提图斯(Titus)与多密提安(Domitian)的名字。


    象征亚洲的恒河是个身材魁梧的老人,手持长长的船桨---有的说是铁锚,斜身侧坐,目视远方,象征恒河之水源远流长。一条腿翘起搁在树枝上,根据印度神话,恒河是从印度教三大主神中的"湿婆神"(Shiva)脚底下流泄而出的河流,并且是女神干加居住的地方,具有"不灭"、"永恒"的意涵。恒河位于印度北部,全长2,510公里 

    象征欧洲多瑙河的老人裹着头巾,须发翻卷,其脚边是一只口吐喷泉的雄狮。多瑙河伸出他的双臂迎向一面盾牌。多瑙河源自于德国黑森林中的小溪,全长2850公里,是欧洲第二大河流。多瑙河流经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十多个国家,是世界上横跨最多国家的河流。

       象征美洲普拉特河的老人是一个黑人形象,他一手撑地,一手高高挥动着。他坐的岩石上散落的金币,表示美洲丰饶的矿产资源。他的眼睛注视着方塔塔尖上的鸽子,似乎表明天主教必将统治美洲。普拉特河全长4700公里,是南美洲的第二大河流,也是南美洲的经济支柱,灌溉了周边肥沃的土壤。



    象征非洲尼罗河的裸体老人用手扯着一块头巾,将脑袋严严实实地遮住,可能是非洲气候太炎热,用头巾遮挡流火般的紫外线;也有人认为是不明白尼罗河的源头。在老人的右侧,刻着椰枣树,这是非洲典型的树种。也有人说拿衣服遮住头是因为害羞,似乎是因为不知尼罗河源自何处,又像是不愿意看到尼罗河总是泛滥成灾的情景,尼罗河全长669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源于非洲中部,流域横跨非中东部与北部,穿过苏丹与埃及,注入地中海。希腊语"尼罗"代表河谷,尼罗河流经的肥沃土壤提供埃及人创造高度古文明的基石。


四河喷泉西侧,中间是一匹白马。

四河喷泉东侧,中间是一头雄狮。


    四河喷泉北侧,洞里可看见狮子的尾巴,水池中有一只天鹅,右侧雕像下面有一只鳄鱼往上爬。
象征非洲尼罗河的裸体老人手托盾牌。

    盾牌上刻有圣彼得的钥匙和三重王冠,还有象征英诺森十世的徽章,三朵百合和一只代表圣灵的鸽子。 

四河喷泉南侧,多瑙河伸出他的双臂迎向一面盾牌 。


    盾牌特写,圣彼得的钥匙和三重王冠,还有象征英诺森十世的徽章,三朵百合和一只代表圣灵的鸽子。内容与北侧一样,但造型不同。 

    广场北端的海神喷泉(Fountain of Neptune),也叫尼普顿喷泉(Fontana di Nettuno,Fountain of the Neptune)。是博尔塔在1574年设计和建造的。尼普顿是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即希腊神话中的波塞冬。雕像群有两个主题,一是立在中央的海神尼普顿(Neptune,希腊神话叫波塞冬Poseidon)大战章鱼;二是喷泉四周的陪伴有丘比特(Cupid)的海中仙女涅瑞伊得斯(Nereidi)和海象。


    广场南端是摩尔人喷泉。描绘一个摩尔人或非洲人(也许原来是尼普顿)站在海螺壳中与一只海豚摔跤,周围是四个特里同。它被放置在一个玫瑰色大理石喷泉池中。喷泉原先由 Giacomo della Porta设计于1575年,有海豚和四个特里同。特里同是古希腊神话中海之信使,海王波塞冬和海后安菲特里忒的儿子。他一般被表现为一个人鱼的形象,上半身是人型但带着一条鱼的尾巴。就像父亲一样,他也带着三叉戟,不过他特有的附属物是一个海螺壳,用来当作号角以扬起海浪。当他用力吹响这只海螺的时候,就像一只凶猛的野兽所发出的咆哮,连具有神力的巨人都为之动容。1653年,由济安·贝尔尼尼增加了摩尔人雕像。1874年,原雕像被移到鲍格才别墅,代之以复制品陈列在广场上。



广场两侧人们悠闲地喝咖啡。


广场的空地有不少卖画作。






下一站万神殿。路过夫人宫。
夫人宫(Palazzo Madama)是罗马罗马最有看头的宫殿建筑之一,目前是意大利参议院所在地。夫人宫修建在古代尼禄浴场的废墟之上,毗邻纳沃纳广场。在中世纪,Farfa修道院的修士收购了这块土地,后来被法国获得。15世纪末,美第奇家族在此修建新建筑,完成于1505年。美第奇家族的两位堂兄弟枢机主教,若望和朱利亚诺,后来分别成为教宗利奥十世和克勉七世。克勉七世的侄女凯瑟琳?德?美第奇,在1533年嫁给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儿子亨利之前也住在这里。

  夫人宫得名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私生女——奥地利的玛格丽塔夫人,她也嫁给了一位私生子,亚历山德罗?美第奇,丧夫后再嫁奥塔维奥?法尔内塞。因此,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一部分艺术收藏品由法尔内塞家族继承。目前的立面建于17世纪50年代中期,增加了华丽的檐口和怪诞的屋顶装饰。

  美第奇家族灭绝后,这座宫殿被移交给洛林王室,后来又交给本笃十四世,成为教宗政府所在地。1849年,碧岳九世将财政部、公债部和教宗邮局搬到这里。1871年,新成立的意大利王国征服罗马后,夫人宫成为参议院所在地。




    罗马圣王路易堂在万神殿和纳沃纳广场之间,教堂建于1518-1589年,曾得到得出身于佛罗伦萨梅第奇家族的法国王后凯瑟琳的资助。这座教堂的外立面由摩尔人喷泉的雕刻者波尔塔设计,内部由摩西喷泉的设计者方塔纳完成。外立面上有些法国名人像,查理大帝、圣路易、圣克洛蒂尔德等
。可惜团队继续前进,怕丢失,没进去参观。


    万神殿(Pantheon)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


    万神殿前的罗通达广场和埃及方尖碑。广场在是15世纪由教皇尤金四世下令修建的,之前是杂乱的棚屋和商铺,19世纪时广场曾是个热闹的鸟市,后来还是在拿破仑短期控制罗马期间整顿了这里。喷泉是1575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修建。


万神庙侧面,圆柱形的四周墙壁厚达6.2 米。


    这座距今3300多年的方尖碑最初是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03-1213)为赫里奥波里斯的拉神神庙而做。古罗马时期运至罗马,立在一个为埃及伊西斯女神而建的神庙,1374年被挖掘出来后立在离此不远的一个广场上,1711年被教皇克莱蒙十一世立于此地。

埃及方尖碑


    喷泉四周各有一个人头像和一些动物作为装饰,人头像的面目表情有的平和,有的狰狞,水从人像的口中流出;两旁的动物有鱼、蛇和海豚。


教皇克莱蒙十一世的标志。
    公元前27-25年,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公元80年的火灾,使万神殿的大部分被毁,仅余一长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花岗岩石柱16根,这一部分被作为后来重建的万神殿的门廊,门廊顶上刻有初建时期的纪念性文字,为M.AGRIPPA.L.FCOSTERTIVMFECIT,乃拉丁语,其中文含义为:“吕奇乌斯的儿子、三度执政官玛尔库斯阿格里巴建造此庙”。这段文字让人们误以为柱廊是阿格里巴时期遗留下来的,直到1892年人们才发现柱廊所有的砖头印记都在公元125年左右,才证实整幢建筑其实都是哈德良时期重建的。可惜山花没有了!


    万神庙正面有长方形柱廊,柱廊宽34米,深15.5米;有科林斯式柱16根,分三排,前排8根,中、后排各4根。柱身高12.5米,底径1.43米,用整块埃及灰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柱头和柱础是白色大理石。柱廊可能是从阿格里巴督造的旧万神庙(公元前27年)拆移过来的。

    大门两侧壁龛内原置奥古斯都像和他主管建筑的助手阿格里巴像。


    穹顶和柱廊原来覆盖镀金铜瓦,在609年拜占庭皇帝佛卡斯将它献给罗马教皇布尼法斯四世,并把它改成基督教教堂,命名为殉道者圣母堂,它因此逃过了中世纪的浩劫。但在16、17世纪还是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教皇乌尔班八世下令把万神殿门廊天花板上的镀金青铜板拆下来熔化,建造了圣天使堡的80门防御大炮,又把门廊的铜顶熔掉,做了圣彼得教堂主祭坛上的遮篷,致使神殿中90%的铜都被拆除和熔化。不过意大利人最终还是报了仇:在为意大利第一位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造墓时,人们特地熔化了圣天使城堡的一尊大炮来做墓地装饰,象征性地夺回了万神庙的青铜。735年以铅瓦覆盖。
    万神庙入口处是两扇青铜大门,为遗存的原物,它高7米,又宽又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门。



    穹顶开天窗,这个天窗一方面用于建筑物内部采光,而且意味着透过这个天窗,地上的人与所祭祀的天上诸神才可进行沟通交流,使得只有两扇门和一个天窗的万神庙中,人们不产生闭塞阴暗的感觉。从圆洞进来柔和的漫射光,照亮内部,有一种静谧的气息。

    万神庙平面为圆形,上覆穹顶。这个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顶直径 43.3米,穹顶顶部矢高43.3米,与直径相等,正中有直径 8.92米的圆洞。基础、墙和穹顶都用火山灰水泥制成的混凝土浇筑。作为骨料的石块,在下面的硬而重,在上面的软而轻。穹顶上部混凝土的比重只有基础比重的三分之二。基础底宽7.30米,墙和穹顶底部厚6米,穹顶顶部厚1.50米。穹顶内表面作凹格以减轻重量,共5排,每排28个。每个凹格中心原来可能有镀金的铜质玫瑰花。

    神殿的正身从地平面向上大约十八米左右的高度,有一道精美的赭红大理石建筑“腰线”,上面均匀分布着神龛。现在空着的,在罗马帝国时代曾是放置神像的位置。

    雨水会从这里进入神殿内部,但设计师早已考虑到排水的问题,倾斜的大理石地面上有22个微小的洞可保证雨水被及时排走。



    在“腰线”到地面之间,是体形高大呈间隔组合的墙体和立柱,在墙上有门的前提下还开了七个凹室,其中设有多个造型优美的大型神龛,安放着不同时代的塑像和祭台,科斯林方柱与镶嵌着神龛的墙体形成进退、虚实的对比关系,在柔和的橙色射灯照耀下,烘托出神殿内厅传神的建筑美。


    凹室之间设有罗马柱窗户,两侧是罗马科林斯石柱,上面是三角形山花,里面是雕像或名画。
   每个凹室门口有四根高大的罗马科林斯石柱,两侧是方柱,中间是两根圆柱,柱身上有24条凹槽,柱头同两层毛茛叶和涡卷成对出现。凹室的天花板有精美的壁画。

    大理石的地面上也使用了格子图案,並在中间稍稍突起,这样当人站在中间向四周看去時,地面上的格子图案会变形,进一步给人造成一种大空间的错觉。圆形的地面铺着白色基调、纹理清晰、光洁照人的石材,橙黄和枣红色的石条镶嵌其中,围合成与同心圆平面匹配的图案。


    这些祭龛里原来放的可能是神像,现在是一些名人的墓穴。下面是平面图。

其中3.圆顶 4.圆洞 5.地板  


七个凹室图中的6-13,其中8不是凹室。

下面从入口的左边起,顺时针游览。

油画作者与题目待查。


6、圣若瑟祭台(St.Joseph of the Holy Land chapel)

    圣若瑟(Joseph)又称为纳匝勒的圣若瑟、劳工的圣若瑟、大圣若瑟等,圣若瑟是天主教的译名,基督新教译作约瑟,是达味家族后裔,是耶稣的养父,圣母的净配。


圣若瑟石像

 


    在左右墙上还有耶稣圣诞与“三王”来朝壁画和圣若瑟梦游与逃往埃及的浮雕等。


7、(King Umberto I's Tomb)国王翁贝托一世Umberto I(1844-1900年)和他的妻子玛格丽塔王后Margherita(1851-1926年)的陵墓,他是维克托·埃马努埃尔二世的儿子,1900年意大利加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并残酷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最终签署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同年他被刺杀。

 

陵墓由沙可尼设计。



圣女依搦斯(St Agnes)祭台

    圣女依搦斯出生在一个罗马贵族家庭。她美丽动人,信仰纯真。渴望做一名童贞女,做基督的净配。不少名门贵族竞相求婚,连总督的儿子也向她求婚,但都遭到了拒绝。总督恼羞成怒,命令手下折磨羞辱圣女依搦斯,但天主以他的大能保护着她,任何人都不能走近她身旁,总督黔驴技穷,命将圣女斩首。圣女欣然前赴刑场,引颈就戳,年仅十三岁。

圣女依搦斯的像上,常绘有羔羊和棕榈叶。

    依搦斯的躯体葬在离罗马不远的地方。过了几天,她的父母上她坟墓那里去祈祷,忽然间,他们看见她由一伙年轻的贞女陪伴着向他们走来,她双手抱着一只洁白的羔羊,又微笑着说:“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不要难过,我现在和耶稣的众多净配在一起是多么快乐呀!以后将有许多年轻的女子把自己奉献给他。我在天主的宝座前等候迎接这些纯真的伴侣。”
    在罗马城外的圣女依搦斯堂每年一月二十一日(圣女的瞻礼)兴行一种仪式。这天有人抱着两只洁白的羔羊放在祭台上,经主教的祝福后再献给教宗,教宗又把这两只羔羊交给某个修女团体饲养着。到圣瞻礼五,她们剪下两个羔羊的羊毛织成佩带(领带),供新总主教用。这是在纪念耶稣心爱的小羔羊——依搦斯。



8、(Raphael's Tomb)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拉斐尔·桑蒂Raphael(1483-1520年)的墓,墓中有他的骨头和骨灰。    墓两侧有两个小壁龛,曾置有拉斐尔及其未婚妻玛丽亚·比必娜像,现其未婚妻像已不存。


    法布里斯1533年制作的拉斐尔半身雕教皇格里高利十六世Pope Gregory XVI(1765-1846年)为墓碑题了很长一串词:ILLE HIC EST RAPHAEL TIMUIT QUO SOSPITE VINCI / RERUM MAGNA PARENS ET MORIENTE MORI(Here lies Raphael, by whom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 (Nature) feared to be overcome while he was living, and while he was dying, herself to die),意思是:这里安息着拉斐尔,活着时,大自然深恐被他征服;去世时,又怕随他而去。

    石棺上的壁龛里有一尊名为《岩石圣母Madonna del Sasso ,Madonna of the Rock》的雕像,它因圣母的一只脚踩在石头上作休息状而得名,是由拉斐尔派的雕塑师及建筑家洛蒂Lorenzo Lotti(1490-1541年)1524年完成的。透明的衣袖可见手臂!


石棺


9、耶稣受难(Crucifix chapel)

 


主祭坛右侧


10、主祭坛(High altar)前面放了4排椅子,因为它现在仍作为教堂在使用,每当重要的天主教节日、礼拜日和婚礼时,都有弥撒活动。 

主祭坛左侧

11、仁爱圣母(Madonna of clemency chapel)

 

    埃马努埃尔二世陵墓左侧。这个窗口两侧是紫色石柱,但不是科林斯石柱,表面没有凹槽。罗西雕刻的圣亚纳与圣母童年时的塑像。

12、(Victor Emmanuel II's Tomb)埃马努埃尔二世Victor Emmanuel II(1820-1878年)的陵墓。埃马努埃尔是意大利统一后的第一任国王,陵墓上装饰有巨大的铜鹰和萨伏依王朝House of Savoy(1003-1946年)的兵器。

 


12和13之间的祭台因壁画剥落,无从考证。


13、圣母领报礼拜堂(Annunication chapel)它们分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弗尔利的《圣母领报》和邦奇1633年的作品《圣托马斯的怀疑》。



弗尔利的《圣母领报》


圣母领报其左右还有两尊天使石像,由贝尼尼雕刻。

右侧

左侧

入口左侧《圣母给圣尼各老显圣》油画。 


    万神庙不仅仅是一处古迹,更是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圆厅加柱廊的设计,被应用在许许多多市政厅、大学、图书馆和其他各种公共建筑物上。比较明显受其影响的就有法国巴黎的先贤祠、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圆形大厅、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杰斐逊纪念馆和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作为一个东方人,看着这家伙眼熟的原因。它才真正是西方许多著名公共建筑的祖宗、原版!

    走出万神庙后,广场周边有不少咖啡馆,逛累了的游客都可以坐在露天的椅子上喝咖啡休息。电影《罗马假日》中记者乔(格里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饰 1916-2003年)请安妮公主(奥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饰 1929-1993年)在这里喝香槟。



    万神庙侧面是密涅瓦广场,小教堂叫做神殿遗址圣母堂。其内部结构是罗马唯一的哥特式教堂,后修的外立面是文艺复兴式的,伽利略就是在这里被判为异端。这里曾是多明我会的总部,里面还有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和菲利普.利皮的壁画,画家安杰利科也葬在里面。遗憾的是没时间进去参观。

    广场中央有一尊被称为最古怪的纪念碑,它是1667年由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年)设计、他的学生完成的大象驮石碑雕像,大象背上的方尖碑是在艾西斯神庙废墟中挖掘出来的,是罗马13个方尖碑中最小的一个。方尖碑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89年到570年间的法老阿普瑞斯Apries时期,后由罗马戴克里先Diocletian(244-311年,284-305年在位)皇帝运回罗马并放置在艾西斯神庙中。据说这不寻常雕塑的灵感来自于佚名奇书《寻爱绮梦Hypnerotomachia Poliphili》,罗马当地人给这头没有灵性的大象起名为小猪,最终这个雕塑的名字被定为“小鸡Pulcino或chick”。

  

下一站许愿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