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9月欧洲行-意大利之罗马一日游之三

 hsgzlgg 2019-04-09

    由万神庙至许愿池路过罗马议会广场和总理府的圆柱广场。议会广场有方尖碑一座,为古埃及遗物。据说,此方尖碑与人民广场上的那座方尖碑,同时由赫利奥博里斯运来的。目的是用来做日晷——太阳影子的计时器
    背后的建筑叫Palazzo Montecitorio,可以翻译成蒙特齐托里奥宫殿。是意大利众议院所在地。建筑由济安·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为教皇格里高利十五世的侄子枢机主教洛多维科·洛多维西(Ludovico Ludovisi)设计。当教皇格里高利十五世逝世后,工程终止。后在教皇诺森十二世在位时,工程才得以继续。建成后,诺森十二世将其作为大众公共活动场所。在意大利统一,并于1870年迁都罗马后,蒙特奇特利欧宮被选定作为众议院。在二十世纪初,建筑装饰得到一些调整,添加上一些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式样的装饰。

    圆柱广场因马可奥里略圆柱而得名。马可奥里略圆柱的柱身为29.60米高,底座则高10米,虽然原先的底座高度只有3米,所以马可奥里略圆柱总共有41.95米高。3米高的底座在1589年之后就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马可奥里略圆柱拥有27或28片卡拉拉大理石,每片高3.7米。这些大理石是为了装饰圆柱内部约190-200阶通往顶端的楼梯而被运送至此。就跟图拉真柱一样,马可奥里略圆柱内部的阶梯借着外部纹路的隙缝来照明。
  马可奥里略圆柱外部的螺旋纹路是叙述马尔库斯·奥勒里乌斯皇帝在166年对马克曼尼人发动的马克曼尼战争。故事开始于罗马士兵渡过多瑙河,地点可能是在卡农图。圆柱的上下半部描述两场作战胜利,其中精确的内容仍然存在争议。虽然后来的理论认为下半部描述罗马在172年级173年击败马克曼尼人与夸迪人,而上半部则是描述罗马在174年与175年击败萨尔马提亚人的事迹。


    圆柱的上下半部描述两场作战胜利,其中精确的内容仍然存在争议。上半部则是描述罗马在174年与175年击败萨尔马提亚人的事迹。


下半部描述罗马在172年级173年击败马克曼尼人与夸迪人。

《罗马假日》的片头背景是马可奥里略圆柱。




    圆柱广场北面是基吉宫(Palazzo Chigi),它曾是奥匈帝国的大使馆,现在是意大利政府所在地;基季宫最初由大建筑师贾科莫·德拉·波尔塔于1562年为阿尔多布朗迪尼家族所建。1616年开始扩建,1623年至1630年才把南楼与东楼连接起来,使它终于成为一体。1659年,西埃纳市著名银行家基季家族从阿尔多布朗迪尼家族手中购买了此座大楼,并请弗利切·德拉·格雷卡大建筑师于1661年继续进行扩建,使它基本上达到了现在这样一个规模。1917年,意大利政府在房东和银行办理买卖手续时,使用了它的特别优先权,由教育部出面,出资四百万里拉,把这座基季宫征购成为国有,并作了它的殖民部办公大楼。1922年墨索里尼执政并兼任外交大臣期间,曾决定将他的首相府大楼和殖民部办公楼互换,并同意将基季宫的图书馆让给梵蒂冈,以满足梵蒂冈对此垂涎已久的野心。墨索里尼进入基季宫后,选择了大楼东南角二楼有阳台的房间为自己的办公室,从此这里为人们所瞩目。在那法西斯主义盛行的日子里,许多穿黑衫的法西斯追随者经常来到其窗下游行欢呼,表示效忠于墨索里尼,但也有一些象铁托·扎尼博尼那样的人物,他们不畏强暴,敢于向法西斯统治者挑战。扎尼博尼曾于1925年11月4日,从马路对面现复兴百货公司楼上,对准墨索里尼的办公室开枪,企图击毙这位黑衫党党魁兼内阁首相,但不幸的是这次行刺没有成功。1929年,墨索里尼不再兼任外交大臣,遂于1931年搬进威尼斯宫办公。从那时起,直到1959年,基季宫一直是意大利外交部所在地,成为意外交活动的中心。但是以后因外交活动明显增多,基季宫太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于是从1959年9月12日起,外交部搬至台伯河北岸法尔内西纳大楼办公。此时,意大利众议院很想占用基季宫。但意大利总理府没有自己的办公楼,一直与内政部同楼办公,曾考虑动用威尼斯宫或巴尔贝里尼宫,后来还计划在新罗马建楼,但都不合适,最后选择这座基季宫为总理府。


    东面是圆柱宫(Palazzo Colonna),现为圆柱画廊。楼下是商店,楼上是展览馆。



    南面是菲拉奥利宫(Palazzo Ferraioli)的侧面,曾经是教会的邮局和圣巴多罗缪(Saint Bartolomeo)小教堂。


    西面是带有柱廊的魏德金宫(Palazzo Wedekind),曾是教皇的办公室,1879年被银行家魏德金买下,二战时这里曾是意大利法西斯党党部所在地。1589年,教宗西克斯图斯五世下令将保罗的铜像安放在圆柱顶部。


    许愿池的名字特雷维(Trevi)是三岔路的意思,因为喷泉前面有三条道路向外延伸,也正是喷泉名字的由来。18世纪教皇克里门七世(Pope Clemens XII) 命沙维Nicola Solvi设计,历时30年的建筑,于1762年才完工,所以它是罗马喷泉中比较年轻的一座。

《罗马假日》

    许愿池总高约25.9米,高19.8米宽,是全球最大的巴洛克式喷泉,也是罗马最后一件巴洛克杰作。背景建筑是一座海神宫,站在海贝中间的是海神尼普勒,四周环绕着西方神话中的诸神,每一个雕像神态都不一样,栩栩如生,诸神雕像的基座是一片看似零乱的海礁。喷泉的主体在海神的前面,泉水由各雕像之间、海礁石之间涌出,流向四面八方,最后又汇集于一处。
    许愿池是力量的象征。在远古时代,出征的罗马男子会来到许愿池旁,投下一枚银币,祈祷自己能凯旋归来。后来罗马人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如果有人背对着喷泉,右手拿硬币从左肩上方向后投入水中,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一枚硬币代表此生会再回罗马,两枚硬币代表会与喜爱的人结合,而三枚硬币则能令讨厌的人离开。许多游客,特别是恋人在这里投硬币。

    海神尼普勒,桀骜不驯、藐视众生的神态,褶皱的衣襟,如同真人一般。两旁则是水神,分别代表着“富裕”和“健康”。海神脚下有两匹骏马,被两个特里同所牵引,分别象征着平静与汹涌的河流,左边的一个毫不驯服,右边的那个温顺随和,朝着两个方向拉着后面如同凯旋门的背景。


    特里同用力吹响这只海螺的时候,就像一只凶猛的野兽所发出的咆哮。


    在背景墙的顶部,有四位女神各持不同的神器,象征着四季,设计师尼科拉·沙尔威对每个人物的刻画细致生动,令人佩服,而整个画面恢宏震撼,是喷泉作品中少见的精品。早在公元前19年,喷泉就是古罗马人将贞女泉引进罗马城水道的终点。15世纪,这里又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整修,一直保留至今。



密密麻麻的游客。
《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吃冰淇淋的那家老店。


双球冰淇淋,5欧元,任选两种口味。直接说中文!

    后面有个教堂(没查到教堂的名字)。


    进入里面,立刻被清爽、和祥、安静包围。在此次旅途中每到疲乏烦躁时,就寻个教堂,进去闭眼静坐。有时教堂里安安静静、有时教堂里神圣悠远的音乐轻轻流淌、还有的时候可以听到如天籁之音的几个声部在柔柔地吟唱,这时把自己放空,让蓝天白云在头顶飞过,带走疲惫和烦恼,补充阳光和能量。


穹顶



主祭台

主祭台上方的装饰。


两侧各有三个分祭台。












不知道是哪位主教的头像。

下一站:西班牙广场。 

    途中经过米尼亚内利广场。广场中间是无染原罪圣母柱。这座大理石柱圣母态像是为了纪念1854年12月8日,真福庇护九世教宗宣布圣母始胎无染原罪为教会当信的道理而建立的。每年12月8日的圣母无染原罪节,教皇都亲临此处,在石柱前献花祈祷。多少人这一天为目睹教皇尊荣翘首以待。平时,经常可以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修女绕行朝拜圣母无染原罪石柱。啊!全人类只有耶稣和圣母玛利亚生下来就无罪!

圣母柱后面是梵蒂冈的传信部。
    头頂十星冠,身披太阳,月亮在她的脚下,则强调圣母是唯一一个沒有原罪的人。花环由消防员借助消防车的云梯挂上去的。

    圣母柱下部的有四座人物雕像,分别是先知摩西,大卫,意萨意阿和伊齐基尔。意萨意阿,又译依撒意亚,传说是古代以色列国的先知。伊齐基尔,传说是公元前六世纪第三大先知。摩西,传说是公元前十三世纪犹太人的领袖。大卫,约生于公元前一○○○年,死于公元前九六一年,是古代以色列国第二个国王。先知的意思是神的代言人,不一定说预言。

西班牙驻梵蒂冈大使馆大楼。邻近的西班牙广场因此而得名。
    1725年,法国大使出资修建了台阶,却因为西班牙使馆坐落在此而得了个西班牙台阶的名字。
 

    西班牙台阶因为曾是电影《罗马假日》外景地而闻名遐迩。赫本饰演的女主角坐在西班牙广场台阶上吃冰激凌,并在此与男主人公第二次“偶遇”的经典情节令人难忘,因这一幕电影的取景,也让本没有多少特色的西班牙广场风靡全球,迅速成为罗马热门的旅游景点。 




    137级台阶是整个广场最为热闹的地方,每天这里都会坐着不少来自全世界的人们:单身女郎、型男帅哥、年轻恋人、老年伴侣、基友闺蜜、大人小孩等,大家都慕名至此追寻“女神”赫本的足迹,在这懒洋洋地坐在台阶上晒太阳,品味那段上一世纪的经典爱情。台阶由下而上共分四跑,第一跑梯呈微拱的凸弧形,第二跑梯则是连贯的一段凹扇形。第三跑梯分成左右两小段,弯弯地通向第三个平台。第四跑梯在左右延续着,往上通至最顶的山上圣三一广场。整个西班牙台阶的立面层次分明,且变化多端。







    台阶前的"小舟的喷泉"前面总是有人在弹吉他或有人在拍照,一片热闹景象。这座喷泉是贝尔尼尼父亲的作品,创意来自于特韦雷河的一次决堤,一只小舟被水推到这里。破船喷泉在西班牙广场台阶下面,为著名建筑师贝尼尼的父亲彼得·贝尼尼所建,他巧妙地利用少女水道的水到此压力已较小的特点,成功地建造了这一奇特的喷泉。该喷泉水不象罗马许多其他的喷泉那样,刚劲有力的水柱直冲天际,而是水流潺潺,日以继夜,永不断线。人们不禁要问:雕刻家为什么要在此处修建这一形状的喷泉呢?据说,在古代,台伯河曾发生过一次最严重的洪水灾害,当时河水暴涨,竟把一只破船冲到了现在西班牙广场的位置。作者根据这一史料,精心构思,终于形象地雕刻出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喷泉来。每逢夏季,这里游客众多,川流不息,许多人不愿花钱喝人工制造的饮料,就口对泉眼吮吸这甘美清凉的泉水解渴。



   从西班牙广场往上看,山坡上的教堂就是圣三一教堂,这间教堂是1495年法国路易十二为庆祝他攻占了那不勒斯修建了这座教堂。教堂修建初期是按照法国带有尖端拱门的风格设计和建造的,后来慢慢融入了意大利的风格。从教堂的一对钟塔和窗子,可以看得出它是属于哥特式的建筑,不同于在罗马较常见到巴洛克式的豪华和精雕细琢的感觉。  
 
    教堂前面的方尖碑是在1789年从罗马的萨卢斯特花园移到此地的,它是埃及方尖碑的复制品。



    教堂内部正面是主祭台,两侧若干侧厅是礼拜堂,礼拜堂中许多雕塑和壁画。在拿破仑一世占领罗马时,教堂内的艺术品几乎全被掠夺走,直到路易十八(Louis XVIII )以后才被部分归还回来。

两侧若干侧厅是礼拜堂。
穹顶上圣母升天壁画。

《基督落架Deposition》这也是由沃尔泰拉完成的雕塑。







   这是沃尔泰拉完成的另一幅绘画《圣母升天》,现挂在第三礼拜堂右侧的墙壁上;因为是米开朗基罗的学生,所以他的画风受到了他的老师很大影响。

   《基督落架》是由米开朗基罗的学生沃尔泰拉1545年完成的最优秀的一幅作品,它甚至与拉斐尔的《基督变容》和多梅尼基诺的《圣哲罗姆的最后交谈》并称为当时罗马最著名的三幅作品,它也无可争议地被公认是风格主义画派的一个顶点。





    站在山上圣三一广场可以眺望整个罗马,正对着的水渠大街是罗马的精品购物街。

    山上圣三一广场上有不少现场作画的小摊,大部分是当场为游客素描,也有卖一些已经画好的作品,有罗马古迹、人物画像等,一般是5-10欧元一张。

    广场四周英国式的茶馆,是18世纪建成的,曾经被取名为英国人的犹太区。司汤达、巴尔扎克、瓦格纳、李斯特、勃朗宁等大文豪和艺术家们都在这一带居住过,西班牙台阶右侧还保存有济慈的家(Casina di Keats)。现在是济慈-雪莱纪念馆,除了他们个人的资料外.还展出有拜伦等人的手稿、书信、遗体面膜和照片等丰富的资料。这里是文学爱好者必去瞻仰的地方。一块红布就是纪念馆的招牌,不注意看还以是楼上人家凉的被单。进去参观要付4个欧门票。


济慈-雪莱纪念馆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杰出的英国诗人作家之一,浪漫派的主要成员。济慈才华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去世时年仅25岁,可他遗下的诗篇誉满人间,他的诗被认为完美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特色,济慈被人们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济慈(John Keats)和拜伦(George Gordono Byron) 、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同为英国诗坛的浪漫三剑客。三位诗人的共同点是卓越的文思和早逝的宿命:拜伦36岁,雪莱30岁,济慈26岁。也许是过于凝练的生命才使他们的诗意爆发得如此剧烈而蓬勃吧。究起病症,竟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各类作品和艺术家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带着时代烙印的时髦病症:tuberculosis(肺结核病),艺术界各个领域都有代表:从歌剧中的《茶花女》到音乐家中的萧邦,从洛克克画派的翘楚华托(Jean Antoine Watteau)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如果想找文学届的代表,今天的主角济慈包括拜伦、雪莱、席勒都会不幸入列,中国也有:如鲁迅、郁达夫、林徽茵等。







约翰·济慈





约翰·济慈的床



    西班牙广场上的老希腊咖啡馆是济慈、拜伦、雪莱等文人最爱去的场所,特别是位于Condotti大街上的Cafe Greco,据说这里是罗马最古老的咖啡馆。Cafe Greco不但为英国诗人聚集之处,各地的艺术家也常在此一展长才,如意大利雕刻家卡诺瓦(Canova)、丹麦雕刻家杜巴森,作家易卜生、戈果里,音乐家萧邦、伯辽兹、比才、李斯特,此外意大利人所崇拜的大文豪哥德,其名作“塔里夫斯的公主”就是在此完成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