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杏甘石汤的具体应用(附医案)

 火星飘雪 2019-04-09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简称“麻杏甘石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第 63 条言:“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言:“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甘石汤中,麻黄辛温,宣肺平喘,解表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杏仁味苦,降利肺 气而平喘咳,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上四药共凑宣肺平喘,清热化痰之功。起初临床应用于治疗“汗出而喘,无大热者的外有表邪未解,内有邪热壅肺之咳喘”的经典方剂,后世医家不拘泥于咳喘,而将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临床上既可应用于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还可治疗多种皮肤病、耳鼻喉系统疾病、皮肤病、肛肠科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等。[1]

北京市公安医院的高季鸿大夫曾这样使用麻杏甘石汤 [2] :

医案1:小便频数、遗尿

王某某,男,9岁,学生。2004年7月11日初诊。

家长代诉: 患儿1年半前因患感冒致发热、恶风、咳嗽、咯黄痰,经服抗炎及止咳化痰中西药后,发热、恶风症状消退,但仍有轻度咳嗽、咯黄痰,并出现小便频数,每昼夜小便达20余次,色略黄,偶有夜间遗尿,因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学习而休学。曾在本地多家医院治疗无效(治疗及用药不详)。目前患儿每日小便20余次,偶有夜间遗尿,无尿道刺激症和腰痛,小溲微黄,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未发现异常,咳吐黄色稠痰,口渴喜凉饮,时汗出,饮食尚可,有疲乏感,大便略干燥,舌质红、苔薄黄略燥,右脉浮数明显。此乃邪热壅肺,宣发肃降失常,上实不能制下之证。治以清热宣肺、化痰止咳,方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味。

处方:麻黄6g,生石膏15g,杏仁10g,炙甘草3g,桔梗9g,浙贝母10g,桑叶10g,款冬花10g。水煎服,日1剂。服上方3剂后,患儿小便次数显著减少(日10 余次),咳嗽、咯痰、口渴明显减轻。上方石膏减为10g,继续服药12剂,小便频数及咳嗽、咯痰诸症消失。

医案2:顽固性便秘

胡某某,男,49岁,公司职员。2006年8月4日初诊。

患者有便秘病史14年,每日靠口服复方芦荟胶囊、麻仁润肠丸、番泻叶,外用开塞露等才能通便。经肠镜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曾多次服用清热通下之中草药,虽能得快利于一时,但药后便秘如常。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余年(经常服用止咳化痰中西药物),每日咳嗽,咯吐黄痰量多,口渴,恶热,舌质红、苔浊腻黄,脉弦数尺略弱。证属痰热壅肺,肺气闭塞,津液不行。治以清化痰热,宣降肺气。

处方:麻黄10g,生石膏25g,杏仁10g,炙甘草6g,桔梗10g,浙贝母10g,桑叶10g,黄芩10g,鱼腥草15g。常法煎服。服上方7剂后,患者咳嗽、咯黄痰症状明显减轻,大便较前通畅,但仍需服用复方芦荟胶囊3粒(未服中药前每日需服复方芦荟胶囊 6-9粒,番泻叶10g或外用开塞露1支)方能通便。已显效机,上方去鱼腥草,加冬瓜仁15g、太子参10g,继服14剂后,患者不需服用通便药物,每日能够保持大便 1-2次,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以上2例均为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津液运行失常所致的二便排泄异常案。案1患者小便频数、遗尿,兼见咳嗽、咯黄痰、口干渴等症,显系实热蕴结于肺,肺之宣发肃降失常,邪热逼迫水液下趋,膀胱失其约束所致,病机为“上实不能制下”,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之因肺气虚寒,气虚不能摄津,“上虚不能制下”的小便数、遗尿,伴不咳、不渴、头眩等症迥然不同。二者病位虽均在肺,皆以小便频数、遗尿为其主症,但明其病机,则一为虚寒,一为实热;论其治法,属虚寒者用甘草干姜汤温复肺气,属实热者用麻杏甘石汤加味清宣肺气。二者病机和治疗方法虽有天壤之别,但通过温复肺气和清宣肺热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均能达到肺气和畅,宣降协调,津液输布正常,膀胱气化之职恢复的目的,从而使小便频数、遗尿等病症解除,有异曲同工之效。案2患者患顽固性便秘10余年,且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余年,痰热壅肺症状明显,故治疗上要另辟蹊径,从其咳嗽、痰黄质稠、口渴喜凉入手,用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清热宣肺,化痰止咳通便,俾其肺气宣降复常,津液下行,肠道润通,咳嗽咯痰宿病减轻,则多年便秘痼疾痊愈。

广东省名老中医、现代岭南伤寒名家何志雄教授(1913.10-1983.10),针对伤寒经典古方麻杏甘石汤,以“热”为纲,“渴”、“喘”为目,多灵活运用,加减辨治,应用于伤寒、温病的治疗,临证尤具特色。[3]

医案1:清宣透合泻肺化痰,治伤寒肺壅热喘变证

黄某,男,3 岁,在顺德某卫生院住院部留医。发热咳嗽三天,体温39.8℃而入院治疗。气急鼻煽、微咳、微汗、夜间烦躁不安、纳差、口渴但不多饮、小便短赤、脉浮数、舌红、有少许淡黄苔,西医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中医辨证为外感风寒,郁久化热,邪热迫肺。方用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24g,黄芩6g,桑白皮9g,甘草6g。服药两剂后热退喘平,停药观察一天,精神饮食及二便如常,拟予四君子汤加减二剂,嘱回家调养。

评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乃麻黄汤之变方也,以石膏易桂枝,变辛温发汗为宣散肺热蕴结之剂。麻黄性虽辛温,但发散之力甚著,《本草求真》云:“是麻黄虽太阳发汗重剂,实散肺经火郁之邪”,为“轻可去实”之品。何志雄教授认为,麻黄对于肺系疾病,如外感、咳喘、麻疹等疾而兼有邪实者,无论寒热皆可配伍用之,是宣肺散邪治表之上品。本汤以麻黄配石膏,用治表寒化热入肺,邪热郁闭肺气之高热喘促汗出之证。本案患儿,高热气促鼻煽,脉浮数,而外证无寒热,为邪气郁肺之证;而口虽渴而不多饮,舌红苔黄而不厚燥,为邪热伤津而不至太甚,邪热未入阳明,而仍在太阳也。肺气郁闭较甚,而有喘脱之虞,病情较重。《伤寒论》原文第63条云:“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何志雄教授遵“火郁发之”之旨,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宣散肺中郁热,巧妙地将原方中石膏和麻黄 2:1的比例关系改为4:1,如此重用石膏清泻肺胃邪热,亦防邪入阳明;仿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之意,加桑皮、黄芩皆重在治肺热也。“拟予四君子汤加减二剂,嘱回家调养”,是何老常言小儿 “脾常不足”,故病后常常调理脾胃为本。再言患儿因邪热迫肺,其病后以四君子汤调养胃气,又属 “培土生金” 之法。

医案2:清宣透合凉血养阴,治温病麻疹温毒内蕴

李某,男,2 岁。因疹出不透,高热气急,晚上其母抱来某卫生院治疗。其母诉:患儿发热三天,今晨出疹,疹色尚红润,傍晚体温突然升高,气息喘急,咳声不扬,疹子隐没,胸背及两上肢尚有紫黑色疹点。烦躁不安,曾抽搐一次。诊其口唇干燥、口渴不多饮,腋下体温 39. 5℃,昏睡,脉滑数,舌红、苔薄白。西医诊断为麻疹合并肺炎。中医辨证为疹出感寒,麻毒内攻,肝风内动,邪将传入营分。协议采取中西医合治。先予至宝丹三分,开水送服。 中药用麻黄5g,杏仁6g,甘草1. 5g,生石膏15g,紫背浮萍2. 5g,红条紫草6g,红花3g,另煎芫荽趁热熏洗并擦身。翌晨三时许,疹子重见,色泽红艳,热势稍降,喘亦减轻,精神清醒。继将上方去紫背浮萍、红条紫草、红花,加茅根、花粉、蝉蜕,并将麻黄减为2. 5g,生石膏减为9g,再服三剂,疹收热退。共住院四天出院。

何志雄教授按:本病例虽见神昏烦躁、疹色紫黑,然脉滑数、苔薄白,这是邪偏于气分之候。抽搐是热盛引动肝风,故用清透解毒法便迅速转危为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