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十二金人?

 云雾山中986 2019-04-09

秦始皇十二“金人”之谜:是消除民间武力?还是歌功颂德纪念碑?

我是阳Sir,深耕考古,偶尔也聊点别的~


贾谊凭借其《过秦论》一举成名,也为后世关于秦始皇及其秦帝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关于“十二金人”,他认为是为了加强秦帝国的中央集权,“以弱天下之民”,进而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也持这种意见。

这种观点准确来说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其收缴各国兵器总数当在1500万以上,这些兵器或保存于官府或散落于民间成为过剩的物件,很有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所以如何处理确实是秦国君臣需要考虑的问题。

但是也有一些个别的例子,证明了秦汉时期政府对于民间武力的控制,可能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严密,比如挂怒韩信“胯下之辱”的例子,“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如果真的是以“天下兵器为原料铸造十二金人”,则至少需要三个步骤:

其一通过尚未遍及全国的交通网络收缴兵器,此时“驰道”“直道”都尚未修筑,所以其工作量应该是极为巨大的;

其二,在咸阳宫附近兴建大规模的冶炼铸造工厂,这点翦伯赞先生也持肯定意见,毕竟这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巨大工程,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其三,在铸造铜人之后还需修饰成器打磨,乃至将其安置在宫门两侧。

也就是说,出于偃武修文、维护社会治安的目的,在收缴天下兵器之后完全可以铸造成其他物品,而不一定要非是金人不可。所以金人背后的象征意义,可能才是秦始皇真正意义上想要表达的!


而关于秦始皇所铸造“十二金人”其在当时亦被称为“翁仲”,而后世君主也经常效仿秦始皇,不仅在宫殿之前铸铜人像,甚至在死后的陵墓之前的神道两侧也安置“石翁仲”。前者的例子比如魏明帝曹睿,便铸造了两个“号曰翁仲”的铜人置于司马门;后者如唐代各陵神道两侧的文臣武将。


所以,在宋人胡继宗《书言故事大全》中这样说:“冢间石人号翁仲”,流传到后世,凡是以铜铸或者石刻的人体雕塑,不论其为宫殿装饰或是置于墓前,都可以被称为“翁仲”。

但很多人认为最早是唐人将石刻人像称为“翁仲”,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郦道元的《水经注》记云:“......坛庙至东枕道有两石翁仲南北相对焉”


从这个意义上看,不论是从宫殿到墓冢、从铜铸到石刻、从君主到平民。“翁仲”的用途越发普遍,但其基本的功能都具有“守卫者”的含义。

有一则传说似乎也是出于这个目的:秦始皇某天在宫里睡觉,梦到天色昏暗,无数鬼怪妖魔作祟,正当秦始皇慌张之际,有个仙风道骨的老头来到近前,向皇帝指点道:“铸造十二个金属人像,这样你就可以稳坐江山。”天下初定,秦始皇心中压力极大,可能真的需要心理上的安慰。


最后,日本人泷川龟太郎在《史记会注考证》中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路:“铸十二金人仿夏禹铸九鼎也”,也即是说十二个巨大的金人与大禹所铸九鼎一样,是象征其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具有非凡功德的纪念碑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