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帝陵翁仲的前世今生(一)

 木头1018 2016-10-02

    唐献陵开创了唐代帝陵列置石刻的先例,这些象征尊严威势,又装饰陵园的石刻成为见证大唐艺术魅力的永久符号。

    象其它唐代帝陵的礼制建筑一样,唐敬宗李湛庄陵也列置了石狮、翼马等大量石刻,其中有石人像4对8件。1997年5月3日夜晚,盗贼一夜之间盗走了5个翁仲的头颅。一时间,盗墓产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帝王们除了要按照宫城的样子,在自己的归息之地,修建一定规模的陵园之外,他们还把百官拥立的威仪和气势再现出来,陵墓列石制度因此而产生。我们现在依然能够看到,南朝、唐、宋、明、清帝陵的神道两旁,各具情态的石翁仲(石刻的文武官员),始终寂然地保守着一个王朝的气势和旧梦。

    翁仲原来是秦始皇时代的一个大将,姓阮,身高一丈三尺(合今2.39米),忠勇憨厚、力大无比。秦始皇东征六国时,西面狄夷不断滋事侵犯。为了保持西北军事平稳,秦始皇令阮翁仲将兵把守临洮(今甘肃省临洮县)。阮翁仲果然守土有责,不辱使命,多次击退外族侵犯,一时间,名声鹊起,保持了北方安定。翁仲死后,秦始皇用铜铸造了一尊翁仲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作为纪念。后来,匈奴人来咸阳朝拜秦国,远远地看见翁仲铜像,还以为阮翁仲活着,都悄然转身离去。此后,帝王们纷纷效仿,慢慢成为习惯。随着金属用途的扩大,阮翁仲的造像逐渐变为用石头雕刻。后来,人们把铜人像、石人像称为翁仲。作为卫士,翁仲逐渐被列置在帝王陵墓上。

    到了唐高祖李渊入葬献陵的时候,用翁仲仪卫皇陵,已经成了大唐帝王丧葬的基本形式之一。公元635年(唐贞观九年)农历五月,李渊患上风疾。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他不想过多麻烦后人。在弥留之际,李渊下了一道诏书:“陵园制度,务从简约”。而到底怎么样简约,没有人能够知道。一个月后,风疾就淹没了李渊的性命。

    当时的治丧班子是相当庞大的,这个班子不光安排皇帝后事的整个细节,应当还细致地推敲过皇陵的规划,比如怎么修建献陵?地面都要有哪些建筑?他们反复斟酌过这些问题。后来,献陵依照东汉光武帝原陵的规格和形制,修建在长安城北四十公里处的京兆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徐木原上。当年农历十一月的庚寅日,一队猎猎幡旗把大唐国葬的队伍引向渭北高原上的献陵。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用黄土堆积起来的覆斗型陵墓,长方形的陵园夯筑了规整的城垣,四面开着神门。

    献陵神门之外列置了一对石虎,司马道两边列置了一对华表(石望柱)、一对石犀牛和几对翁仲。这些翁仲都圆雕而成,高达两米以上。李世民希望司马道两边的翁仲,能像先前那样忠心侍君。就这样,唐帝陵忝列翁仲的葬式,以习惯的方式在献陵确立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