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系的两档“师徒关系”真人秀究竟有何不同?

 alayavijnana 2019-04-09

真人秀最核心的看点始终是人物关系,节目创新的原动力则在于人物关系的发掘。

概括来说,涉及的人物关系主要体现在两大维度,一是以家庭为原点展开叙事,就此衍生出了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2018年占据主流市场的观察类综艺,普遍都选取了这类关系视角。另一维度则是社会属性,回归明星的个体身份,在职场、团体等关系中研发出更具社会议题的看点内容,民众的生活困惑和工作焦虑是创作焦点。

在Q2季度,湖南卫视和芒果TV创新内容品类,先后上线了两档节目《我们的师父》和《少年可期》,两者都针对“师徒关系”展开创作。客观讲,这两档节目在某种程度上都借鉴了韩国SBS《家师父一体》的逻辑创意。究竟湖南系的这两档真人秀有何不同,今天冷眼君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逻辑架构:

同是消除混沌的求知之旅

《我们的师父》是一档纪实性文化品格传承节目,邀请到于晓光、大张伟、刘宇宁、董思成四位处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徒弟,通过与不同领域的师父同吃同住三天两晚,感悟和解惑人生难题。目前播出两期,完成了首站老艺术家牛犇老师的拜师之旅。

《少年可期》定位为一档师徒关系探索体验类真人秀,师父人选聚焦音乐界,邀请乐华七子成员和助教“师叔”杨迪与师父进行三天两夜的生活体验,汲取成长养分。目前播出一期,正在上演与腾格尔的拜师之旅。

从逻辑架构来看,这两档节目都在重塑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在亲子向、恋爱向“泛滥”的市场环境下走出了观察新方向,这点值得肯定。

冷眼君曾说过,综艺节目的创意视角是一个精准洞察和寻找差异的过程,创意视角的突围,其实就是在原有的内容品类里创新切口,实现更垂直或更细分的视野跃升

虽然韩国《家师父一体》模式在前,但其实有关“师徒关系”的内容创作,东方卫视更早前就推出过一档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继承人和明星零距离互动的真人秀节目《拜见小师父》,是让五位明星以徒弟身份向四位身怀绝技的孩子拜师学艺。所以有关“师徒关系”的创意视角,国内创作者已有此种意识,只不过遗憾的是,相比韩版,这两档节目在制作动机的搭建上都不够完整和扎实。

《家师父一体》开篇通过大量内容铺垫了四位徒弟的性格特点和个人生活场景,更突出强调了各出演嘉宾当下阶段的不同人生困惑,节目也透过成员在饭局上的对话,总结出节目创作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为什么要与师父见面,就如同和巴菲特一起吃饭的理由一样”,能够通过对方点拨,转化为可用于自身的成长技能。

总体来说,无论是《我们的师父》还是《少年可期》都是以综艺手法破题师徒关系,在逻辑架构上都是一次消除混沌的求知之旅,都是让业界前辈授人以鱼,以此对当代青年成长进行正向引导,唤醒行业归属感和文化敬畏心。

但《我们的师父》开篇只有一段大张伟配音的独白交代制作逻辑,缺乏对四人当下人生阶段的描绘,缺少走心的、私人化的反思记录,因此会造成对答疑解惑的需求感并不强烈。

而《少年可期》在先导片中有意在强调年轻人在成长路上的混沌感,也展现了成员们在一夜爆红后各自心态的转变,但是节目是以“音乐”为线索连接师徒传承的,7位偶像对音乐的思考和未来方向的规划并未着重呈现,与节目内核逻辑稍有差池。

人物配置:

8090后VS偶像少年团

在人物配置上,两档节目展现了台网的不同风格。

《我们的师父》里的四位徒弟是由1981年的于晓光、1983年的大张伟、1990年的刘宇宁和1997年的董思成组成的,以8090后为主体,且整体年龄跨度较大。四人没有私交,综艺新手很多,要经历一番磨合和适应过程。

大张伟参加主持和综艺的经验丰富,懂得节目所需要的话题点,配合度很高,首期他与师父诸多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矛盾,构成了故事冲突。比如爱吃零食、在老年公寓不够“客气”等,都是具有争议性的成长看点。

于晓光担负起了大哥责任,与韩综《同床异梦》里的不懂事老公人设很不一样,刘宇宁表现得较为真诚,董思成完全是新人状态,目前存在感略低。

师父方面,节目不设领域,从首期邀请的牛犇老师来看,应该多为不太常在综艺里露脸的业界前辈。因此观众对于这类师父的真实生活存在好奇,而师父生活状态与荧幕状态的反差也会形成趣味看点。比如牛犇老师十分幽默随和,是个爱吃冰激凌、爱晚睡玩手机的可爱师父。

《少年可期》在嘉宾阵容方面是以“乐华七子”为主体,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主要集中在95后和00后。他们以“练习生”身份出道,是国内偶像产业链上新兴的用户向产物,尽管出道不满一年,却已拥有千万级粉丝,被媒体冠以“流量”标签。因为同属一个偶像团体,七人在默契度上明显更优,同时请来杨迪助阵,为节目制造喜剧点。

师父方面,节目将拜师领域集中在音乐方面,相对垂直,首期亮相的腾格尔,以及目前已经官宣的郑秀文、蔡国庆、萧敬腾等人,虽然分属两岸三地歌手,但都是曾经中国音乐黄金时代在各个阶段的先锋人物。

冷眼君认为,这两档节目在悬念的处理上都做得不太够,《我们的师父》里牛犇的出场有点随意,直接告知师父姓名有点突兀。其实应该把师父的出场渲染做足,至少要在剪辑上体现,师父是谁,有哪些线索,有哪些推理,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看点。

《少年可期》虽然有打知情人士电话的桥段,但目前节目组已经官宣了后面师父名单,虽说这也是一种策略,可观众对师父的期待值与神秘感难免降低。而节目中出现的师父日程表也与韩版一样,这一设计也在《女人有话说》出现过。

总体来说,湖南系的这两档节目虽然属于同题创作,但结合播出平台和受众群体存在一定差异性,《少年可期》从某种程度来看,更像是一档借用拜师题材的粉丝向团综。

情节张力:

依托“师徒关系”结构故事看点

《我们的师父》采取了双视角的记录形态,形成了一种主客观视角相穿插的视听语言。客观视角是节目记录徒弟与师父三天两夜相处的常规镜头,比如在老年公寓吃午餐、拜访邻居、包馄饨等。

主观视角则是嘉宾透过手持云台实时发表心理活动,这是一个嘉宾自发的、没有延后的心得交流。以往真人秀拍摄为补充心理活动,会通过后采剪辑到节目中,由导演组提问,嘉宾作答。主观视角的实时记录可更直观地还原事件本身形态,带入徒弟的所思所想,引发观众共鸣,这是节目的创新之处。

但冷眼君认为,双视角问题虽然看起来让感受实时发生了,但是这种及时感受性的内容真的有实时发生的必要吗,或许用后采的方式去完成,反而效果会更好。

在环节编排上,节目组并不设限,让嘉宾自行整理一天的行程安排,并通过相处带出一系列见闻所感。比如牛犇老师保持了老艺术家的优良品格,没有助理,演艺事业自理,不讲表面排场,十分节俭,从饮食到着装都很朴素。总体来说,观众能够透过节目学习到前辈艺人的敬业和专业,也能透过节目感受到真诚和善意。

《少年可期》的师父人选都垂直在音乐领域,第一位师父腾格尔是国内草原摇滚第一人,成名已经30多年,七位徒弟出道不满1年,他们的到来其实有着更清晰的目的,就是聆听师父对音乐的理解,以此梳理出自己的音乐目标等。

在节目组设计的拜师守则中,少年们要根据师父的日程表同吃同住同行,要多听多看多感受,完成睡前视频日记,每晚还必须有一位徒弟成为贴身弟子,完成“贴身弟子事宜清单”。但从目前的叙事编排来看,首期并没有突出强化师父的音乐人属性,从射箭到摔跤,再到各种内蒙古美食的品尝,少年们此行更像是内蒙古生活的体验之旅。

如果已经聚焦在音乐领域,对师父三天两晚的同吃同住就应该是音乐创作的一天,师父在打磨专辑时或者灵感搜集时是一个怎样的流程。首期众人来到内蒙古高原石林中,腾格尔问少年们联想到什么,而后分享了自己通过画画捕捉灵感的过程,此类编排设计和参与体验才是符合节目逻辑的叙事重点。

冷眼君认为,身为创作者要基于对时代的认知和判断组建节目逻辑,在当今的综艺格局与市场环境下,只有踩准了青年群体的节奏点,使用高级和实用的表达语境才能赢得受众。《我们的师父》和《少年可期》能够看到,湖南系的这两档节目有意在突围代际观察的情感热潮,寻找更趋向生活化、社会性的议题,希望从业者在人物关系上多做文章,解锁更多具有实用属性的看点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