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皖南纪行

 繁入简 2019-04-09

皖南行,最忆是徽州。

    春和景明,隐藏在远山深谷中的徽州古村落,对于皖南采风团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山一程水一程,心向皖南那畔行。”

道窄路险,弯急坡陡,面包车载着我们上陡坡,走急弯,在群山环抱中,驾驶员师傅和摄影老师们一路谈笑风生,我悬着的一颗心稍稍放宽了许多。

(《岔口晨曦》 摄影:杨 峰)

夜宿歙县岔口镇文山村。深谷里的文山村,静悄而空旷,空气中透着丝丝清凉。第二天一大早,在村长的带领下,采风团来到村口最佳摄影点,期待旭日东升的那一刻。

东方的天空已然泛出些许晨曦,晨风里带着泥土与油菜花的气息。这儿没有车水马龙,没有熙熙攘攘的行人,一种由远而近的宁静,驻进心里,浸入灵魂,到处充盈着“大象无形”的圣洁与唯美,让人失去了内心的私语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

(《春》    摄影:张传宝)

在大山里行走,每每都会看见掩映在油菜花海与茶园中的村舍。这儿民风淳朴,人们过着简单从容的田园生活。

我想,每个人心中都在设想着自己的一片桃花源,我们也不例外,徽州在我心里一直是和平、宁静、婉约、梦幻般的世外桃源。

徽州一府六县是地域概念,即原徽州府属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政区史上极为罕见。此次的采风地就选择了原徽州府所属歙县。

(《徽州印象》   摄影:袁 济)

远山一片片轰轰烈烈开放的油菜花花海扑入视野,浩浩荡荡,像是打翻了的水粉盒,从山顶倾泻而来,在山坡上铺张着,缤纷着,灿烂着……粉墙黛瓦的建筑,轻扬袅袅的炊烟,干干净净的街道,友好和谐的市井,自然与人文,古朴与现代是那么和谐统一,风韵天成。

“青砖小瓦马头墙”徽派建筑独有的魅力吸引着生长在皖北的我,原生态的古村落散发着自然的张力,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定格在我灵魂的最深处,也定格在摄影老师的镜头里。

(《岁月》   摄影:袁 济)

 一路上走走停停,摄影老师们认真的捕捉每一秒流过眼睛与心底的灵光,最终慎重的按下快门。

 在惊叹老师们作品构图与光线的巧妙之外,更让我佩服的是老师们的作品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摄影之美就是追求真实”,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的语言,比如文学、绘画、音乐,而摄影语言就是组成一幅摄影画面的形式元素。

 常常感动于老师瞬间抓拍的照片,或欢乐,或忧伤,或思念……情感不同拍摄同样的景象都会不尽相同,难怪同行的梁老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同一辆车,同一时间,同一个地方,同一个路线,光与影的艺术,竟然没有拍出一张一样的照片,这就是摄影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个人文化底蕴的呈现。”

 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因为独一无二,所以让人感觉无比珍贵。

 (《文昌古道》   摄影:张传宝)

 文昌古道的青石板,从村口一直蜿蜒到村后。拾级而上,冥冥中仿佛已穿越千年,漫漫古道承载着岁月更迭的风雨沧桑,静静诉说着前人翻山越岭、人拉马驮、宛若大山一样沉重的日子。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让山里人走出苍莽大山,马背运输桑蚕、茶叶的时代在汽车轰鸣声中逐渐消失。

处处律动着生命的音符,处处张扬着蓬勃的生机。山川村落,宁静怡人,就连那些散落在村头残垣断壁旁的油菜花也明艳的恰到好处。

(《生机》    摄影:袁 济)

 神奇的徽州推动着我们的车穿越山谷,扑进一部南国大山的传奇之中。我在享受大山清新空气之余常想,徽州是什么?是一片净土,一方乐园,一座精神殿堂,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她以其浑厚博大的情怀,孕育了广袤的山川与平原,以不朽的乳汁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子民,也滋润衍生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风俗与民情。

(《文山居民》    摄影赖传华)

“养在深闺人未识”。歙县岔口镇周家村李书记不经意间用相机为摄影、旅行爱好者发掘了一片净土,为古老的村落发展旅游开拓了新思路。修路、旅游、扶贫,世世代代过着古朴从容的山里生活得以向世人展现其自身的魅力。

春寒料峭,身着藏青中山装的编草鞋老人虔诚的换上草鞋,眼睛里透着淡定与从容,草绳飞舞,老人动作娴熟,我的心底油然升腾起一种敬畏之感,老人自强不息,超然物外的精神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和大多数的乡村一样,村里鲜有年轻人,大部分都出门打工了,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威胁,让古老的手艺逐渐消失。

(《打草鞋》   摄影:姜 涛)

大地,自然是我们最先也是最终的家园。“物质的山水,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基;而精神的山水,则是人们心灵深处追寻的乐园。”

徽州文化广博深邃,在感慨之余,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和探寻,古老悠久的徽州文化,如何在当今去坚守与发扬?徽州文化的生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如何做到薪火传承?如何保持徽州发展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如何保持自我与现实的冲突,如何接受吸纳新的文明?

……

(《阳产土楼》    摄影:袁 济)

“梦里徽州今犹在,更见当年一土楼。”坐落在歙县深渡镇的阳产土楼,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一座座土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金黄明媚,岁月简宁静好,时光波澜不惊。

(《暗香》    摄影:邓学民)

“尝鲜无不道春笋”,对于山里人来说,春天便是丰收的季节。3月的春笋,来自大自然的馈赠。竹香清澈,细嫩爽脆,吃进嘴里就会明白,这才是春天的味道。

徽州,碧水桃岸,落英缤纷,芳草鲜美,桑竹美池——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人间乐土。流连忘返,竟情不自禁的以为这儿就是我别处的一个家。

(《梦里徽州》    摄影:张传宝)

 月色西庭动暗香,

 身在徽州,梦在徽州。

 厚重的墙垣,静静的小院,紧闭的门楣,一扇门,一把锁,也会让人怦然心动,脑海里便闪现木心的诗文:

《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是啊,你锁了,人家就懂了……原生态的古村落,处处散发着一种朴素的精致,一种生命的哲学。

(《老门铜把手》  摄影:袁 济)

 离开阳产土楼,徒步到山脚。沿途各种形态的小花在风中摇曳,背着双肩包,蓦然生出人在旅途之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山路蜿蜒崎岖,就好似人生的路,有险隘,有沟坎,任凭你拼尽心力向目标奔去,目标却始终在前方,有时那么近,有时那么远,依然让你不停地奔跑。

穿行在纵横交错的村落里,斑驳的老墙上镂刻着时光的痕迹,朴素的壁画和文字记载着这儿曾经的过往。“母亲们孩子问题解决了,生产非常积极,家庭也和睦了……。”循着文字,我隐约听见“农忙托儿所”孩童们咿咿呀呀的诵读声……我不知,如今的他们在哪儿曾与我擦肩。

(《老墙》  摄影:孙宗敏)

对于徽州,我同所有人一样,带着陌生的熟悉感走进,去寻找浮华尘世里的岁月安然。

徽州于我就是一部古书,一阙宋词,一杯清茶,一簇花开,一幅青色烟雨,一卷水墨丹青。走进徽州,或温馨,或感伤,或婉约,或激昂,无论哪一种情感色调,无不是徽州文化底蕴的一种凝聚,至醇至厚的意味时时都会给人以强烈的触动与激发。

(《墨韵徽州》  摄影:尹 琨)

来路即是归程。挥手作别远山深谷中的“世外桃源”。我用文字记录这古道巷陌、青砖黛瓦,只是想在若干年以后,在寻常的日子里,还可以细细翻数皖南几许明媚的春光,还可以追忆曾经的回眸与转身的别离。

(《小桥流水》 摄影:张传宝)  

点击关注琨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