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辨证丨症状虽重要,但隐藏在症状后的病机更重要!

 逸农农 2019-04-09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继“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体系后,作者张仲景创造性提出“半表半里”理念,“六经辨证”体系由此诞生!并运用“六经辨证”思想归类方证,分为三阳证和三阴证。

六经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4“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食不下。”

5“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经方扶阳学派认为,“六经提纲证”关键的作用是揭示六经病的病机本质,症状虽然非常重要,但隐藏在症状后面的病机才是决定性的。

什么是病机?
病机:

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与现代医学之“病理”的概念相似:

病理,即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原理。也就是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和疾病过程中发生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改变及其规律。

若病机符合六经病的某一经,纵然不具备提纲证的所有脉证,也应当判为该经的病证。相反,即使脉证完全符合提纲证,若不具备其病机,也不能判断为该经的病证。

所谓的提纲证,是选择该经病一组典型的脉证群来阐述病机,有代表性是必然的,但不应该绝对化。

经方扶阳学派的六经观在全面地继承历代经方家六经学说的基础上,运用西医学循环、免疫、细胞等领域取得的进展,再融合最新的“肌筋膜学说”,从而构建了新的六经辨证体系

经方扶阳学派三层表里观

简单介绍如下:

表实证——太阳,表虚证——少阴。

里实证——阳明,里虚证——太阴。

半表半里实证——少阳

半表半里虚证——厥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