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生一定要先学好语文

 xiaobing123113 2019-04-09

语文是人学,它陪伴我们一生。一个人,从他生下来的那天起,就开始与语文打交道。他的第一声啼哭,就在运用一种语文思维,表达一种祈求。在他生命临近终结的时候,他也在运用语文的思维,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向亲人表达自己的最后的遗愿。语文是一个人一生中运用最多的学问,学好它,收获是立体式的,是沉甸甸的。它能让人活出一种品位,活出一种骄傲,活出一种成就感。

    有人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话没错。但是,要学好数理化,前提就是学好语文。语文是百科之母,是万丈高楼最为坚实的地基。离开这百科之母,离开这坚实的地基,任何学子想在其它学科上出类拔萃的愿望只能是海市蜃楼,或者是空中楼阁,都是极不现实的。

    语文是方法之学,语文是能力之学,语文是品位之学,语文是唯美之学。

    语文是启亮朦昧的智慧之灯,是送走黑夜的灿灿娇阳,没有一个人能不学语文而聪明起来的。语文让一个人从混钝无知的蛮荒之地步入文明的世界。语文追求的是沉淀、积累、反思、回顾、探求与展望。正是这种追求,成就了语文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初学语文的人,并不刻意于方法的帮助,也无法得到方法的青睐。但是,学好语文的人,都能说出一套一套的学习方法来,并能把他的学习方法运用于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各个领域。语文真正表现出了“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的博大内涵。而能真正表现出博大内涵的是勤奋与积累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学习方法。没有这种提炼,勤奋与积累就是一种盲目。而成就这种提炼的就是对于语文的学习。是语文成就了智者,是智者提炼了方法,是方法造就了天才。

 我曾对我的学生说,方法的作用是让人少走弯路,但是,方法如要凸现效能,就得成为技能,否则,方法就成了屠龙之技,一点用都没有,有时还会害人。比喻说,开车的方法我也懂,但是我却不会开。如果我硬去开,结果只有一个:后果不堪设想。我这是在告诉学生,运用不上的方法,永远只能是方法,一点作用也不会有,只有能运用方法,能对方法运用自如,才是有用的方法。这时,这种方法已经成为一种技能了。而要使一种方法成为技能,一定离不开对语文的学习与领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学习语文步入知识的殿堂的。在学习语文与学好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并没有方法的意识。但是学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有一点感悟。这点感悟,就是一种开窍,也就是领会到了一些方法,并能把它运用在以后的学习中。这种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就是一种技能。运用这种技能,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因为这种方法是在实践中归纳出来的,感悟出来的,而不是别人抽象的传授的。从抽象的传授中不加消化的生吞只能是我所知道的开车的方法,毫无丁点用处。面对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学生应该把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因为能力甚于方法,方法重于成就。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能运用方法的多少。这种能运用方法的能力,取决于对语文学习的感悟程度。因为语文是百科之母,是大厦之基。离开语文学习谈方法,谈运用方法,谈能力的提升,只能是在无源之中求水,在无本之中求木,原无可求。反之,如果语文学得好,感悟得越多,他能运用的方法就越多,他的能力提升的空间就越大。中国古代不缺科学家,但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个个都是语文学习的姣姣者。张衡的《两京赋》使得洛阳纸贵,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光烁古今。如果没有厚实的语文功底,他们不可能在所处的领域里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同样,语文学得好的,只要稍加用心,其它学科也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我们知道的马克思,他所著作的《数学手册》,可以成为专科学生的教材。生物学家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奠基人,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迈出了人类认识宇宙最主要的一步,历史上著名人物大都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如果我们把我们所猎涉的领域看成是一汪湖水,那么,语文的感悟与运用就成了一块石子,这块石子如果很小很小,投进湖中就会波浪不惊。如果这块石子越大,投进湖中的反响就会越大,波及的范围就会越大。在对学科的牵连上,任何一科都不可能有语文对它科影响之密切。          

“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学得好的人,思如潮涌,笔走龙蛇,行为举止大方得体,为人处世八面玲珑。语文学得好的人,在学习生活中说话就会有品味,有哲理。语文能培养我们的生活情趣,有助于事业上的成功,还能让我们约束自己,做到善小亦为,恶小勿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他们在十三岁前主要学习语文,成人之后,鸡鸣狗盗之徒几乎没有。就是在现代,语文学得好的学生,让父母揪心的比例也远远低于语文学得不好的学生。因为语文是人学,是做人的学问,学好了它,就会懂得做人的道理,就会知道怎样去做一个于社会有用的人。可是,现在的教育让我们的不少家长放松了对儿女的语文学习与教育。部分家长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认识一些字,会写一些字,能看一些书报就行了。基于这一认识,他们对儿女的数理化和外语的学习抓得很紧,生怕学业成绩拉了下来,稍有下降,就找老师补习。在这,我不是说数理和外语化不重要。我要说的是,语文学科上不去,其它学科的空间拓展也不会很大,就是上去了也是暂时的。难怪我们的不少父母,从小学就为儿子找老师补习数理化等学科,一直补到考大学,但成绩总是在胆战心惊之中徘徊。为什么时候会这样呢,主要原因就是语文能力没有跟上去,如果语文能力上去了,儿女一旦把拉下的功课补上来,再掉下去的可能性就小多了。这就如同治病一样,病治好了,但体质没有强壮,病还会时有发生的。语文就是培根固原、强身健体的良药。它不但有助于全面提升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更为重要的是,它让学生明白怎样去做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势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犯罪低龄化、在校学生团伙犯罪增多、暴力抢劫犯罪多、作案方式成人化、作案手段凶残化和科技化……目前青少年重复犯罪率高达30%以上。这惊心动魄的数字告诉我们,我们的青少年,我们的中小学生的语文教育是不成功的,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亟需提升。再看看我们的大学生,中国社会调查所曾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呀。难怪大学生跳楼、投河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与他们在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没过关关系很大。马加爵、药家鑫事件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从根本上对语文学习的重视?事发之后我们都指责他们法律意识淡薄,但如果他们在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都达到了一个高度,他们的人生一定会是另一种写法。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是封杀罪恶念头的心扉,是滋长爱心的河床。

语文是唯美之学,是向善之学。学习语文就是在展现一个“美”,张扬一个“善”。我们平时读书看报,就是在欣赏美,我们提笔撰写文章,就是在创造美,我们习写书法,就是在追求美。可是这样的学子越来越少了,以至大学毕业,钢笔字写得像老母鸡刨土一样难看,毕业论文写得错别字倒板,病句比比皆是,让人卒不堪读。大学生都是这样子,中小学生就更不用说了。学生们的这种状况让我想起了一句成语:叶公好龙。是呀,人人都爱好美,但真正的美在哪,我们却找不到。其实我们每天都要在与美打交道,却从来都没有把它当成一种美。如果我们能真正意识到学习语文是在与美为伴,把学习语文当成一种美来欣赏,去追求,我们的心境一定充满阳光,我们一定会发现我们生活的时代,生活的社会很美,因为我们能够用积极的心态去找到美。一个成天与美为伴,终生与美为伍的人,他的心地能不善良吗?他的心地能不美吗?他的品行能不高尚吗?

学好语文是我们人生头等大事。为了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能够长歌一曲,我们一定要学好语文。尤其是在中小学时段,一定要先学好语文,扎下终生学好语文的基础。

为什么说中小学生一定要先学好语文呢?

三岁看早,七岁看好,十三岁看一生。这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他三岁的时候就能通过他的行为举动看到他这一辈子有多大的潜力,七岁时就能看出他这一辈子能有多大的作为,十三岁时就能看出他这一辈子能够成就多大的事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三至五岁的儿童再认方面意识递增。3岁幼儿可以再认几个月以前感知的事物; 4岁幼儿可以再认1年前感知过的事物。在注意稳定性方面, 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4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10分钟左右,56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15分钟左右,如果组织得法,甚至可以保持20分钟。5岁以后,儿童已有了明显的有意记忆,这时他们不仅能够力求记住和再现需要记住的事物,还能运用一些简单的记忆方法,如在接受任务后,喃喃自语,重复与任务有关的事物,并用意义联系的办法来记住这些事物。有意记忆在最初是被动的,记忆的目标是由成人提出的,而后儿童才能自行确定记忆的目标,主动地进行记忆。有意记忆的出现可以说是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3岁幼儿开始有了注意力,有了再认感知,也就是说3岁幼儿已经具有了意识学习的能力。这时候,外部的影响,环境的作用和长者的示范或者教育,对其后来的价值取向,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以及其一生的发展空间的大小非常之重要,所以我们常说,三岁看早。三岁,是人生的真正开始。而在这一时间段,一个人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是在与语文打交道。语文感悟与语文素养对他特别重要。是语文成就一个人的黄金开始。七到十三岁,是人生打基础的时期。在这个时段,人生已经步入了学生时代,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三至五岁时养成的良好习性在这一时期能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段的人,思想单纯,心无旁念,记忆力极好,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段,也是储备知识和力量的最佳时段。在这一时段,一定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使感性知识的储备达到一定的量。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量越大越好。我们常说,一个人,在十三岁以前,一定把该看的书看完,该背的书背完。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在以后的人生中能够从自己的知识仓库中提取精神粮食消化并产生出能量来。我在这里讲的看完该看的书,背下该背的书,主要指的是语文书。看看古人在这一时段所读所背的书吧。古时蒙学馆招收的学生一般是五至七岁的儿童。蒙学教材就是《三字经》、 《弟子规》、 《千字文》、 《百家姓》和《笠翁对韵》等。主要的教法就是读、写、练。整个蒙学教育,还开有《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神童诗》之类课程。《千字文》是1000个汉字,《三字经》是1145个字,《百家姓》568字,加起来有2700多个汉字,去掉重复的也绝不会少于2000字。需要多少时间呢?在一年左右就完成了。也就是说,在一年时间内,只要反复诵读,学生就能记下2000左右的汉字,再加上《笠翁对韵》、《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神童诗》,收获一定更大。蒙学之后,学生进入第二阶段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历代散文及诗词歌赋。学完这些之后,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就是读史,达到精通历史的目的。学完这些内容,一般在十三岁左右,学生也就成为了学子。学子虽不是满腹经纶,但已通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历朝变迁,作文能通顺畅达,写字能笔走龙蛇,行为得体识礼,诸事能孝悌为先。十三岁后,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消化所读的书,所背的书,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试想,一个十五岁左右的青少年,能有如此的修为,在此基础之上,再去学习其它学业,能学不好吗?这样的学子,在我们今天的学子中又能寻觅到几人?

看看我们今天的十三岁以前的学子,他们学的是不少,语文、数学、英语、还有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等。在这些学科中,语文、数学与英语是基础学科,其中语文又是基础中的基础。他们又学了多少呢?初中毕业,识字3500左右,会写在3000左右,能背下名篇300篇左右。但实际情形呢?实际情形是能达到这一目标的像东北虎一样少。由于该念的书没有念,该背的书没有背,百科之母的语文没有学好,基础没有打牢,导致其它学科上不去,或是花大气力上去一点了,却很难稳固下来,还时常让人提心吊胆地徘徊起伏。由于语文没有学好,基础没有打牢,素养得不到充实,内涵得不到丰富,思维得不到拓展,情操得不到提升,到了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时候,却没有转为能力的知识。更严重的是不应当有的不良习性也就有了生存的地方,十三岁以前留下的并发症在十三岁以后,甚至不等十三岁以后就迸发出来了,于是就有了少年犯、青少年犯罪率飙升这些惊心的名词。如果我们能在这一时段学好语文,读完该读的书,背下该背的书,练好一笔漂亮的字来,我们就能借助语文思维,感悟能力,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运用悟出的学习方法学好其它的学科。勿庸置疑地说,一个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高的学子只要想学好某一学科,就一定能学好这一学科,因为他以经具备了学好这一学科最重要的各种条件,那就是毅力、悟力与好的习惯。这些是要能过语文学习才能得到的。学好语文的学子,应该能写一笔漂亮的字。如果能写一笔漂亮的字,他就一定喜欢动笔。喜欢动笔的人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就会越多,他的收获就一定比别人大。字写得好的人,得到别人欣赏的时候就多,别人对他的激励就越大,他的助动力也就越大,他的进步也就一定比别人快。他日后的拓展也就会因为语文,因为一笔漂亮的字而灿烂起来。

综上所述,学好语文的收获是多方面的,是立体的,是长效的,是终生都能受益的。为了学好别的学科,为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活出人生的品位,我们一定要在十三岁以前学好语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