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里的香芋和香玉之谜

 共同成长888 2019-04-10

红楼梦里记录着我们家乡南通的方言(15)

 

《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里有一个耗子精偷香芋的美丽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是作者对生活的体察入微而并发出来的天才灵感;使他能根据剧情的需要,把香芋(美食)、香玉(美玉)、黛玉(美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达到“玉生香”的完美艺术效果。

 

但要真正感受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的美感,首先要搞清楚作者所说的香芋到底指的是什么。有的网友认为是芋头。但我们指出过,不是,因为红楼梦作者在第五十回中提到过芋头,他把芋头和香芋是分清楚的。再说芋头与红枣、栗子、落花生、菱角并不相配。最近读到俞平伯先生的一篇文章,他也说不是芋头。还读到胡文彬先生的一篇文章,也没有说是芋头。这两位学者似乎对香芋都没有什么感性认识,因此去请教前人,翻阅文献。俞平伯先生查到:

 

按“香芋”有两说,一说即落花生。《本草纲目》卷七引《花镜》,“落花生一名香芋”,这当然文不对题。上文已有了落花生。其二说见于《本草纲目拾遗》卷八:土芋即黄独,俗名香芋,肉白皮黄,形如小芋,一名土卵,与野芋不同。《群芳谱》,土芋,其根惟一颗,色黄,故名黄独。《中国药学大辞典》卷上土芋条下亦云,别名黄独,土豆,香芋,肉白皮黄,可食用,则大略相同。

 

俞平伯先生出于一个学者的严谨作风,说,“本书所云香芋,大概就是这个了。”可胡文彬先生肯定多了,“文中‘香芋’就是黄独。”不过我猜也许两位先生实际上还是不知道“香芋”究竟是什么“物事”。我想,红楼梦作者如果从“药典”或“食谱”查到一个黄独,又名香芋,然后去创造一个故事,是断不能创造出如此鲜活生动的童话故事的。我相信,红楼梦作者一定不仅听说过香芋,而且看见过香芋;不仅吃过美食的香芋,而且看见过香芋的本来面貌。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灵感,创造出这个童话故事来。

 

耗子精偷香芋故事,是作者通过红楼梦中的男女主人公宝玉和黛玉传达给读者的。对于香芋,宝玉和黛玉当然与红楼梦作者有一样的熟悉,一样的理解。宝玉说,“果品有五种:一、红枣,二、栗子,三、落花生,四、菱角,五、香芋”,是为了通过香芋(xiang yu)引出盐课林老爷的小姐香玉(xiang yu)——黛玉。但为了使达到这一目的,一定要让黛玉听到(xiang yu)时,也一定理解为香芋,而丝毫不能有任何香玉的意思。在黛玉的意识里一定是香芋,一定没有意识到又一次受了宝玉的骗,一定相信宝玉真的在给他讲一个耗子精偷香芋的童话故事。以致于在宝玉讲到“只见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子应道:”时,林黛玉完全没有意识到是编派她自己;讲到“恐他不谙练,又怯懦无力,不准他去。”时,黛玉还是没有意识到;甚至到小耗子道:“我虽年小身弱,却是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这一去,包管比他们偷的还巧呢!”读者已经很清楚了,但黛玉还是没有意识到。

 

林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聪明伶俐。无奈父母早亡,寄人篱下,自然形成一种孤高自许又自卑的性格。“黛玉素多猜忌”,“宝玉素昔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儿”。湘云说小戏子像她,她好闹了一阵子。『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儿!”宝玉道:“我并没有比你,也并没有笑你,为什么恼我呢?”黛玉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家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宝玉听说,无可分辩。黛玉又道:“这还可恕。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儿……”。』因此可以肯定,林黛玉要是知道宝玉在编派她,这个故事是无论如何讲不下去的。虽然宝玉和林黛玉已经有了“等我说完了你再批评。”的协议,但这种口头协议是很容易被撕毁的。何况在他们的口头协议中一定包含了“以不编派对方为前提”这样的默契。

 

所以,黛玉允许宝玉把故事讲完,一定是这个故事太吸引人了,以致于林黛玉一直浸沉在故事的情节中,忘记了“应有的警惕”,还等着宝玉解开最后的谜底,要看看小耗子究竟是怎么变香芋的呢。当小耗子没有变成香芋,而竟变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处在甜蜜的忘我状态的林黛玉还没有意识到,可能心里还在跟着说“变错了,变错了”呢。直到宝玉把谜底彻底点穿“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香玉’呢!”时,她才恍然大悟,“翻身爬起来,按着宝玉笑道:‘我把你烂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编我呢。’说着,便拧的宝玉连连央告。”故事中宝玉所讲的八个(xiang yu)中,前七个在林黛玉意识中一定是香芋。这种香芋只能是宝玉和林黛玉都很熟悉的、有共同兴趣的,也就是说是日常生活中的东西。而决不可能是“药典”或“食谱”中又叫香芋的黄独。

 

我们伟大祖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有些读者不知道什么是香芋,是可以理解的;把香芋当作一种芋头,或一种土豆,即使是俞平伯先生和胡文彬先生所说的黄独,也可以从故事中享受一定的美感。但如果说香芋是香玉,那就太离谱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读者会注意到,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手抄本就有这样的奇事,香芋一律作香玉。红楼梦作者,一个伟大的人民艺术家,怎么可能把“香玉”当作一种果品,与红枣,栗子,落花生,菱角并列呢。俞平伯先生也很早就注意到耗子精偷“香芋”故事中的这个“香芋”和“香玉”的问题:“旧抄本这一段到底全作“香玉”。他相信“虽写香玉,意思还影射这个香芋说的。不然,就不能跟枣、栗、花生之类并列了。”俞平伯先生指出“不写出“芋”字来的,当另有缘故。” 

 

但俞平伯先生始终没有说出这是什么“缘故”。在他之前的200年,包括自称“深知拟书底里的”,与宝玉称兄道弟的脂砚斋们在内,没有人说出这个“缘故”。在他之后,40多年,“红学家”们有的熟视无睹,有的悄悄地把“香玉”改成了“香芋”,但都迴避了这个“缘故”。笔者,作为一个“业余的”业余红楼梦爱好者,一个在南方香芋产区长大的、北京又是第二故乡的红楼梦爱好者,当读到程高本《红楼梦》中耗子精偷“香芋”的故事时,不用想就自然把宝玉说的香芋和自己家乡的香芋联系起来,自始至终与作者产生一种共鸣,享受着作者传达给读者的美感。而当读到手抄本《石头记》中耗子精偷“香玉”的故事时,我的直觉是,“这那儿像是一个故事啊”。这种直觉,使我不可能像红学家俞平伯先生那样,温文而雅地说“当另有缘故”,而让我不得不直截了当说出了这个“缘故”——“胡扯”【注1,2,3】。 

 

------------------------------------------------------------------------ 

【注1】把“香芋”写成“香玉”是明显的错误。手抄本(梦觉本除外)的这个“共同”错误说明了它们的同源性。这个错误的产生是由于原始手抄本的整理者或支持者对“香芋”知识缺乏造成的误解。从红楼梦的原始作者到程高本,“香芋,香玉,香芋”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程高本是红楼梦成书过程的高级阶段。

【注3】笔者家乡:苏通大桥北桥头,江苏南通地区东南部,吴语方言区,说的是当地所谓的沙地话。对玉的很土的发音(接近nio入声)与(yu)相差很大。但像宝玉和林黛玉那样南方出生长大,在北方待了很长时间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早就把玉字发音成(yu)了。

【注3】当这篇文章准备得差不多的时候,因为玉的发音问题,还是停了下来。最近特意在“红楼艺苑”请教了我的南通乡亲邱华东先生。『这里我想向邱华东先生请教一个题外的但与红楼梦有关的问题。我家乡在南通地区东南部,说的是当地所谓的“沙地话”(即邱华东先生所说的启、海一带的方言);这种话里,对宝玉中玉的发音与普通话的完全不同。您能告诉我在南通,是否有些地区“玉”的发音(“土话”)与普通话一样(yu)?普遍程度如何?』很快我得到了邱华东先生热情洋溢的回复,『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南通口音复杂,这是不言而喻的。除了启、海一带,“玉”的发音和普通话实际上差别不大,明显的差异在于声调,多数读第三声,也有读第四声的。启、海一带总体上读若入声的“月”音。文字上无法描绘,只能大概会意。』这个回复极为准确,极为重要。这就是说,红楼梦作者,不一定非得在北方生活一段很长时间,只要像邱华东先生那样,比我在南通地区活动范围广一点,实际生活在南通的时间长一点,就可能有红楼梦作者那样的本底,创作鲜活生动的耗子精偷香芋故事了。在此我要特别感谢邱华东先生;没有他的回复,我是没有勇气提交、尤其是没有勇气在红楼艺苑提交这篇文章的。

 

相关阅读:

(1)红楼梦里的香芋和香玉 红楼梦里的香芋和香玉之谜

(2)石头记里的香玉和脂砚斋们的狐狸尾巴 红楼梦里的香芋和香玉之谜

(3)红楼探春嫁到了我们家乡 红楼梦里的香芋和香玉之谜

 

 

【附一】程乙本《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片段 

宝玉有一搭没一搭的说些鬼话,黛玉总不理。宝玉问他几岁上京,路上见何景致,扬州有何古迹,土俗民风如何,黛玉不答。宝玉只怕他睡出病来,便哄他道:“嗳哟!你们扬州衙门里有一件大故事,你可知道么?”黛玉见他说的郑重,又且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因问:“什么事?”宝玉见问,便忍着笑顺口诌道:“扬州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黛玉笑道:“这就扯谎,自来也没听见这山。”宝玉道:“天下山水多着呢,你那里都知道?等我说完了你再批评。”黛玉道:“你说。”宝玉又诌道:“林子洞里原来有一群耗子精。那一年腊月初七老耗子升座议事,说:‘明儿是腊八儿了,世上的人都熬腊八粥,如今我们洞里果品短少,须得趁此打劫些个来才好。’乃拔令箭一枝,遣了个能干小耗子去打听。小耗子回报:‘各处都打听了,惟有山下庙里果米最多。’老耗子便问:‘米有几样?果有几品?’小耗子道:‘米豆成仓。果品却只有五样:一是红枣,二是栗子,三是落花生,四是菱角,五是香芋。’老耗子听了大喜,即时拔了一枝令箭,问:‘谁去偷米?’一个耗子便接令去偷米。又拔令箭问:‘谁去偷豆?’又一个耗子接令去偷豆。然后一一的都各领令去了。只剩下香芋。因又拔令箭问:‘谁去偷香芋?’只见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子应道:‘我愿去偷香芋。’老耗子和众耗见他这样,恐他不谙练,又怯懦无力,不准他去。小耗子道:‘我虽年小身弱,却是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这一去,包管比他们偷的还巧呢!’众耗子忙问:”如何比他们巧?’小耗子道:‘我不学他们直偷,我只摇身一变,也变成个香芋,滚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听不见,却暗暗的用分身法搬运,渐渐的就搬运尽了,岂不比直偷硬取的巧些?”众耗听了,都道:“妙却妙,只是不知怎么个变法?你先变个我们瞧瞧。”小耗子听了,笑道:‘这个不难,等我变来。’说毕,摇身就变,竟变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众耗子忙笑说:‘变错了,变错了!原说变果子的,如何变出小姐来?’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香玉”呢!’” 黛玉听了,翻身爬起来,按着宝玉笑道:“我把你烂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编派我呢。”说着便拧的宝玉连连央告:“好妹妹,饶我罢,再不敢了。我因为闻你香,忽然想起这个故典来。”黛玉笑道:“饶骂了人,还说是故典呢。”

 

【附二】有正本《石头记》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片段

宝玉有一搭没一搭的说些鬼话,黛玉只不理。宝玉问他几岁上京,路上见何景致古迹,扬州有何遗迹故事,土俗民风。黛玉只不答。宝玉只怕他睡出病来,便哄他道:“嗳哟!你们扬州衙门里有一件大故事,你可知道?”黛玉见他说的郑重,且又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因问:“什么事?”宝玉见问,便忍着笑顺口说道:“扬州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一个林子洞。”黛玉笑道:“真是扯谎,自来也没听见这山。”宝玉道:“天下山水多着呢,你那里知道这些。等我说完了,你再批评。”黛玉道:“你且说。”宝玉又说:“林子洞里原来有群耗子精。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因说:‘明日乃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如今我们洞中果品短少,须得趁乘此打劫些来方妙。’乃拔令箭一枝,遣一能干的小耗子前去打听。一时小耗回报:‘各处察访打听已毕,惟有山下庙里果米最多。’老耗问:‘米有几样?果有几品?’小耗道:‘米豆成仓,不可胜记。果品有五种:一红枣,二栗子,三落花生,四菱角,五香玉。’老耗听了大喜,即时点耗前去。乃拔令箭问:‘谁去偷米?’一耗便接令箭去偷米。又拔令箭问:‘谁去偷豆?’又一耗接令去偷豆。然後一一的都各领去了。只剩了香玉一种,因又拔令箭问:‘谁去偷香玉?’只见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应道:‘我愿去偷香玉。’老耗并众耗见他形样,不谙练,且怯懦无力,都不准他去。小耗道:‘我虽年小身弱,却是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此去包管比他们偷的还巧呢。”众耗忙问:‘如何比他们巧呢?’小耗道:‘我不学他们直偷。我只摇身一变,也变成个香玉,滚在香玉堆里,使人看不出,听不见,却暗暗的用分身法搬运,渐渐的就搬运尽了。岂不比直偷硬取的巧些?’众耗听了,都道:‘妙却妙,只是不知怎么个变法?你先变个我们瞧瞧。’小耗听了,笑道:‘这个不难,等我变来。’说毕,摇身说‘变’,竟变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众耗忙笑说:‘变错了,变错了。原说变果子的,如何变出小姐来?’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玉,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黛玉听了,翻身爬起来,按着宝玉笑道:“我把你烂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编我呢。”说着,便拧的宝玉连连央告,说:“好妹妹,饶我罢,再不敢了!我因为闻你香,忽然想起这个故典来。”黛玉笑道:“饶骂了人,还说是故典呢。” 

 

作者家乡:苏通大桥北桥头,江苏南通地区东南部,吴语方言区(沙地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