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的“时辰”是“活的”

 信步于有涯之生 2019-04-10

中医的“时辰”是“活的”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学习中医和中国传统养生方面的知识,必然要面对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时辰的问题。

 

现代人将地球自转一圈定为一天,将每天的时间均匀地划分为24小时,以对时间进行记算。

 

中国古人将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辰,并且以地支来为每一个时辰命名,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可是在应用的时候却有两种使用方法:

 

  第一种是“死的”,是记算时间的方法,即将每天均匀地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时辰的起始为半夜,以前一天晚上的23~当天凌晨的1点,这之间的两个小时称为“子时”;凌晨1~3点之间的两个小时称为“丑时”;3~5点之间的两个小时称为“寅时”;5~7点之间的两个小时称为“卯时”;7~9点之间的两个小时称为“辰时”;9~11点之间的两个小时称为“巳时”;11~13点之间的两个小时称为“午时”;13~15点之间的两个小时称为“未时”;15~17点之间的两个小时称为“申时”;17~19点之间的两个小时称为“酉时”;19~21点之间的两个小时称为“戌时”;21~23点之间的两个小时称为“亥时”。

 

  第二种是“活的”,这也是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是推断气血运行的时刻计算方法,现代的“生物钟”说法与此类似。无论是想学习好中医还是想运用传统理论来指导修身养性,都应该运用这种方法。

 

大家都知道,地球的南北半球的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变化的。比如每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刻按照记算时间的方法来记录是不同的。可以用来参考确定时刻的时间标志有四个:日出、日中(午正、正午时)、日入、夜半(子正、正子时)。

 

一天之中,只有正子时(子正、夜半)和正午时(午正、日中)的时刻是固定不变的,也是与记算时间的时刻是严格重叠的。

 

“子时”。

 

“寅时”与“子时”之间的时辰为“丑时”,“丑时”鸡鸣,古人称鸡为“知时畜也”。

 

“日出”之前天刚蒙蒙亮的黎明这段时间称为“平旦”,时辰为“寅时”。

 

“日出”指的是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刻,“卯时”开始,旭日东升,古人以“日出为昼”。

 

“辰时”在古代为“食时”,是古人“朝食”(吃早饭)的时间。

 

“巳时”是指接近中午的时间段。

 

“午时”。

 

“日昳”指“日昃也”,“昃”指太阳偏西,这段时间为“未时”。

 

“申时”也叫“晡时”,为古人吃第二顿饭的时间(古人每日二餐)。

 

“日入”即太阳落山,“酉时”开始,古人以“日入为夜”。

 

“戌时”,太阳落山之后的“黄昏”阶段,天色尚未全黑。“黄,地之色也。”“昏,日冥也。”

 

“亥时”为“人定”的时候,指夜深人静,是进入睡觉状态的时刻。

 

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状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古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季节的变化对人们的作息时间影响比现在要大得多。季节的变化对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的影响更是比人还要巨大。

 

查明人体气机的变化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关键,我们在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第二种时辰确定和使用方法才适合,再参照“子午流注”,再参照“节气”的变化,再参考“五运六气”学说,……如此才能够获得更满意的结果。尤其是想要进行气功锻炼的人士,更应该对此留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