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核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在给人类提供能源便利的同时,也引发着争论,特别是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核燃料泄露,更是将核能利用的话题推向了新的热度。 核能究竟的一种福利?还是对人类一种可怕的威胁。人们在讨论核电站安全性的同时,总不忘把上世纪80年代的切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拿出来说事,切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场核灾难,其影响余威至今犹存。 当今世界,不少核电站都建设在沿海或人口密集的城市附近,核电站到底安不安全?这是许多人心中的一个疑惑。许多人认为核反应堆和原子弹一样会爆炸(从物理学角度来说这是不可能的),还有一些站不住脚的骇人听闻的传说:致命的放射性云、胎儿畸形、癌症等似乎都和核能有联系。事实果真如此吗? 为了驱散这层阴云迷雾,我们需要事实,特别是在一些最容易让人误解的问题上,必须要予以澄清和解释。 为了保证核电站运行的安全,其设计和建造,严格遵循“深度保护”这一原则。一系列坚强的障碍物把外部世界与工厂链式反应的热量和辐射分隔开来。首先,把产生链式反应的铀氧化物靶丸堆放在耐蚀、防辐射、耐热的锆棒之中,这些锆棒浸在反应堆核心里的冷水中,全部装在九英寸厚的钢板外壳的耐高压容器内。 容器的外面又有一层厚厚的混凝土墙,再外面是一个巨大的密封钢売,而钢壳本身又置于一个圆顶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内,混凝土地坪厚二十英尺,圆顶厚四英尺。设计这一建筑物是为了承受地震及失事飞机的直接撞击,更为重要的是它被用来防止任何偶然可能发生的放射泄漏。 核工厂还装有灵敏的探测系统,能测出不正常的辐射增加及湿度的变化,它们可能是辐射走漏的先兆。一个精心设计的装置在必要时候可以加以控制成完余使之停止核反应。 还有批评家们甚至认为由于蒸汽的过分增压,防范事故的建筑可能破裂,放射性气体就会逸到外面,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带到居民区,导致成千人的死亡。但是根据冒着发生核事故的危险而进行的最彻底的研究,出现这种情况的机会在一亿个反应堆年中只会出现一次。 核专家们认为,即使发生了完全熔解,其后果也不象批评家们所预言的那么可怕。即使燃料熔化并能渗过钢筋混凝土,也需要三天时间。而这时,燃料将逐渐凝固,热量也会降低。他们得出结论;防事故建筑不会失效,也不可能导致失去控制而释放出来的裂变物进入大气层。 此外,核工厂日常所放出的辐射只占我们每年受到来自自然界的辐射(包括宇宙射线、地球本身的放射线等)中的千分之三。这点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这么说,核电站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造工程中对安全事故防范最严格的,核能完全值得大力发展,来减轻环境污染,造福人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