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运斤(斧子)成风”的“斤”字。甲骨文①的上部是横刃朝左、下部有一条曲柄的大斧头,可见这是一个像斧子形状的象形字。所以在上古“斤”就是大斧,是一种武器。金文②是刃朝右的两把大斧子。到了小篆③虽然形体很美观,但却不像斧子了。楷书④则完全走样了。 “斤”字的本义就是大斧头,如《左传·哀公二十五年》:“皆执利兵,无者执斤。”也就是说:军队都拿着锋利的武器,没有锋利武器的就拿着大斧头。既然“斤”的本义是大斧头,那么它为什么又代表重量单位呢?有人说是因为古代做个大斧头要秤秤几斤重。这是主观臆测。其实,在最初的口语里已有了当重量讲的词,而在笔下却没有这个字,就把“斤”字借来用上了(因为读音相同的关系),并且永借不还了。那么没有代表“斧”的字,可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又在“斤”字之上加了一个“父”字,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新形声字“斧”(上声下形)。这样,“斤”、“斧”二字就各有各的职责了。 “斤”字是一个部首字。凡由“斤”字所组成的字往往与斧头或斧头的动作有关,如“所”、“新”、“断”、“斯”、“析”、折”等字。 ——左民安《细说汉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