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悲观哲学家叔本华

 不见长进老者 2019-04-10

  • 叔本华语录:智力愈发达,痛苦的程度愈高。所拥有的愈多,愈增加对痛苦的感受力。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原没有积极的意义,有积极意义的反是痛苦。世界上产生痛苦的事,原本比制造快乐的要多。人类的一生,在推陈出新的严苛要求之下维持自己的生存,通常必是充满忧虑的。苦恼和死亡是联结在一起的。它们制造了一条迷路,虽然人们希望离开它,但却相当困难。纵使有一千人生活在幸福和欢乐之中,但只要有一个人不能免于不安和老死的折磨,我们就不能否认痛苦的存在。灾祸的发生是一瞬间的事情。 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恼。如果我们经常感叹人生的短促,但短促岂非正是一种幸运?———如果我们经常感叹人生的生命中所遭遇到的痛苦与不幸,统统摆在他的眼前,他必然会大吃一惊,不寒而栗。人是必须靠面包和娱乐的,倦怠,亦与饥饿相同,常有使人趋于放纵不检之虞,所以常被作为预防灾祸的对象。意志愈是激烈,则意志自相矛盾的现象愈是明显触目,而痛苦也愈大。无边的世界到处充满痛苦,在过去无穷,在将来无穷,那是他体会不到的,在他看来甚至只是一个童话。一切痛苦始终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未曾满足的和被阻挠了的欲求。好心善意,仁爱和慷慨等等替别人做的事永远只是减轻那些人的痛苦而已,从而可知能够推动这些好心善意去行善布施,永远只是对于别人的痛苦的认识。在人的心理自然趋向上,我们却又常易忘记自己过去的快乐经验,对于痛苦的遭遇却很少能磨灭,这就证明人在根性上原是与痛苦同在的。人类幸福有两种敌人:痛苦与厌倦。进一步说,即使我们幸运地远离了痛苦,我们便靠近厌倦;若远离了厌倦,我们便又会靠近痛苦。富有家庭的年少子弟继承了大量的财产后,就尽情挥霍,究其原因,无非是心灵空虚,对自已的生存感到厌倦。他来到这个世界外表是富有的,内在却是贫穷的,他唯一无望的努力便是用自己外在的财富来弥补内在的贫穷,企图从外界来获得一切事物,就像一个老人一样,努力的要使自己成为大卫王。贫穷和困乏来带来痛苦;太得意时,人又生厌。所以,当下层阶级无休止地与困乏也就是痛苦挣扎时,上流社会却和“厌倦”打持久战

    2018-04-21

    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