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叔本华:人的一生,不是要去追求幸福,而是要避免痛苦

 书海拾贝 2020-10-26

《人生的智慧》在豆瓣评分很高,当生活中遇到困难,迷茫无助时,很多人把这本书视为生活中的指路灯。因此,很多人喜欢叔本华也是因为这本书。但是想要深入了解叔本华,光读这本书是远远不够的。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叔本华被人称为“悲观主义者”,他真正的哲学思想其实是对幸福持否定态度的。但在《人生的智慧》这本书中,他却在开头写到:但要完成诸如幸福论一类的著作,我就只能放弃更高的、属于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审视角度--而我真正的哲学本来就是要引领人们进入这样的审视角度。

叔本华:人的一生,不是要去追求幸福,而是要避免痛苦

也就是说,这本书是一本教人如何“幸福”的书,即探讨“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那这不是与他的哲学思想背道而驰了吗?实际上,写这本书的时候叔本华已经60多岁了,这本书也就是一个老年人把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与经验告诉现在的年轻人。

他写这本书不是为了赚取名利或者名气,只是出于对真理的热爱,不像现在骗人的心灵鸡汤,说的问题只是表面的,没有深入探讨。他花了多年时间对这部书进行整理、修改,因此有很多地方深受读者的欢迎与喜爱。

一、决定幸福的三要素

叔本华:人的一生,不是要去追求幸福,而是要避免痛苦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把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的因素划分为三类:人的自身、身外之物、别人的看法。

人的自身包括一个人的健康、外貌、性格、品德、智力、气质等。这种自身的因素,对于我们能否幸福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这些内在的因素在后面是很难通过外在改变的,所以人的自身也很重要。

身外之物是指一个人的财产和其他占有物。这些东西包括金钱、名利、房子、车子等。这些在有些人看来虽然并不重要,但有些人却用毕生在追逐这些身外之物。这或许会使我们幸福,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千万不要牺牲自我的内在去换取外在,不要用一个人整个或绝大部分的安宁,闲暇和独立,去换取荣耀、地位、头衔和名气。

别人的看法是一个很广泛的意义,包括别人对自己外貌、身世背景、社会地位等的看法。很多人终其一生努力的目标就是想要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因此,我们要结合自身情况来确定这是否会让自己拥有幸福,从而来评估这种看法的价值。

二、人要么独处,要么庸俗

叔本华:人的一生,不是要去追求幸福,而是要避免痛苦

叔本华在书中说到:“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选择了。”
一个喜欢独处的人,并不一定是孤独的人。一个人内心充实饱满,精神财富比其他人更加优越,且思想活泼,如奔腾的江水一般,那么即使他处于独处状态,他也会使死气沉沉的环境变得活泼有趣起来。他有无数思想的陪伴和充盈的内心。

而一个愚蠢的人,他无时无刻在追求刺激来使自己的精神情绪活动起来 只有这样才不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贫乏单调的。

三、不应该以追求快乐为目的

叔本华:人的一生,不是要去追求幸福,而是要避免痛苦

叔本华在书中写道:人的一生,不是要去追求幸福,而是要避免痛苦。

“幸福论”只是一个委婉的说法罢了,所谓的“幸福”,应该被理解为“减少许多不幸的生活。”的确,生活不是让我们享受的,而是让我们克服困难的。

因此,我们不要费心费力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通过事实去恰当的调整,避免生活中痛苦的事情。适时降低我们的欲望,虽然快乐会对某些人来说减少一点,但是痛苦同样的也随之减少。

一个善良、平和、有节制的人即使身处困境也能自得其乐;而卑鄙、善妒、贪婪的人就算拥有数不尽的财富也难以获得内心的满足。

翻开每一页,叔本华用最直白的文字拎出了瑟缩的人性,就像全世界最孤独的人站在一起。

叔本华:人的一生,不是要去追求幸福,而是要避免痛苦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被誉为幸福指南的哲学入门书。在这浮躁的社会中,我们作为思考者应该静下心来,去探索、窥视这生活中的幸福与孤独。无论我们现在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不妨冷静下来,给这本书留下一点时间,去品味这人生的智慧。

如果您对叔本华的哲学著作《人生的智慧》感到兴趣,点击上方商品卡即可购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