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害怕遇到小孩哭。 在我的认知里,孩子一哭就意味着他切断了跟你的交流,开启了情绪宣泄模式。 当然,情绪宣泄没什么错,但这个魔音绕耳的过程实在称不上是一种享受。 但前几天跟朋友见面时,发现她的小儿子并没有把哭作为一种情绪宣泄,反是成为了一种“要挟”家长的手段,而且用得炉火纯青。 起因是一瓶酸奶。 朋友说儿子今天已经喝过一瓶了,拒绝再买给他喝。 男孩瞬间变脸,倒地痛哭,掉泪速度之快如同条件反射一般。 在之后的逛街过程中,就像在玩扫雷游戏,随时都可能踩中雷区:拒绝买玩具——哭,不给吃零食——哭,走路累了要抱抱——哭……走到哪里,就成为哪里的焦点。 朋友一脸生无可恋的问我:“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不哭吗?”
话是这么说,但还是要好好解释一下。 孩子是怎么学会“要挟”家长的? 先概括一下孩子哭的原因,其实可以分为两大分类:情绪宣泄和需求表达。 虽然两个因素时常掺杂,但在具体的情景下并不难区分。 比如我朋友的儿子,他的段位一定是需求表达型的王者。 在自己的需求遭到拒绝时,没有沟通的想法,也没有倾听的欲望,更不会委委屈屈的跟你撒个娇。而是迅速嚎啕大哭,在地上打个滚是标配。一旦得到自己的东西,立马擦擦泪准备投入到下一个战场。 他的确在用哭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开心,但更多的是在告诉家长他对这件事情的渴望。 面对情绪表达的孩子,我们可以怀着同理心去安慰他。 但面对另一种“成了精”的孩子,单单一句共情似乎无法帮父母们走出困境。 很显然,孩子不会是生来如此的,在拥有如此熟练的“要挟”技巧之前,一定有个长期的“调教”过程。 我们可以尝试着还原几个“调教”过程的场景。
提出愿望——拒绝——哭泣——同意。 这个流程在生活中被一次次的重复、印证,直到最后形成了条件反射般的痛哭模式。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个流程时,其实很清楚的意识到,如果想让已经习惯用痛哭来表达需求的孩子变回常见的交流方式,有两个可行的方法。 第一,提出愿望——满足。 第二,提出愿望——拒绝——哭泣——不同意。 但是,能不能满足,该不该拒绝,两者之间界限成为不少父母的难题。 如何把握满足和拒绝的界限? 满足和拒绝的界限在哪里? 要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如先问问自己另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拒绝孩子的愿望?” 拒绝孩子的理由,其实也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外因。跟经济、健康、道德法律相关。孩子买的玩具在承受范围之外,吃了垃圾食品会身体不适,或者侵扰到了他人…… 第二类是内因。但这些因素常容易被忽略,有时候我们阻止孩子买一件衣服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她选择的颜色,拒绝和孩子玩耍是因为想刷会手机打会游戏;不肯实现孩子的愿望生怕把他惯坏…… 事实上,不管理由够不够充足,只要跟某项因素沾边,父母就会否定掉孩子的想法。 而这种非硬性的条件,往往在面对孩子哭闹攻击时不堪一击,家长很快就缴械投降了。 就像文章一开始讲的情形,那个阻止男孩喝酸奶的孩子妈妈,在拒绝孩子的时候内心也明白再喝一瓶也没关系,即使会腹泻影响也不会太大。所以孩子开始嚎啕大哭的时候,她很快就做出了让步。 显然,拒绝孩子请求这一步,只是一种家长的试探,父母最终还是根据孩子哭的激烈程度来衡量是否要实现他的愿望。 家长可以在拒绝孩子之前先设想一下,孩子听到你的拒绝后会像之前一样痛哭流涕,你会答应他的请求吗? 如果答案是“会”,那就无需拒绝了。 把“因为孩子哭而让步”变为“因为爱孩子而满足”,问题就解决一半了。 还有另外一半,是要学会拒绝孩子。 拒绝的内容很明确,是孩子在安全和道德的范围之外的行为。 如果遇到了经济上的问题,也只需把握四个字“实事求是”。 之前有同事跟孩子去逛街时,孩子看到了一个特别喜欢的机器人,但这个机器人的价位大约是同事两个月的工资。 同事想了一下,跟孩子商量道:“我现在没有办法实现你的愿望,因为这个机器人太贵了,但是妈妈可以攒攒钱,如果今年你过生日之前还想要,妈妈就把它当生日礼物送给你,可以吗?” 孩子虽然有些沮丧,但也理解妈妈的难处,便答应下来。 刚过去一个月的时间,孩子就兴冲冲的跑来找妈妈商量:“妈妈,我不要机器人了,我可以选择要一辆平衡车当自己的生日礼物吗?”同事欣然同意。 同样是拒绝,家长也要跟孩子做好诚恳的解释。 能够感受到父母的认真态度,孩子自然不会在被拒绝的瞬间,再用哭闹来“试探”父母。 学会相信孩子,也要相信自己 在讨论哭闹和满足这类话题时,最常遇到的疑问是:我会惯坏孩子吗? 也正是因为这个疑问,导致很多家长即便明确了满足和拒绝的界限,也不敢这样做。 朋友之前还煞有其事地跟我解释过:“孩子讲需求时,每三次要拒绝一次。这样他就知道决策权在父母手中,我们才能在她小的时候管得住她,大了自然也会听我们的话。” 话语中,不知不觉把孩子当作罪犯的预备军看待,动不动就要用地位不平等来强化自己的特权。而事实上,父母真正权威,应该来自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我记得有位妈妈忧心忡忡地向我诉苦过:“我就是担心,现在都满足了他,他将来会一次拒绝都不肯接受了,你看电视里被家长拒绝了需求,就用自杀威胁的还少吗?” 面对怀着这样心态的家长,我只能说:要学会相信孩子,也要相信自己。 在父母良善、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孩子不会因为自己的小愿望都被实现而变得骄奢淫逸,不堪一击。孩子只会在充足的爱意中更加健康地成长。 如果这位妈妈有时间深挖那些新闻报道,就会看到,所谓“惯坏”的背后,是亲子关系的千疮百孔。 我们要相信孩子对父母的情感,并不弱于家长对他们的情感,他们不会把家长作为自己获利的方式,所谓的“要挟”也不过是语言无法表达的最后挣扎。 相信孩子每个愿望的提出都有自己的逻辑和理由,即便家长实在无法满足也要问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相信孩子向善的本性,如果父母愿意迈出打破恶性循环的第一步,孩子必定会紧随其后,向上成长。 最后想说的是,虽然我害怕遇到小孩哭,但更害怕遇到看着小孩哭而冷漠无视的家长。 看完此文,希望你能够去理解孩子,帮助孩子,与他们一同改变,这做起来当然不容易,也许会让你感到纠结无措。 但有幸的是,真正的教育,就开始于孩子让你为难的这一刻。 蜜思李,阅读量惊人的学霸级网瘾“少女”,扛得了机器拿得了话筒写得了稿子,作文大赛拿过奖,报社电台采过访。讲最走心的故事,做治愈系好友,愿我们的相遇,让你更懂孩子,遇见更真实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