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用怕 :永远不要低估善意的力量

 wlhxzt 2019-04-10

作者:刘哲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我们总是害怕恶,但是我们经常低估善意的力量。

善意的力量是种子生长、滴水穿石的力量,是汇入大海的涓涓细流,是黑夜中远方微茫的一丝光。

正当防卫不起诉既是给勇敢者以正义,更是释放一种司法善意,让弱者不用害怕,让正直的人更有勇气。这是一条善意的传递链条,从而产生连锁反应,并呈几何基数放大。当沉默的大多数昂起头,作恶者心里就要掂量一下。

去昆山出差,与出租者司机聊天,他说原来高利贷的上门都很凶的,现在都不敢太过分了。我说:反杀案有效果了?他说:当然了。

司法传递的绝不是一个案件的正义或者不正义,它传递的是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导向,进而对社会规则和公众心理产生影响。这就是司法的社会效应。这种社会效应是潜在的,不易察觉,但却是坚定而持久的,它浓缩为三个字,那就是:

不用怕。

当你面对恶行而反击时不用怕唯结果论。

当你帮助别人反击时不用怕法律不问青红皂白。

当你以应急反应反抗严重侵害时不用怕分寸掌握不好。

通过这一系列的案例就是要传达这一个明确的信号,法不用向不法低头,不用怕。

这是在给正义托个底,是个善良者的定心丸。

通过这一个方面的信号,事实上是在传递一个更大的信号,那就是:

正义一定会被伸张,善良的人可以免于恐惧。

这是法律被信仰的道义基础,或者法律的伦理学价值。

每当法律与伦理相向而行的时候,它的公信力就会达到最大化,这也被法制史所一再验证的。

伦理是维系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它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它是朴素的正义观念、公认的价值观以及人性的基本构成要素。

当我们评价案件的时候,除了法律的逻辑,我们还要用常识、常情、常理来检验,我们会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评价法律的优劣,以及司法行为的公允与否,我们都会用到这杆秤。

当司法尊重这杆秤的权威,它才会尊重司法的权威,从而使司法获得更大的权威,那就是对法律发自内心的信仰,这种是一种良性的互动。

认罪认罚也是一种良性的互动。

认罪认罚的本质其实是节约司法资源,促进犯罪人早日回归。定罪判刑并不是目的,教育转化挽救才是真正的目的。刑罚的目的不是区隔和标签化,而应该是预防,所谓预防再犯的根本途径当然是犯罪人自己对法律和司法的信服。

认罪认罚不仅是一道回归的金桥,更是一道善意的金桥,是通过司法释放的善意,来感化和激发出犯罪人内心深处的善意。

一个复杂的经济案件,具有很强的专业属性,指控难度很大,但是通过教育转化被告人认罪了,检察机关提出了相对轻缓的量刑建议,被告人不但认罪,而且详细地对犯罪的专业背景进行了解释,在“教”检察官如何证明自己犯罪。

在该被告人开始执行缓刑后不久,原来在逃的主犯通过家人主动地与检察机关联系自首事宜并了解认罪认罚的相关情况,最后不用追捕,主犯自动到案并认罪认罚,当然刑罚要重于前边的被告人。

认罪认罚成为了传递善意的链条,其实不仅是认罪认罚,所有的司法行为都可能成为传递信号的链条,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比如冤假错案。冤假错案的要害不仅在于这个案件本身,更在于它破坏整个司法机关的声誉,就像一个品牌,这是它的生命。

声誉虽然不会阻止司法权的继续行使,但是会影响公众对它的态度、配合度和信任度,这在以后大量的调查取证、线索提供等方面都会发生作用,是主动热情的配合还是敬而远之,甚至采取敌视态度,对司法行为采取包容理解还是批评不满,对于一个司法机关的运行绝不是无所谓的小事。

这些是我们越来越需要关注的事情。

法律需要信服才有力量。这种信服必须发自内心,让他的家人感受到,让社会和公众能够感受到。

庭审是最重要的一个平台,不但案件事实证据会被展示,被告人的态度也会得到展示。

一个案件,上诉人因为赌博走上绝路,有两起命案在身,虽然有认罪认罚制度,但也难以避免死刑。

我跟他说了很多,我说你这个案情放在这,可能无法改变这个刑罚,但是我们会尽我们所能捣毁犯罪的源头,去追查这些微信赌博犯罪。他点了点头,然后我们重点谈线索。我们也确实移转了相关的线索。

开庭的时候,我也肯定了他的认罪态度,我说你的态度检察官看见了,我相信法庭也会看见,法庭应该会予以考虑。对于你的情况,我们破费思量、反复斟酌,一方面是你的认罪态度,对公安机关的配合有利于侦破案件,包括你提供的赌博的犯罪线索,也对我们有帮助;另一方面是罪行特别严重,我们毕竟还是有死刑的国家,这种情形可能很难不判死刑。

虽然可能改变不了结局,但你的认罪也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至少你可以坦然离开,让被害人的家属得到些许宽慰,对你的家人和公众也有了一个交代,这些不是虚幻的,这些也是实实在在的,而且也是有价值的。

最后,上诉人痛苦流涕,向法庭说如果能够能给我一个机会,我愿意重新做人,如果最后仍然判我死刑,我愿意将遗体捐献给国家。

书记员说,原来第一次上诉的时候见过他,他的态度非常冰冷。

我将善意传递给他,他也会回馈善意。

这是一个美好的链条,能否链接起来,全在于你对人性是否有信心。

我始终相信人性,我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柔软的地方。

而我相信这些柔软的地方,有着更为坚强的力量。他们安防着人的基本道德秩序。

与法律这个显性秩序相比,它是维系社会运转的隐性秩序,或者说底层算法。

很多时候法律只有通过他们才能发生作用。

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就是善意的力量。

而我们作为司法者能够传达的最大善意就是三个字:

不用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