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亮点|中山大学匡铭教授Annals of oncology刊发多灶肝癌研究成果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9-04-10

《精准医学前沿》组建了10余个生物医学高水平博士专业微信交流群,包括基因检测,医学人工智能,肿瘤,基因解读与遗传咨询,基因编辑,干细胞医学,单细胞,ncRNA,宏基因组,表观修饰,单基因病,病原微生物,医学神经,心脑血管等。长按以下二维码加微信(Precision_medcine),并备注想加入的群,再邀入群。博士和在读博士可申请加入高水平博士群。

粉丝福利:关注精准医学前沿公众号,后台回复“最新指南”,可以获取以下重磅福利

精准医学前沿


2019年3月27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匡铭教授团队揭示了多灶肝癌基因进化及免疫浸润的特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欧洲医学肿瘤学会官方期刊Annals of oncology(最新影响因子(IF):13.9).该研究由附属第一医院研究者自主完成,匡铭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许丽霞医生为第一作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唯一通讯单位,精准医学研究院于君教授为文章的合作作者。

 匡铭教授课题组对六例多灶肝癌患者共34个病灶进行了高深度全外显子测序,发现多灶肝癌大部分来源于肝内转移,共享部分突变(图 1)。

图1:基于非沉默体细胞突变的多灶性肝癌的空间异质性。

进一步的进化树分析显示每个病灶又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克隆进化模式(图2和图3),且仅有20%靶向药物的作用靶点位于进化树的树干,即为所有病灶所共有,其中,仅有一位患者的索拉非尼敏感靶点位于进化树的树干,提示该患者所有病灶理论上可对索拉非尼治疗产生应答,从而揭示了多灶肝癌因克隆进化引起的药物靶点分布不均的特点,为预防多灶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精准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2:多灶性肝癌病例的系统发育树及索拉非尼靶向改变的验证

图3:多灶性肝癌病例的克隆系统发育和样本克隆混合

同时,该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数据首次分析了多灶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差异,发现即使是同一患者,不同病灶浸润的免疫细胞成分及数量均存在明显差异 (图 4)。基于特征性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无监督聚类分析(图 4),可将病灶分为高免疫和低免疫两种亚型,并观察到高免疫性肿瘤同时伴有PD1等抑制性免疫分子的高表达,提示此类患者更可能从PD1单抗治疗中获益,为肝癌免疫治疗获益人群的筛选提供了依据。

图4:基于RNA-Seq数据的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及免疫微环境异质性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