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它所有艺术形式一样,摄影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创作出好作品,这需要先天的智慧,也需要后天的努力。所谓秘密,即是将我们并不常见的东西展示出来,带给我们思考。底片、废片无疑就是这样一种秘密。摄影大师们对底片的态度完全不同:寇德卡几乎从不将粗糙的底片示人,威廉·克莱因和他的“弟子”森山大道则将同一时间拍下的照片并置展示。以下是10位世界摄影大师的废片和由此而来的名作,通过仔细阅读,或许能带给一些创作上的启示。 1. 菲利普·哈尔斯曼:原子达利,1948年 《原子达利》是现代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跳起的达利、猫还有水、椅子,瞬间交织成一幅原子式并列存在的画面。可以看到拍摄过程中的很多画面是杂乱的,最终选定的照片,达到了一种鲜活的混沌。 2. 罗伯特·弗兰克:美国人,1955年 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被誉为“现代摄影圣经”,也是“非决定性瞬间”的代表作。就这张照片,从拍摄过程中的画面来看,很多是紊乱的,或者只出现了美国国旗。而最终选入摄影集的照片,有半张国旗,有残缺不全的人物,能够真正表达弗兰克意识中凋零的美国,或者内心的苦闷、苦涩。 3. 勒内·布里:切·格瓦拉,1963年 很多画面是过于生活化的、非典型的。最终选定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格瓦拉这个革命家的理想形象。 4. 黛安·阿勃丝:树荫下手持玩具手雷的男孩,1962年 拿着玩具手雷的孩子有各种神态,各种表情,也有天真的笑脸。最终选定的照片,孩子成了一个“病人”,达到了阿勃丝探索人性边缘、诡异美学的要求。 5. 伊芙·阿诺德:琼·克劳馥,洛杉矶,1959年 1957年,伊芙·阿诺德加入玛格南,打破了玛格南男性摄影美学的神话。她的照片注重细节,非常简洁、自然,尤其是她拍的梦露。这张照片也是证明。她没有拍摄“明星”,她表现女性生活的喜怒哀乐。 6. 玛蒂娜·弗兰克:法国,1976年 布列松夫人、玛格南摄影师玛蒂娜·弗兰克的经典之作。经典的秩序化画面,往往不是来自瞬间的构图,而是不断的拍摄、提炼。秩序化构图是静态的分析概念,我们更多需要观察动态的存在,最终捕捉到美。 7. 让·高米:伊朗,1986年 摄影是瞬间的艺术,好照片最终给人的感觉都是“一击即中”,它抛弃了现实的混乱,在秩序中显现意义。对于新闻摄影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8. 赫尔穆特·纽顿:大卫·鲍伊,1982年 在赫尔穆特·纽顿的肖像作品中,人物都是棱角分明,透露着力量、智慧甚至情色的诱惑。这需要剔除过于琐碎的日常,达到一种瞬间的“凝神”。 9. 斯蒂芬·麦凯瑞:印度,1983年 从大量的底片可以看出,即使是大师也会拍下很普通的照片,普通的纪实、风光。而斯蒂芬·麦凯瑞最终的照片,含蓄、沉稳,流露出一种神秘和惊奇。 10. 森山大道:夏威夷,2007年 这是森山大道摄影集《夏威夷》中的作品,底片收入后来的摄影集《迷宫》。底片的意义是开放的,它们在整体上甚至比最终选定的照片更有深意。所以森山大道仿效威廉·克莱因,将大量的底片并置展示。这已不是选一张好照片那么简单,而是从具象到抽象、从确定到混沌的摄影意识、存在意识。 从废片到名作,是一个选定照片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美学判断的过程。你有什么样的美学判断,你就会选定、展示什么样的照片。而从名作到废片,带给我们一种反思,让我们看到摄影创作的整个过程。 从废片到名作,从名作到废片,摄影大师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1.提升自己的美学判断。只有形成牢靠的美学判断,才能迅速作出反应去拍摄,最终选定你认为的好照片。 2.大量拍摄。无论街拍摄影还是艺术摄影,无论抓拍还是摆拍,都是创作的一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构思和拍摄。之所以有选择困难症,觉得这张也好那张也好,是因为我们的美学判断还不够坚定、强烈。 3.不要轻易删掉拍得不好的底片。不好是历史,不好总是现在时。底片一定要留着。从浅层说,大量的底片虽然“不好”,但保留了更多的历史信息。从深层讲,底片整体上是一个意义的迷宫,它们比摄影师选择的单一的意义更为广泛;所以弗兰克、克莱因、森山大道们都不怕“献丑”,把底片拿出来出书。 4.当代摄影早已不局限于单纯的拍摄,展示方式也很重要,“废片”已成为摄影艺术的一部分。总之是对界限的突破:好与坏,确定与可能。正是这一点,使摄影成为摄影,而非绘画、音乐、诗歌那样的唯一性。 5.要相信才华、智慧,也要相信勤能补拙。拍一张好照片不是“砰!”地一声那么简单,在此之前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只有积累更多,提升自己整体的摄影意识,才能瞬间拍出好照片。相反,盲目地大量拍摄,可能都是废片;盲目地精益求精,可能都不精。 徐淳刚 | 编译·撰文 世界摄影文学翻译·艺术之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