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从生活出发、从文本出发,让生命抵达生命。 教育格言:相信种子的力量,静待花开。 本文原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刊2018年第9期 2017年11月下旬,我参加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在南京雨花台中学举办的“全国中学散文课堂教学研讨会”,第一次见识名师荟萃、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盛况,感慨良多,收获颇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散文教学路径的层叠呈现,展示了语文课堂的变化幽深之美。 一、情感原因的挖掘——别样的层叠 熊芳芳老师执教的《荷塘月色》是众所周知的经典,我们都期待她如何切入。上课伊始,在让学生说出本文清晰的记叙要素后,熊老师突然提问:“为何选择夜晚?”老实说,这个问题我都从未想过,她这么横空一问,真有千钧之势,令人发聩。接下来她启发学生:在白天作者会怎么样?有何感受?她出示了朱自清《沉默》里的句子:“你就得不时让他喝茶……”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朱自清先生在白天不得不忙着无趣的应酬。于是熊老师顺势小结:“选择夜晚是为了退出他的社会角色。”我恍然大悟,直呼神妙。熊老师继续提问:“当他走出家门的时候,家里是怎样的情形?”学生答:“妻拍着闰儿,哼着眠歌……”熊老师补充朱自清《儿女》中的相关句子,可见作者的确为孩子吵闹、家人衣食所忧烦。所以选择夜晚是为了退出家庭角色。听到这里,我再一次被她有理有据的探析能力所折脤。然后熊老师又出人意表地拋出问题:“为何选择荷塘?”她指点学生:可以选择清华园的其他地方么?此刻站在清华园,他想到什么?为何惦记着江南的莲?为了给这个难题铺设一条解决的路径,熊老师从容地指引学生走进朱自清的群文《一封信》《说梦》《我的江南》以及他的年谱。从中又生发一问:从中学教师到清华教授,他应该很满足、春风得意啊! 一个人的情感在他很多文章里都能找到痕迹。于是熊老师引着学生再沿《春晖的一月》探寻朱自清的江南情结。这一点在《荷塘月色》里表露无遗:小煤屑路、柳、莲、水。这时我的思维也紧紧跟着熊老师走,我猜想,紧承着的下一个问题就是作者为何会有江南情结。熊老师极其自然地引出“莲之实景与虚境”,实景在哪儿?虚境在哪儿?借助《白马湖》等作品最终得出眷恋江南的三点原因:自然美,人情美,生活 美。最后熊老师由吴组缃的《佩弦先生》、朱自清嫡孙的《“匆匆” 而去,“背影”长留》、孙绍振的“文学是人学,瞬间变化的心灵”等归结出“刹那主义”。整个教学设计别致、流畅、幽深。 二、它山之石——给我们的教学启示 熊老师的这节课堂教学设计,起初我觉得新颖神奇,不可复制。后来,当我静下心来慢慢体会,才渐渐明白其中设计的一些奥妙。散文的显著特征是表达作者个性化的情思,而《荷塘月色》的情感表达得很直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么颇不宁静,为何还把荷塘写得这么美呢?又为何会选择写夜晚呢?熊老师是此问提出的第一人,在她之前都没有这样的大胆发问。关于情感类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是提问: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又为何会产生这种情感?如果情感发生了变化,那么变化的结果与原因又是怎样的呢?文中的情感是否丰富或复杂呢?为什么?熊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颇不宁静”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但她又显然不会这么生硬地去提问。朱自淸先生因为内心颇不宁静才选择夜晚走近荷塘,那么不妨就转换成“为何选择夜晚,为何选择荷塘”,这样自然且不落窠臼,但是背后解决的其实就是情感产生的原因问题。这种巧妙的问题转换能力正体现了熊老师的教学智慧。这让我想起王君老师设计的一个问题“魏敏芝为何是个农村小姑娘?范进的老丈人为何是个屠夫?史标曼为什么是一名钢琴师?”尽管这几个问题是针对小说或影视剧的,但就文学来谈两位名师的设问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线教师也可以模仿这样的思路,对散文课堂教学重新设计。如教学写人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可以设计一个主问题:时隔多年,梁实秋因何对徐锦澄老师怀有怅惘之情?又因何敬慕?再如教学《老王》可以这样提问:“多年后,当杨绛再次忆起老王,她的愧怍为哪般?”教叙事散文王瑛琦的《看社戏》可提问:“齐读文末,作者的心因何满满的?又因何怅怅的?”教写景散文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可提问:作者为何选择云南的冬天?又为何选择树林?这里熊老师展示的是一种教学散文的思维或者思考的方向,这与朱自淸倡导的散文抒写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强调平淡而有意味的观点一致。 当熊老师试着探寻第一问的答案时,她发现了朱自清先生的两重角色——社会和家庭。这种位格认知在熊老师著作《语文:生 命的,文学的,美学的》里也有体现。她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解说个体生命的社会位格;以《项脊 轩志》分析个体生命的家庭位格。 从中可见她挖掘文本内涵时一以贯之的理念与精神。 扫描二维码,可加苏州美女张苏州为友,也可直接打赏给她喔~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系2018年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强师工程)教育科研重点项目,于2017年7月申报,2018年5月获批立项。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课题负责人熊芳芳老师已完成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审美教育”专栏的撰写(每期一篇,每篇8000字,共13篇)。2018年11月,熊芳芳老师出版了她的第八本专著:《语文审美教育12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被授予改革先锋奖章的基础教育界唯一代表于漪老师为本书亲笔题写书名和扉页寄语,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和美学家潘知常教授共同为本书撰写序文。 “东方之子”、浙江师大王尚文教授高度评价此书“为我国语文审美教育最优秀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