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教学策略初探

 patoto 2011-09-06

散文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散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它选材范围广、注重文质兼美、题型稳中求新和考查重点突出,也是近几年来成为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的一种文体。作为语文教学,教师应从内容上(即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和形式上(即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行文自由,结构灵活)让学生能够把握住散文作品的基本规律,组织和引导其阅读、理解、把握、鉴赏语言和赏析散文内在的蕴涵,培养学生研究命题者的意图,领会作品内涵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   情感   意境   语言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特别是在散文教学中,因为它选材范围广、注重文质兼美、题型稳中求新和考查重点突出,也是近几年来成为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的一种文体,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一切积极因素,深入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言文字是文章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学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后应该深入教材,挖掘教材中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其健全人格。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启迪他们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散文教学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语言工具去认识和反映现实,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过程中应做到:

一、散文教学要捕捉情感,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都有美

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文道统一原则、听说读写互相促进的原则、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课内外语文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散文教学首先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把握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特点:一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在听说读写过程中熏陶感染,逐步深入学生的心灵;二是具体形象,要抓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多采用形象化的语言;三是以情育人,运用课文佳作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既收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又培育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四是激思励志,要抓住文章或所教内容的精要之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进行思维,激发他们生疑、质疑,探索生活和人生的真谛。

如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主题反映的是作者内心的苦闷和矛盾的情绪。而作者在这种黑暗时代不满现实、寻找超脱以及暂时超脱而终究不能超脱的情感寄托在文中一片片宁静而美丽的荷花、荷叶上,融合在浮起着薄薄青雾的荷塘里。透过月夜荷塘上幽静、安恬的梦幻般景色,去捕捉到作者隐含其中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感受到文章的奇妙之处,领悟到文章的深邃之意。又如在讲解《我与地坛》时,除了让学生理解主题外,还应让学生通过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辨析、品味,领会其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不断增强语感,从而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美,进行反复思考,推求语言的意味的能力。

 

二、优化导入,进入意境,体验情感

在教学中要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都被带动起来时,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并还原散文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教师先进入意境,对作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带着学生进入意境。 造就“境”由“情”生,“情”浓“境”幽,无“情”则不能入“境”。教师应把自己的感情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之中,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双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带情”、“引导”是很重要的两环。教师只有以自身的情绪去影响感化学生,带领学生一同在美妙的艺术殿堂遨游,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其具体做法如下:

1、营造意境

散文,尤其是借景抒情的散文,往往都会营造一种意境,散文内涵的赏析,要借助于意境的体会。营造意境导入就是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或利用多媒体技术把作者笔下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散文以意境取胜,生动传神、浓郁深邃的意境,是一篇优秀散文的生命要素,课前的导入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境”,感知情与景的水乳交融,神与形的和谐统一,在欣赏过程中渐渐走进审美艺术的殿堂,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感情铺垫

散文教学渗透着审美情感和体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散文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学习散文不走近作者的情感深处,就不能真正的理解作者,也不会理解作者的情感。导入时应作一定的感情铺垫,用与作品一致的感情色彩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情感准备状态,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感情,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作是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情感的碰撞,进行生命的对话。散文情感强烈,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厚意,只要用心去领会,是不难体会作者的深沉情思的。如讲授《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可用歌声我想有个家把学生的情绪激活,讲授《背影》一文时,可用《父亲》这首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授《我与地坛》一文的母亲形象时,可用《烛光里的妈妈》那幽美哀伤的曲调感染学生……

3.、介绍写作背景

    在导入的时候介绍写作背景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散文是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的情感受到时代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同一事,同一物,同一景由于每个人的处境不同、个性不同等,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怀和感触。散文中的情体现着作者独特的个性,同时也带有社会时代的印记。所以在教一些时间跨度大、写作背景较复杂的散文时,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在学习《荷塘月色》时,不了解相关的背景材料是不行的。课文涉及了历史事实和社会知识,除参照注解外,读懂文章还需要参考一些相关的资料。在导入时就要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散文教学中,教师如同舵手,带领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师生共入意境,在赏析中感受、思索,作品感染了学生,学生领悟了作品,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就可以由形到神,顺着文中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美丽飘渺的画面,深情地引导学生走进这种朦胧的意境之中,带着学生在欣赏婀娜多姿的荷花、微微吹拂的晚风、缕缕淡淡的荷香、曲曲折折的小路、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中,细细品味着作品迷离恍惚的情调,从而进入这种夹杂着淡淡的哀痛、淡淡的恬静的独特的意境,慢慢地领悟作者在那血雨腥风的黑暗社会中苦闷彷徨的心情,作品的主题也就把握住了。

 

三、抓文眼,梳理情感线索

文眼,即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行文脉络,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和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散文的线索。散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教学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应该有所侧重,所以需要学生先理清文章思路,抓住文中的“题眼”,再以“题眼”为支撑点架起整体结构的轮廓。在学生了解文章的布局后,教师可以选取最能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地方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讲解《荷塘月色》要让学生知道,文章虽未交代“颇不宁静”的原因,只是写作者独自一人夜游荷塘,观赏月色荷塘的幽静,写朦胧月色的宁静与幽美,但作者并不是欣赏其静,而是以此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宁静(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广大知识分子处于极度压抑之中)。这看似矛盾的两者:一为客观环境的“宁静”,一为主观感情的“不宁静”。在文中,作者在心情“颇不宁静”时,在荷塘产生了一种“偷来的片刻逍遥”,在这幽美的荷塘月色中,这一对矛盾体暂时达到和谐统一的境地。而眼前的“宁静”终究不能彻底排除作者内心的“不宁静”,所以,作者“忽然想起了采莲的事儿”,“一抬头,又回到家门”,将作者扯回了彷徨的现实中,回到了篇首“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上来。

   由此可知,要讲好散文,必须紧扣文眼,理清行文脉络,从结构入手,具体分析,千万不要笼统评论,脱离文本。

 

四、品味语言,积累语感,让学生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手法美、感情美

 朱熹说:“读书之能,既先识得它外面一个皮壳好,又须识得它里面骨髓好。”散文教学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协助学生体会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感知其美妙之处,其深邃之意,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

散文对语言的要求很高,优秀的散文有诗一般的语言。在学习鉴赏散文的过程中只有细细品味文中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才能体会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感情,感受其中的魅力。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散文的一些精彩语段及词语进行赏析、揣摩,体会散文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比如《荷塘月色》这篇优美散文,在赏析“月下荷香”这一段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领会“羞涩”“袅娜”等词语表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趣。赏析“塘上月色”这一精彩语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洗”“笼”,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动词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点?又如《花未眠》的语句“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自然总是美的”等句子让人们自然联想到生活的美好;《背影》的语言朴实无华,情真意切又洗练自然《绿》的语言则是精雕细刻,浓墨重彩、栩栩传神,把景色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博览群书是积累和培养语感的最重要途径。所谓的厚积薄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要求学生学会泛读和精读。在阅读的基础上摘抄,写读后感,进行仿写、改写、续写,整理读书笔记;在生活过程中亲近大自然,走入社会了解民生,写感悟或心得体会,都是课外练笔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与深刻思考,表达自己的心声,实现积累的目的,让学生体会到语言也是有温度的。

总之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感积累和提高应试技能,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听说读写相互促进这一原则,因为听是口头语言的理解,说是口头语言的表达,读是书面语言的理解,写是书面语言的表达。在听说训练的时候要有意识的为说写训练提供营养,在说写训练的时候要尽量利用、借鉴听读训练所提供的范例。在训练过程中做到从听中学说,从读中学写,通过听读训练提供的范例,进行各种说写练习,给学生的语感积累创造条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无定法,要坚持以学定教、以学定法的教学原则,尊重实际,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把准主导关系,突出主体作用,并以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为指导思想,把握教材重点,处处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入手,力争把自己培养成一名“与时俱进、与时消息、与时偕行”的优秀教师而不懈奋斗,同时也让学生真正在散文的学习中邂逅美、享受美、感受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