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录 —、什么是格律诗 (—)古体诗和格律诗的不同点 (二)绝句和律诗 二、为什么要学习格律诗 三、怎样学习和写作格律诗 (一)要多学习、多读书 (二)要多研究、多分析 (三)要多写作 (四)要多交流 四、格律诗的三要素——押韵、平仄和对仗 (一)押韵规则 (二)平仄格式 1、格律诗的16种平仄格式: 2、拗救和变格。 (三)对仗要求 五、格律诗的章法和句式 (一)行数、句数、字数 (二)交替 (三)相对和相粘 (四)句子节奏 (五)起承转合 六、格律诗的语法特点 (一)句子成分的省略 (二)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 (三)修饰词语取代中心词语 (四)句子成分的顺序变换 (五)词类的活用 (六)词气词的运用 七、格律诗的修辞手段 (一)互文 (二)倒装 (三)借代 (四)双关 (五)重叠、反复 (六)排比 (七)连珠、连环 (八)拆字、藏词 八、格律诗的艺术形式 (一)赋、比、兴 (二)意境 (三)谋篇技巧 (四)夸饰 (五)用典 (六)诗中议论 (七)风格、流派 九、毛泽东与中国古典诗词 十、怎样写好一首格律诗 (一)选好题 (二)确定体裁 (三)押韵 (四)平仄 (五)对仗 (六)遵循“起承转合”规则 (七)可借鉴前人用过的词句。 (八)要会以典入诗 (九)要以书为友、以网为师 —、什么是格律诗 (—)古体诗和格律诗的不同点 唐代以前的诗,特别是汉魏六朝的诗,称之为“古体诗”或“古风”,也简称“古诗”。“古风”中的“风”即“诗歌”的意思,是由《诗经》中的“国风”而引申出来的。唐代及以后的诗人直至现代诗人写作的古体诗,还有以“古风”作为诗题名的;有的人则在诗题后面标示“(古风)”字样,以区别于格律诗。 唐代以后,诗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诗两大类。古体诗是继承汉魏六朝的诗体;格律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唐以前的绝句不讲平仄的粘(或“黏”)对,多用拗句,也可以押仄韵,后人把这种绝句称为“古绝”,如李白的《静夜思》和孟浩然的《春晓》;而把既讲押韵、又讲平仄符合格律的绝句称之为“律绝”。 格律诗与古体诗不同。在字数、句数、用韵、平仄和对仗等方面都有许多讲究。 1、字数不同。格律诗有五言、七言两种,每句字数是相同的。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排律,一般都是五言的,句数不定,但必须超过八句,句数是偶数,如十句、二十句,一百句,至二百句以上。古时还有一种试帖诗,限定用十二句。古体诗除五言、七言之外,还包括杂言。古体诗每句字数可以相同,也可以有长有短。按每句字数不同,可分为两类,即五言古诗(简称“五古”)和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古诗每句为五个字,最短是四句二十个字;七言古诗每句为七个字,最短是四句二十八个字。杂言诗有一言句、二言句、三言句、四言句、六言句、八言句、九言句,习惯上把它也算在“七古”这一类。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以五言为主,兼用七言和九言,即属古体诗中的杂言诗。《唐诗三百首》中的卷一为五言古诗,卷二和卷三为七言古诗。卷二的《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卷三的《石鱼湖上醉歌》(元结):“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即属杂言古诗。 2、句数不同。格律诗绝句(五绝和七绝)只有两联四句,律诗(五律和七律)有四联 八句(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颔(hàn,读‘汉’)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排律可在十句以上。古体诗的句数却没有一定限制,可多可少。最短的只有两句;最长的则至数百句,字数可至千余字。如《孔雀东南飞》全诗共三百五十七句,一千七百八十五字。 3、用韵法不同。这又可分四项来说明: (1)格律诗概用平声韵。古体诗既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还可随意转韵。 (2)格律诗押韵是一韵到底,一首诗中是不准换韵的(只有首句尾字为平声字时,既可用本韵,也可换邻韵)。通常绝句只有二韵脚(首句入韵为三韵脚),律诗只有四韵脚(首句入韵为五韵脚)。古体诗韵脚有多有少,通常两句一押,也有每句押韵的(奇数句也可用韵)。既可以一韵到底,中间也可以换韵。换韵的形式以四句为最通常,也有六句或八句或十二句一换的,并且间也有二句或三句一换的。 (3)格律诗中一个押韵的字不可重押第二次(甚至一个已经用过的字也不宜重用,但也有例外)。古体诗中没有这个限制,往往一个字可以再三重押(也可再三重用)。 4、平仄不同。格律诗的平仄有严格规定,须符合绝句和律诗的平仄格律要求;讲究“替”、“对”和“粘”。古体诗对平仄没有任何规定,不拘替、对、粘。 5、对仗不同。格律诗讲究对仗(也叫“对偶”或“骈偶”),即在同联中的出句与对句词义和平仄成为对偶。绝句可以不对(有的也对);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古体诗不拘对仗,偶有对句,也求拙不求工。 总之,格律诗(即“今体诗”,亦称“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律诗又分为五律和七律,另有只有六句的小律和超过八句的排律(即长律,其押韵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我们所说的格律诗,系指绝句(五绝和七绝)和律诗(五律和七律)而言,它们的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有严密的格律。 古体诗(简称“古风”或“古诗”)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不讲究平仄和对仗,押韵较宽,没有一定格律,比较自由。其中的变体诗(又称“拗体诗”),不讲粘对,不计平仄,不用对仗,但句数和用韵不改变;还有一种入律的古风,全诗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通常是七言),换韵时往往是平仄韵交替,且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即入韵,全诗好像是许多首七绝的组合。 唐代格律诗形成以后,也未能完全取代古体诗的地位。唐代和以后的著名诗人,除了写格律诗而外,也同时写古体诗。古体诗形式一直被保留下来,与格律诗并列于世。 我们学习诗的格律,主要是学习格律诗的格律。写作时以写格律诗为主,也不排除写古体诗。为区别于格律诗,可标示“(古风)”字样。 (二)绝句和律诗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又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律诗又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简称“五律”和“七律”)。 1、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全诗二十个字。《唐诗三百首》中的卷七为五言绝句。例如: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全诗二十八个字。《唐诗三百首》中的卷八为七言绝句。例如: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绝句可以容许在句中出现非叠字的重复字。如上诗“笼”在首句中即重复出现。再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连用三个“宫”字。又如无名氏的《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劝君”、“莫”、“惜”、“花”等字出现两次,“折”字出现三次。这种重复字的运用,是有意识地使诗情更浓,诗态更美。然而在律诗中就不那么随便了。 3、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全诗四十个字。《唐诗三百首》中的卷五为五言律诗。例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有一种五言长律(又叫五言排律,也属于格律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十二句,或更多。例如: 守睢阳诗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麾。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4、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全诗五十六个字。《唐诗三百首》中的卷六为七言律诗。例如: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律诗基本上不容许出现重复字,这是律诗的一般规则。但上诗《登金陵凤凰台》中出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之类的重复字,又不讲平仄的粘对;再如崔颢《黄鹤楼》诗的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连用三个“黄鹤”,李诗和崔诗都是超乎格律的变体诗,内容突破了形式。如果以此为例,写格律诗时超出规定的格律,那就不成为格律诗了,而是古体诗了。 ——小律和排律:格律诗除绝句和律诗外,还有两种:每首只有六句的叫小律,也叫三韵小律;超过八句,达到十句或十句以上的叫排律。下面是三韵小律举例: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将军出使拥楼船,江上旌旗拂紫烟。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 莫道词人无胆气,临行将赠绕朝鞭。 排律也和一般律诗一样,每句各五字或七字,以两句为一联。排律的押韵,既可押平声韵,如韩愈的《山石》,全诗十联二十句,首句起韵,偶句押韵,不换韵,全押平声[五微];也可押仄声韵,如唐人高适的《封丘作》,全诗八联十六句,四句一转韵,每四句中第一句起韵,二、四句押韵,依次为仄声“马”部,平声“支”部,仄声“纸”部,平声“灰”部,平仄相间。排律的对仗,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联一律用对仗。其他如平仄的交替、相对、相粘等都和律诗相仿。排律不受句数的限制,可以从十句起,一直写到一、二百句不等。如杜甫的排律《夔(kuí,读“馗”)州书怀》,就用了一百个韵(二百句)。白居易、元稹也都有一百个韵的排律。宋代王禹偁写的五言排律《谪居感事》,竟用了一百六十韵,共三百二十句,合一千六百字。因此,事实上排律就是律诗的延长。但这种诗体篇幅既长,又限于中间句子全部要用对仗,束缚过大,不易写好。过去写长律的人,不过想借此显示一下才华而已,很少有人想以长律来真正抒情、立论的。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