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位於中環德輔道中六號的廣東銀行總行,於一九一二年開業一直沿用至今,現為建行(亞洲)之旗艦店 作者供圖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經過十八天的戰鬥,港督楊慕琦向日軍指揮官酒井隆投降,香港宣告淪陷。從此一百六十多萬香港居民步入日佔時期共計一千三百多天的苦難歲月。前路渺茫、民不聊生,不僅老百姓舉步維艱,原本生意做得風聲水起的銀行大班們也惶惶不可終日。 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四日,廣東銀行香港總行副經理(相當於今日的行長一職)陳善旺憂心忡忡,向澳門分行發出了香港淪陷後的第一封電報。這封電報洋洋灑灑共有三頁,大有信息隔絕太久之後,道不盡千言萬語的苦澀。然而就是這樣一封電報,為了解日佔時期香港金融業狀況提供了難得的一手史料。 根據陳善旺的描述,日本侵佔香港前的十八天戰事中,廣東銀行依然照常營業,但時間非常短,上午十點開門,中午十二點就結束。到十二月二十六日香港淪陷,所有銀行都停止營業,由日本的金融工作班派人在各銀行清點倉庫,不僅將庫存現金登記在案並封存,而且還將儲戶的數據列明列表,詳細標註儲戶的國籍和金額。之後,日本的「金融班長官」兩度召集銀行經理商量復業事宜,但一直到陳善旺發出電報的這一天,依然沒有最終結果。 日曆顯示,陳善旺向澳門分行發電報的這天是周六。而那一周的星期一,已經有包括渣打、東方匯理等五家銀行恢復營業。淪陷後香港物價飛速上漲,百姓最為關切,怎麼把存在銀行裏的錢取出來購買日用品。對於日本來說,如何實施嚴格的金融管制,控制貨幣流通,是侵佔後亟需解決的問題。銀行首當其衝,成了日本掠奪的要塞。 事實上,日軍在侵佔香港的第二天就宣布「軍用手票」為香港合法貨幣,禁止市民使用及持有港幣,並要求市民在限期內將港幣全部兌換為軍票。而在銀行有港幣存款的市民,亦要將全部港幣按規定折算。如果發現居民藏有港幣未兌換,就施加酷刑。至於港幣兌換軍票的匯率,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為軍票一圓兌換港幣二元;一九四二年十月,為軍票一圓兌換港幣四元。 為了讓軍票盡快在市面流通,日本金融班命令少數幾家銀行開門三天,允許儲戶提取存款。陳善旺在電報裏詳細地描述了期間銀行的運作,即儲戶提取現金只限於個人活期和儲蓄存款,而且每人提取以五十元為限。不過三天的期限過後,日本金融班逐步放開了允許正常營業的銀行範圍,在原來五家基礎上又增加了五家,銀號方面則有二十八家獲准營業,只是營業範圍限於將港幣兌換為軍票。 此種金融政策對於淪陷的香港而言,無疑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作為銀行家,陳善旺深知香港市民以及金融業將深陷危機。但情長紙短,加上日本對郵政和言論的嚴格管束,在和澳門溝通香港戰後情況的電報裏,陳善旺沒有做更多點評,通篇都是冷靜的現況描述。 前途未卜,內心難免悲戚。不過,陳善旺在電報最後依然振作精神安慰澳門分行的同事:「續想不久便可恢復本港之繁榮。」可惜,經歷日佔後的香港經濟滿目瘡痍。一九四五年九月六日,大藏省(編者註:日本過往的最高財政機關,為現今財務省之前身)宣布日本軍票無效,香港百姓的十九億日圓財產,一夜之間變成一堆廢紙。一九九三年八月十三日,香港軍票索賠委員會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日本政府償還欠下香港百姓的軍票債務。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七日,東京地方法院以日本沒有這方面的賠償法為由,拒絕作出賠償判決。 (「建亞博物館裏的老香港」之一) 編者註:香港九龍灣建行大廈二十九樓有一個藏品甚豐的歷史博物館,那裏有研究香港金融史不可多得的瑰寶。二○○六年中國建設銀行收購了美國銀行(亞洲),納入囊中的不僅是銀行業務和資產,還有一個百年故事。漫步在博物館,觀者將在發黃的老照片、文檔、信函、電報裏,發現一個又一個鮮為人知的老香港故事。故事最早可上溯到一九一二年,也就是建行(亞洲)在上個世紀的前身:廣東銀行。專欄「二十九樓往事」自今日起,逢周三刊發,與讀者一起走進這段橫跨一個世紀的歷史,透過珍貴的藏品,回望香港的塵封往事。 |
|
来自: youxianlaozhe > 《闲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