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方寺(Baphuon,又叫巴普昂寺)是11世纪中叶真腊国王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公元1050-1066年在位)于1060年修建献给湿婆神(Shiva)的国寺,它位于当时都城的中心,现巴扬寺西北200米,紧邻皇家宫殿的南围墙。巴方寺被称为世界上最大、图样最复杂的立体建筑。  巴方寺是一座须弥山(Mount Meru)寺,呈金字塔形。整个寺共有5层台基,在第1、3、5层台基上各有一个封闭式回廊,回廊四边的中央和四角都有塔楼。在第5层台基上建有一座高约50米巨大铜皮包裹着的石塔,它比其东南方巴扬寺中央的金塔还要高。
法国从1960年开始帮助柬埔寨修复巴方寺,当时考古学家把所有坍塌的上千块石头编上号,摆放在寺前的空地上,希望能一点点拼凑上去。1975年柬埔寨红色高棉政权上台后,赶走了法国专家,屠杀了帮助法国人修复古迹的柬埔寨人,销毁了所有档案。虽然1995年法国人又重新开始了修复工作,但因缺少技术资料使得这些石块再也无法被放置到原来的地方,所有修复工作都只得用新石块,原来这几千块石头只能永远地躺在寺前广场上了,以作为曾经的辉煌和近代的动荡之见证。工程重新启动而且前所未有、超乎寻常,因为,不仅要找回长期以来散落在热带丛林中的30万块长满苔藓的巨石,还要加以分类,并分辨出它们在整座寺庙中的位置。这是一个巨大的露天拼图游戏…… 只剩残垣断壁的东塔门。

残留着女神像的东塔门遗址。 
穿过东塔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约200米、高约2米的圆石柱架起来的“空中参道”。这条参道同样也是具有连接地上和天界的彩虹桥的含义。据说在雨季,这条长长的参道两旁满是水,走在参道上,会有一种水中漫步的感觉。
 从下面拍圆石柱,象一条漫长的长廊。
 中间还要过一群建筑,旁边是正方形的沐浴场。
 继续向前还有一段“空中参道”,才能到达巴方寺。
 看见一张巴方寺的修复示意图,第三层是一卧佛!
 这是空中参道尽头的入口处。从这里进去后,巴方寺的全貌零距离地出现在你面前。看不出卧佛的形态。可能是方向不对。
 再走近点。
 位于西北侧的释迦卧像。果然是方向的原因。
 巴方寺也修建了供游人攀爬的木质楼梯,很陡,很险,可以攀登到第三层台基,即第二层封闭回廊。
 第三层,中央殿堂。第三层顶部已经坍塌。
 中央殿前的回廊。

从顶部俯视。  到处可见编了号的石头。

空中宫殿虽然名为宫殿,实际上并非王宫。王宫在空中宫殿东北约二百米处,因为是木建筑,现已不存。  空中宫殿由三层长方形须弥台重叠成金宝塔形,象徵须弥山,各层须弥台的四角,装饰著狮子或大象。须弥台由红土砖块垒成,第一层台基长约35米宽约28米高4.6米,第二层台基长约30米宽约23米高4.4米,第三层台基长约25米宽约19米高3.2,总高度16米。

须弥山四边正中,各有陡峭的台阶连通上层。 最高层的须弥台周边有一道现已不完整的画廊。吴哥建筑中画廊是吴个建筑艺术特征之一。在空中宫殿中,画廊第一次以一个包围须弥台基四周的回廊形式出现。画廊是单檐结构,也有廊顶但比较矮。 空中宫殿顶层须弥台中央,原有金宝塔一座,现不存。
 每层都有狮子守护。
 按游览图四角是大象,但一点也不象! 通往王宫的门。
 1295年随元朝使团出访真腊国的周达观叙述,空中宫殿的金塔是国王的寝宫,国王每夜必到金塔中睡眠。民间传说,金塔内住著高棉人奉为神灵的九头蛇精,夜化女身。二鼓方才出来与王后同寝。如蛇精一日不见,则国王死期将近,如国王一日不去,必定有灾祸降临。
从大吴哥景区胜利门出来500m的沿路两旁,各有一个很相似的袖珍寺庙:“周萨神庙”和“托玛侬神庙”。两庙加一起游览30分钟以上。两者都是平地式寺庙建筑,格局也类似,跟女王宫有些像但是更小,相比宏伟的吴哥寺它们可以算巴掌大小了。 “托玛侬神庙”是法国人以前花了十年修复成功的老成果,而“周萨神庙”是中国人花了六年时间新近复原的(也是中国第一次出手参与海外文物修复喔),所以周萨神庙值得中国游客特别关注。 
周萨神庙(Chau Say Tevoda),意为say王的神。 修建时间:12世纪初; 建造者:苏利耶跋摩二世; 是印度教湿婆和庇湿奴的寺庙,建筑风格“吴哥寺”。但比小吴哥小得多。其特点是不以规模宏大取胜,布局紧凑,小巧精致,玲珑细腻,精美无比。朝向特点与吴哥窟其它寺庙一样,坐西朝东。东西中轴线上有一条高架甬道,与寺庙中心的十字平台相通。

东塔门 
东门楼

东门楼背面 
主建筑是五座尖顶宝塔,布局为典型的印度教山字形,中间一座是供奉主神的宝塔叫中央神殿,最高,约19米,象征神与天相通。
 中央神殿正面

四座较低些的小塔分布在四角。因前面的小塔挡住后面的小塔,从正面看是一个山字形状。这是印度教寺庙的共同特点,因为,须弥山是印度教的神山,故其寺庙都模仿须弥山的造型。最高的主塔象征须弥山巅,是神居住的地方。  墙壁、门窗等地随处可见的莲花、天鹅尾、神女等富有宗教特点的装饰性雕刻,不仅增添了宗教的神秘氛围,更显示了石刻艺术的精美绝伦,高超造诣,和高棉文化的博大精深。


周萨神庙因为规模小,占地不大,所以,结构紧凑,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距离狭窄,无论宝塔和是其它神殿,房间都低矮窄小,因为,里面住的是神,而不是人。加之宝塔巍峨高耸,望之有直插云霄之势,阳光照射不进来。置身其中,有一种阴森森的恐惧感,使人更增添对神的敬畏。

不过说句真心话,在看过其他几个国家修复的工程之后,真的为自己国家的修复工艺感到惭愧,当然,这份责任感不容置疑,但真的是有很大差距。中国古董做旧的造假技术到哪里去了? 

从周萨神庙出来不远处就是托玛侬神庙,与周萨神庙仅隔一条马路。

从入口看上去。自西(左)向东(右)为西塔门、中央殿堂、拜殿和东塔门。

雕工精细的托玛侬神庙,小而美,供奉着湿婆和毗湿奴。和女王宫一样,托玛侬神庙也有体态丰满的丽华塔女神,不过主塔的丽华塔女神站比较比直,没有舞蹈的动作,感觉比较庄重,身上的装饰品很多,头上还有带着棕糖树花,是吴哥地区的重要农作物,露出丰满的胸部,细腰长裙,手上还拿着莲花,长耳下还垂挂着耳饰,可以说非常的庄严华丽。 这具神像保存得可谓相当完好啊。精美的头饰、曼妙的身材、优雅的手势、端庄的裙摆,都衬托出了女神的美丽。
尤其是那一抹淡淡的微笑,摄人心田。仔细端详这些女神的面容,你会有个惊奇的发现,她们姣好的面容与现代柬埔寨女子的五官是惊人的相似,尤以圆圆的脸庞,厚厚的嘴唇为标志,真是一方神灵保佑一方人民,地域显得特别突出。 
中央殿堂内部山形墙上的部分浮雕。玛卡拉的口中伸出那迦蛇神,那迦的身体上出现迦鲁达,而迦鲁达身上站立的则是毗湿奴神。
西塔门原本应该是城墙上建造起来的一道通行门,如今,城墙荡然无存,只留下了这个夹在墙垣之中的塔门,而塔门的另一头已经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大树,塔门也就成了一道装饰门了。 
虽然是平底式建筑,但是托玛侬神庙的基座高达2.5米,台阶多得令人感到意外。 
这里的台阶,再次让我有一种“像刺绣”的感觉那么精美,每种花纹都不同。

放大再看!
 小吴哥的台基风格。
 塔尖造型与吴哥寺很相似,只不过是小几号的。

山墙上的雕刻。  断头佛不但中国佛头值钱,这里佛头也值钱。

女王宫(即班迭斯雷寺)坐落在吴哥窟东北25公里的地方,建于10世纪,耶跋摩五世王朝(967-1002)时期,是用来供奉婆罗门教毁灭神湿婆的寺庙。女王宫是吴哥古迹中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它的建筑以小巧玲珑、精细剔透、富丽堂皇而著名于世,被誉为“吴哥地区的灿烂明珠”。它曾深藏于深山老林中达400年之久,一直到1914年才被重新发现。 
接近东门,眼前的画面突然艳丽了起来,翠绿的丛林中夹着一条火红的土路,如同铺着红色的地毯,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不远的黄红色建筑。
 最东边的瞿布罗(拱门,Gopura)。山形墙跨立于四方形的门框之上。女王宫的山形墙比起门框来显得特别大,气势磅礴。
大门的山形墙上雕刻着印度教中守护东方的因陀罗——他端坐于长着三个头的白象之上。红色的砂岩被雕成镂空的浪花,浪花一重一重向上溅进,升起。
 门柱上极其繁复细腻、精美绝伦的浮雕令人赞叹不已,双层的,柱形&花边框,连卷草纹的端部细节都维持得很棒! 女王宫以极尽奢华的方式装饰门楣上的雕花。几乎没有实际的功能,似乎只是为了装饰而存在。“门”不再只是建筑上一种实用的空间,“门”仿佛是无比华丽庄严的象征。游客争先恐后地在这里留影,我们也不例外。

便可见一条67米长的参道一直通向女王宫的主建筑群。朱色的红砂岩土铺道,有点儿红地毯的意思。从大门到中门约50米,大道两旁竖立着两排对称的2米多高的朱红林伽小石柱。而道边的殿堂,早破得来也只剩下立柱。远处的三只塔尖就是女王宫的中央核心。  走完长长的参道,进入一处破破的中殿和第一层围墙。院落东西长110米、南北宽95米,由铁矾土建成。中殿两侧的破院子,剩下的是门框窗框和柱头
 又一座精美的门。

上面表现的是变身半人半狮“辛那哈”的毗湿奴,最终战胜蔑视毗湿奴的魔王“希兰亚卡西普”,并撕开了魔王的胸膛。  女王宫的红色是因为建筑外墙使用了红色的岩石和红土,阳光照耀的时候更加鲜艳。
 东西轴的两端分别开了两道瞿布罗。两道瞿布罗的山形墙均已不在原位。西瞿布罗的山形墙现由巴黎的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描绘了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阿修罗孙陀(Sunda)和乌普孙陀(Upasunda)两兄弟争夺飞天提络塔玛(Tilottama)的故事。东瞿布罗的山形墙散落在地上,描绘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恶魔掠走罗摩的妻子悉达的故事。
 放大看看。
 看介绍说,原本的湿婆塑像如今只剩下了这座基台!

吴哥古迹有许多门框可以当画框来取景的,这个框框望出去是女王宫的水池。

出了中殿,又是一条甬道,两侧则换成了对称的环形水池。

第二道围墙正东有3个石拱门,中门两侧各有一根竹节状石柱和一根镂花石柱。
 精美的三角门楣还带卷草纹的檐角,这处被认为最精美的雕刻已经印在了柬埔寨50瑞尔的纸币上。

呲牙裂齿的怪兽卡拉(时间的象征) 
外墙西瞿布罗的山形墙上雕刻着罗摩帮助猴王须羯哩婆杀死其兄波林的故事。 上部分雕刻:右面拉弓射箭的是“罗摩王子”和他弟弟,罗摩其实是“毗湿奴”的化身之一。而猴王手下的猴子大将军“哈曼努”,就是我们中国人喜爱的孙大圣孙猴子“孙悟空”的原型了。

雕刻的下部分:是坐在卡拉头上的毗湿奴,火焰图案中的毗湿奴手持法器头戴冠,很是威武。 
东边瞿布罗山形墙上外侧(朝东一面)雕刻着跳着破坏之舞的湿婆神。传说,卡利拉米亚王妃美貌非常,但在国王死后,她的美貌却引起各地国王的争夺,忧愁的王妃(在雕刻的左下角)祈求湿婆神让她的美貌消失,湿婆神在舞蹈中施法,实现了她的愿望。  第三道围墙正东也是3个拱门,中间拱门也有镂花门柱和双层山形门眉。拱门之间有两扇窗户,每扇窗上嵌有5根竹节状的窗棂。
 石门里是女王宫的中心部分,3座朱红色的钟形寺塔由一条巨大的石基连接在一起,两面有对称的配殿,还有石台石屏,所有建筑都雕刻着各种图案和画饰。三座并列的寺塔建在1米多高的台基上。 女王宫的建造很有特点,一层层的城墙往里边走,城门的高度一层却比一层矮,最里边主庙的大门高度只有108厘米,这是让信徒们前往膜拜时,个个都得卑躬屈膝、弯腰而入,可见当时建造者的“良苦用心”。
 这三座钟形寺塔中,中间一座最高,约10米,里面供奉着湿婆神。假门上方描绘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故事,罗摩在神猴哈奴曼及猴群相助下,从楞伽岛十首魔王罗波那手中,救回悉多。

放大看看。
 在中间寺塔右侧的一座巨大的神龛上,完整地保留着一幅石雕“战象图”。这幅图把当时高棉人民抗击外族侵略的战斗场面再现在石壁上。
 每个门前都有石雕守护神猴王苏格利瓦一对。 右手持兵器,左手按在跪地的左膝盖上,右腿半蹲式。  其它形式的守护神石雕,头部有的像猛兽,有的似鬼怪,外形彪悍勇猛,是婆罗门教三大神主的守卫者。
 两侧墙上都有手持长矛的武士。注意到武士是帅哥,还是兰花指!

身饰璎珞的仙女浮雕。

这一尊即是因美丽而险些被盗走的“东方蒙娜丽莎”。曼妙的细腰及流畅的身姿,还有唇角眼睑处的笑意盈盈,你端详久了,很容易被迷住哒!我比对过好几位塔上的女神像,嗯,真的是只有这一位特别妩媚娉婷! 1923年,法国作家马尔罗来到女王宫,被女神像迷住,在一个夜晚偷走了四件女神像,出关时因案发而被捕。滑稽的是,这个曾任法国文化部长的马尔罗,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案件轰动一时,失窃的女神像也随即被送回。此事件唯一的好处是,从此激起了人们对女王宫的兴趣,随后开始清理女王宫建筑的工程。

三塔假门周围的雕刻。门楣上那位骑天鹅的大神是梵天。门楣、假门、门柱、四周墙壁,无所不在的精美雕刻。天空中还飞舞着两个飞天神。

骑在神牛“南迪”上,手抱老婆乌玛女神的湿婆神。

湿婆与妻子乌玛女神(Uma)正在凯拉山(冈仁波齐峰)上修行,嘱咐手下不能上山打扰他。后来,来了一个多头多手的魔王“拉瓦纳”非要上山,湿婆的手下与他发生争执,拉瓦纳一怒摇动凯拉山,拉瓦纳的功力了得,摇醒了沉思中的湿婆,连乌玛也吓得跳到湿婆的腿上。湿婆欲用意念毁拉瓦纳,后来发现拉瓦纳其实并无恶意只是好奇,再加上拉瓦纳手段了得,因此最终将魔王拉瓦纳收为手下,故事以喜剧收场。

雕刻分上下两部分。上面部分是大象用鼻子喷水为“拉克希米”(毗湿奴的老婆)沐浴。下部的装饰,是手持蛇神naga的金鹏鸟“伽鲁达Garud”。

三层门楣层层叠加着,嗯,是不是有些像高棉舞者头戴的王宫顶冠。雷雨神“因陀罗”大战施旱的巨蛇“弗莱多”(vRtrahatya)。 雕刻共分三段。上部是因陀罗施法降雨于卡达瓦森林救火,而摩诃婆罗多英雄“讫里什那”(毗湿奴的化身之一)放箭阻止雨水落下的故事。雕刻的中部,是降雨后人兽欢腾植被茂盛的景象;最下面雕的是,骑神象“阿拉瓦塔”的“因陀罗”。
 藏经阁

最精美绝伦的雕刻,散见在女王宫中随处可见的山形墙上,其建造者罗贞陀罗跋摩二世创造的是一个优雅脱俗的世界。每一块山形墙都被赋予了印度教的神话故事,神仙、神兽们组成了一卷卷生动的故事情节。但若仅仅是神与兽的组合,这些浮雕不会那么深入人心,更精美的在于故事场面周围那反反复复、重重叠叠的雕刻,岩石在工匠的手中仿佛成了一卷松软的画布,任由他们在上面雕刻如作画。那一团团锦簇的花纹在山形墙在山形墙的顶部聚集,成了逼真的火焰,给那原本已经火红的岩土更增添了干柴烈火。它所用的岩石,与吴哥其它地方的不同,是红色砂岩,浸水软化后的材质可以象木头那样去加工,干燥以后又富于强度。这是上天赋予柬埔寨的财富,柬埔寨人民也将这财富发挥到极致!成为世界的艺术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