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趁着太阳还未没入地平线之前,出了南响堂寺便急急忙忙地往老爷山赶。好在相距不远且不算难找,在天际尚能发出最后一抹散射光的时分,来到了这所既像煤场又像仓库杂乱不堪的院子里。
要看老爷山佛龛,须穿过这个院子,多亏头一天下了雨,不然免不了要吸一肚子煤粉。

老爷山也称元宝山,位于峰峰新区滏阳河南岸,与南响堂石窟所在的鼓山一衣带水。佛龛开凿于北宋,坐东面西,分为两层,上6下2共8个佛龛。
上下两层没有异议,但我看到的几乎所有资料中都将佛龛数量说成了7个。包括我手头的这本《通览》,亦称“…分上下两层,共有摩崖佛龛7个,大小造像87尊…”云云。
不过,人家《通览》马上就承认了这只是一个讹误,因为它接下来说“上层6龛,分别凿有佛像、武菩萨等……,下层2龛,位于上层诸龛的北端,内亦为一佛二弟子……”等等。
6加2怎么能够等于7呢?其实很简单,自己数一数不就得了,但人们大多图省事,拷贝过来以讹传讹,所以说网上摆渡有时真是一柄双刃剑。
不知道这8个佛龛是怎么编号的,为方便叙述,权且以上层北端最大的佛龛为1号,向南依次为2、3、4、5、6,下层从北至南,位列7、8。


两年前出于保护的考虑,佛龛围上了铁栅栏,能立足的空间十分狭窄,拍照有些不便。

7号龛,内有一佛二弟子、力士等,北端崖畔为供养人
7号龛局部
菩提树下



8号龛
位于上层南端的6号龛
5号龛“三剑客”,“保安团”精锐


宋代造像具有浓烈的世俗化倾向,形象更加市井化,接近于平凡人等芸芸众生。

4号龛

3号龛

3号龛门楣上的飞龙


2号龛佛像的冠饰繁缛琐细包罗万象,将宋代造像的世俗化倾向渲染到极致。
2号龛

1号龛规模最大,供释迦牟尼及迦叶、阿难二弟子,皆为立像,释迦牟尼立佛神态安详,手势优美,是老爷山宋刻的精华所在。龛楣翻飞的游龙以及端坐祥云之上的一应小佛,更以细腻的雕刻手法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110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