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密新闻网

 why619 2019-04-10
                                                                槐常辉
    提到高密形象的时候,我们常说“凤鸣九天,贤泽密水”。高密市当今的行政区划里,也有“密水街道”,但是高密境内河流却无“密水”之名。那么,密水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呢?
    《水经注?潍水》载:“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也。然今世所谓百尺水者,盖密水也。”应劭是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地理专家,最早确认“密水出高密”,并断言高密因密水而得名。因为历史上县域建制变迁和河流改道频仍,东汉时期高密境内就已经没有名为“密水”的河流了。那时诸城境内的百尺河,就是当初的“密水”。该水“北流经高密县西,下注潍水(潍河)。自下亦兼通称焉”。也就是说,百尺水未入潍水(潍河)以前,与密水同为一水,注入潍河以后,潍水与密水又同为一水,潍水也叫密水。这是南北朝时期郦道元引用应劭《水经注》的见解,也是比较权威的解释,上千年来,约定俗成,一直这么称谓。
    《水经注》虽然把密水与百尺水(河)和潍水(河)的关系解决了,可是为什么叫密水,没有说明。因为凡是山水之名,都有来历,或因形状,或因颜色,或因区位,或因典故,或因传说,不一而足。例如,潍河因发源于潍山(也叫箕屋山、覆舟山)而得名,胶河因“其色如胶”而得名,五龙河因“河有五歧,故名五龙”而得名。密水因何得名?至今没有典籍记载,无据可查。不过,根据“大禹字高密”以及“高密,禹所封国”的古代典籍记载,密水或许与大禹有关。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记载:“《世本》:鲧娶有莘氏,谓之女志,是生高密。宋忠云:高密,禹所封国。”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也有“禹,名文命,字密”的记载。既然,高密是大禹封国,或者大禹字密、高密,人们把他的封国和名字联系起来,演绎成地名,也是顺理成章的,进而把封国之地的一条河流甚至所有河流称作高密水或者密水,也是合乎逻辑的。那么,不仅百尺河,甚至潍河流经大禹封国的的一部分河流,都叫做密水,是不难理解的。《古今地名大辞典》中也有把五龙河称作“密水”的,并非空穴来风。因此,可以这么说,先有大禹封国高密然后才有“密水”,倒是应劭“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也”的推理,反而本末倒置、语焉不详了。如果从这个角度反观密水与潍水(河)的关系,也就是密水即潍水的假设关系,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例如与“高密”对应的“下密”。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置下密县(治所在山东昌邑市围子镇古城村),属北海郡。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封胶东顷王子刘林为密乡侯于此。下密县为密乡侯国。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为下密县,仍属北海郡。晋初属齐郡,后归北海郡。唐武德八年(625年)废入北海。“下密”就在潍水边上。《水经注》记载“潍水”途径昌邑时的状况,颇为详细:“应劭曰:淳于县东北六十里,有平城亭,又四十里,有密乡亭,故县也。潍水又东北径下密县故城西。城东有密阜。《地理志》曰:有三户山祠。余按应劭曰:密者水名,是有下密之称。俗以之名阜,非也”。潍水两岸尚有许多以“密”为名的地方,与“密水”有关,也就是与“潍水”有关。
根据《水经注》记载,百尺水(河)“水有二源,西源出奕山,亦曰鄣日山。山势高峻,隔绝阳曦。晏谟曰:山状鄣日,是有此名。伏琛曰:山上鄣日,故名鄣日山也。其水东北流。东源出五弩山,西北流,同泻一壑,俗谓之百尺水,古人堨以溉田数十顷。”鄣日山,今作障日山,在诸城城东十九公里处,海拔高461米,以“峰险、石奇、洞幽、雾幻、名胜”五绝被世人所称道,也是是道教、佛教鼎盛荟萃之地,因苏东坡“莫教名障日,唤作小峨眉”之诗句而闻名,俗称“小峨眉山”。五弩山则在诸城市东南六十里,既是胶河的发源地,也是百尺河的发源地。《水经?胶水注》记载:“元于钦《齐记》曰:胶水出五弩山,盖胶山之殊名也。”《齐乘》卷二记载,胶水出“胶州胶西县西南铁橛山也, 北径密州东北卤山, 古名五弩山”。清光绪《山东通志》卷二十六称:“李文藻《诸城县志》亦以卤山为五弩山,谓在县东南六十里”。
历史或者地理专家的考证往往繁琐,诗人则浪漫简约一些。那么,诗人是如何看待“密水”的呢?
    “密水”即是百尺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大臣王玮庆就这么认为。王玮庆,字藕唐,诸城巴山人,终官礼部右侍郎,著名诗人。他在《自题潍滨垂钓图》诗中后记按语提到:“《水经注》云:潍水出琅琊山,经东武城西而北与密水合。应劭谓密水出鄣日山,一名百尺水,西下注潍,乱流碑产山西。碑产山,即世所称巴山是也……”
清代晚期高密诗人单枚传在其《渡密水》中吟道:“晚涨没沙头,遥遥唤渡舟。空波两岸阔,新雁一天秋。日下荒城堞,烟寒古驿楼。茫茫前代事,谁与问东流。”诗题后自注为“即百尺水,密故城在焉,明置密水驿”。
     “密水”即是潍水。元代末年诸城人王致道在其《胶西道中》有句“巴山云重遮人目,密水泥深没马蹄”,明代嘉靖年间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的邱橓,在其《憩白龙山寺四首》之三中有句“河声来密水,塔影瞰巴山”,因由“巴山”相对,此处的“密水”即是“潍水”。法若真,明末清初胶州人,著名书画家、诗人,官至安徽布政使。他在《寄登州总戎刘施平二首》中有句:“虎节秦砂渥,龙韬密水勋”,表扬刘施平平定叛乱之功可与韩信潍水之战媲美,此处的“密水”特指“潍水”。清代中叶即墨诗人蓝中高的《谒郑司农庙》中说:“汉代儒宗旧,遗祠密水傍。夙闻通德里,遥接圣人乡。注礼席专戴,笺诗颐解匡。春秋陈俎豆,寤寐见羹墙。篆列楸文古,书连草色香。登堂深仰止,问道在轩皇。”其中有句“遗祠密水傍”,而大家都知道郑公祠在潍河边上。从而间接证明潍水在高密境内即是“密水”。 
    当然,吟诵“密水”的诗词中,除了表明“密水”与“百尺水”“潍水”有关外,也有用以代指“高密”这一地理名称的。也就是说,广义上高密境内的水,都可称为“密水”。明末清初的綦汝楫,字松友,号胶崖,今山东省高密市夏庄镇綦家村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科进士,终官内秘书院侍读学士。他“诗才清丽,尤工五言近体诗”,“诗赋在玉堂更卓然有称”,著有《四友堂诗稿》两卷。书法也有名于世。他在《送单牧之赴任灌阳》中吟道:“建陵迢递半年程,灌水争如密水清。月静千家闲虎啸,峰回万树听猿声。依人翡翠巢官阁,夹道桄榔接驿城。报最何劳三载久,于今南国已休兵。”诗中“灌水争如密水清”之句,道出了他的依依不舍之情,“密水”即是家乡高密的代称。清代乾隆年间刘臻,字凝之,号筠谷,高密逄戈庄刘氏九世,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科举人,官定海县知县。他有一首诗叫作《赠画士密水夏松龄》,其一诗曰:“松石丰标野鹤风,胸罗造化气空濛。海天万里仙霞色,尽入先生戏墨中。”其二诗曰:“剪剪轻鬟澹澹螺,会心著笔本无多。任教甲乙随时目,烟雨滩头一棹歌”。这首诗题里的“密水”,泛指高密。清同治年间高密县令陈来忠在《留别单介庵(紫浩)》中说:“栽培桃李户难扃,老向残编眼独青。密水笔谈成莫逆,归由常望子云亭”,其中的“密水”也是代指高密这一地方。
因此,我们不必纠结于高密是否有“密水”之河。只要你热爱高密,你就可以展开诗意的翅膀,把我们脚下的每一条河,都叫它“密水”,让每一条“密水”都碧波荡漾、干净漂亮,流向甜蜜的明天和诗意的远方!
大哉!贤泽密水!
美哉!密水未央!
2018年10月21日于向莲居
参考书目
1、《密水古韵》    主编    槐常辉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潍水未央》    主编    槐常辉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