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 昨天一条特别新闻上热搜了,是故宫“看门人”单霁翔退休的消息。微博底下,有网友感谢他的付出,也有网友感慨,他让我们明白坚持所爱之事的意义。今天,我们想带你重温这位年过花甲的老院长,背后的故事。 来源 | 麦家陪你读书 ID | mai1964 作者 | 三尺晴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昨天退休了。 执掌故宫7年,单霁翔无疑是个尽职的院长。 600多年来,他是全世界第一个走遍故宫9371座房屋的人,是第一个精确了解我国有1862690件文物的人; 他靠上节目捧红了故宫:
黄永玉说他“每天沿宫墙走一圈,踩破20双布鞋”; 董卿形容他“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就是这位忙得闲不下来的花甲老人,用了7年时间,带领故宫走出低谷,实现亿万创收,把故宫真正打造成了中华文化的符号与标杆! 而单霁翔能做到这一切,靠的是最简单的两个字——责任。这两个字就像压在人心里的巨石,放下容易,拿起却难。 “故宫的看门人” 单霁翔出生于江苏,3个月大时,就被父母带到北京定居,是四合院里土生土长的毛头小子。 可谁曾想,在他58岁时,临退休了,却成了世界上最大一座“四合院”的“看门人”。 这座“四合院”,就是故宫。 单霁翔临危受命、接管故宫,尔来已有七年矣。 那年夏天,烈日当空,蝉鸣不绝。门庭紧闭的偌大宫苑,有两个人穿堂而过,那是单霁翔和他的助理。 他们从夏天走到冬天,从满目苍翠走到茫茫白雪,整整5个月,150多天,穿坏了20多双布鞋,才把故宫绕了一大圈儿。 很多人问他何苦呢?完全可以晃晃荡荡,熬几年退休了事。 单霁翔却觉得:既然来了,就不能白来,就要负起责任来,把这件事儿做好,把故宫完完整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既然要完完整整,那任何一点细节都不能疏忽。 2013年初,单霁翔告诉大伙:故宫开放区内不允许机动车驶入。 可就在当年,法国总统奥朗德来访故宫,车队马上要来了,单霁翔却大手一挥,关上了午门。 安保人员急了:总统马上就来了! 单霁翔:不管是谁,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不能破坏! 法国总统奥朗德参观故宫博物院 于是乎,奥朗德就成了故宫近几十年里,第一个纯靠步行参观的贵宾。 同年10月,81岁的印度总理辛格也来故宫参观,辛格腿脚不好,单霁翔想了半天,才折中给他借了个电瓶车。 有人骂单霁翔“轴”,说他这性子容易得罪人。得没得罪人我们不知道,但故宫的规矩,自此立住了! 故宫越来越火,单霁翔却从不涨门票,他怕把那些条件不好的参观者拒之门外。 他是个地地道道的“看门人”,责任就是守好故宫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你是达官贵人也好,是街头小贩也罢,在这道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大门前,一样都得守规矩! “要把故宫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季羡林曾说,如果人生真的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单霁翔身体力行地履行着,一晃就是七年。 为了给故宫留一片净土,2013年,单霁翔大腿一拍,开始着手禁烟。 只要是“宫里人”,不听话的,一律罚钱伺候! 有人投机取巧:那我偷偷抽总成吧? 单霁翔一点马虎眼儿都不打,天天搁故宫里转悠。转悠啥?捡烟头! 他往哪儿走,底下人赶紧发信息、奔走相告:“注意注意,院长往东边去了,赶紧把烟头捡起来!” 单霁翔心里跟明镜儿似的,故意满院子乱窜。效果立竿见影:“故宫一下子就变得干净了,多好。” 我记得高中时第一次去故宫,光是把中心线转一遍,就已经累散架了。可这位花甲老人,天天走,日日转,一步一弯腰,足足走了7年。 他弯下的是身躯,捡起的,却是整洁、责任和希望。 禁完烟了,单霁翔又有了新主意——给故宫限流! 他足足开了32个售票口,就是为了让所有人能在5分钟内买上票。 就这样,故宫“买票排长龙”、“人头看人头”的难题彻底解决了。省去了这些时间,游客们才更能把眼界摆在文化上。 所以现在的故宫,已经不再单纯是一处拍照打卡的人文景观,而真正成为了看历史、讲文化的精神图腾了。 讲真的,“乾隆为什么是大猪蹄子?”“延禧宫竟然是冷宫?”这些历史故事不比那张龙椅、那一座座干瞪眼的石狮子有意思多了吗? 看表象不如懂内里,拍游客照不如把故事带回家。这是单霁翔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更是他赋予故宫全新的意义与价值。 最敬业的“被网红段子手” 单霁翔特会讲段子,搞个演讲,隔两句话就能让人笑一次。 比如,他曾教网友如何应对领导视察: 委员长来故宫博物院视察时,单霁翔故意给他看最大的皇帝印,说印壳因为保管不善裂开了。 对方问:“为什么保管不善啊?” 单霁翔开始哭诉:“地下库房80年代建的啊,只能设定一个温度湿度啊,并不适合所有文物啊。” 对方想了想问:“那改善条件需要多少钱?” 单霁翔伸出4个手指头:“4个亿。” 对方不说话了。单霁翔心想:哎呀不妙,说贵了。 幸亏对方又问了句:“那你们地下库房有多少件文物啊?” 单霁翔:“90万件。” 对方很吃惊:“90万件文物啊!那不算贵,批了。” 再比如买《研山铭》那事儿。启功先生嘱咐不要花国家太多钱,可人家张口就开价3500万。 到手后,单霁翔跟启功先生报喜:“《研山铭》买下来了!” 米芾真迹《研山铭》 启功先生上来就问:“多少钱啊?” 单霁翔:“2999万!” 启功先生:“是不是太贵了?” 单霁翔:“怎么说呢?北京地铁一公里8个亿,顶20多个《研山铭》。” 启功先生:“嗯,地铁啥时候都能建,《研山铭》不买就再也回不来了。” 本以为说服了启功先生,结果先生去世后,单霁翔才得知,先生在当天的日记里写到:“《研山铭》回归祖国大快人心,就是有关部门买的太贵了!” 单霁翔是个有趣的人,肚子里有一堆“鬼”主意。主意虽“鬼”却正,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为了故宫好。 在故宫长远的发展上,他从未掉以轻心,是那种外表嘻嘻哈哈好不正经,内心却坚守责任不忘初心的人。 与其把故宫藏起来 不如让更多人看到它 每个人都喜欢新鲜玩意儿。单霁翔虽60多岁了,却深谙其道。 要让大家真正看到一个东西的好,不能藏着让人远观,而是让人走近它、了解它、并乐意传承它。 于是乎,单霁翔架着老花镜,琢磨起年轻人中流行的玩意儿来。 越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单霁翔心态就越年轻,他还学会了卖萌,连带着故宫都开始变得“不正经”了。 在他的推动下,皇帝会卖萌—— 皇后要注意个人形象—— 妃子会比剪刀手—— 皇帝会从画上跳出来尬舞—— 单霁翔挖掘到了故宫可爱的一面,除了眼光独到,还因为他太懂得:越是好东西,越不能藏着掖着,越是要宣传出去。 就这样,他独出心裁,一步步为故宫打开局面,给神秘冷漠的“宫”揭下面纱,带到了大众视野里。 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单霁翔60多岁了,却靠着责任和热情打破了年龄的局限,保持了那颗赤子之心,活成了老顽童。 在他看来,年龄不是问题,问题的是你愿不愿意为热爱的事情拼尽全力。 单霁翔是愿意的,被问及退休后的打算,他说:“等我退休了,想来故宫当志愿者,希望面试的时候不要太严格哟。” 正是这种对工作、对生活极致的热爱与责任,让单霁翔不知疲倦,还想再干他下一个7年,干到他干不动的时候! 单霁翔数年如一日苦心经营,在追求速度的社会里慢下来,用超出别人十倍百倍的时间,把手中的事情做好、做细、做精。 他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就在于坚持从一件件小事做起——真正为故宫谋出路,最终带动了一个大国文化的传承!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58岁那年,单霁翔走遍了故宫9371座房屋,留下无数个深深浅浅的脚印。 每一步脚印,都是时光的剪影,历史的留声。 到今天,他65岁了,而明年,故宫将迎来600岁生日。 即使退休了,去故宫走走,看晚霞浸染,月挂红墙,默默守候,便是单霁翔最幸福的事。 ![]() *来源:麦家陪你读书(ID:mai1964)。著名作家麦家带领100个专业书评人精读1000本好书。每天早晨6:30,麦家陪你读书15分钟。书是最大的,读书就是回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