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写稿,最近又重新细读《史记》,读完《李将军列传》和《卫将军骠骑列传》,不禁慨然久之。这世界真有太多的不公和黑暗,李广的剽悍健桀,和卫青、霍去病的柔媚曲顺构成鲜明对比,就军事才能而言,前者比后两者强得实在太多,但获得的正能量名气,又比后者又差得实在太远。我知道网上有专门的亲卫队、亲霍队,印象中大多是些初高中女生,就像我写《刺杀孙策》之后,有个高中女生经常私信骚扰,说我把她的男神孙策形象颠覆了一样,在那些地方,如果有人敢说卫青、霍去病没什么本事,恐怕会被撕成碎片。有人跟我说,有很多女写手写过意淫卫、霍的小说,我曾经还买过一本,看了几十页,头皮发麻,实在无法继续。 而但凡认真读过史料,都会发现,卫、霍真幸运,李广真冤。这不是王维所说的“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不是因为运气,而是被赤裸裸的皇权干预下的残酷结果,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李广生的不好,卫、霍生得好,这仍旧是运气,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李广是军事世家出身,整个家族擅长骑射,家传射法,子弟都从小练习,相当于出身名校,但李广因为天生异禀,两臂如长臂猿,射术尤为优异,是名校中的明珠。这是说单兵素养。至于为将,他行政简易,士兵都乐于为他战死,屯扎右北平时,匈奴不敢入境侵盗,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可见他无论个人素质,还是军事指挥,都有过人之处,但终其一生,都没有封侯。这是为什么呢? 我见过有些学者曾经自作聪明地分析,说李广确实达不到封侯条件,因为他没有立过大功,斩首捕虏数量不够;而卫青、霍去病却斩获首级无数。汉武帝是公平的,汉朝就是以首级记功的。这样说,当然没问题,可关键是像李广这样一个在军事上才华卓异的人,连汉文帝都说过:“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只要有战争,他封侯几乎是毫无疑问的;但后来碰到那么多次战争,为什么文帝的话没兑现? 说明有别的原因在起作用,最重要的是资源获得。卫青、霍去病两人根本没有下过基层,但卫青第一次出征,就拜车骑将军;霍去病第一次出征,就拜嫖姚校尉。而李广第一次出征,只是个普通士兵。退一万步说,就算汉代讲究斩首捕虏的军功,信赏必罚,但卫青的三个儿子,在襁褓中就能封侯,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只能说明当时所谓的法律,所谓汉朝的信赏必罚,只能听听而已。当时连卫青自己都不好意思,坚决推辞,说:“臣的儿子还在襁褓之中,未有勤劳,陛下裂地封为列侯,恐怕无以劝勉战士,请陛下三思!”武帝说:“别急,那是另外一回事。” 第二年,武帝又出兵征讨匈奴,这时的卫青,已经升为大将军,统帅苏建、赵信、李广等几位将军出塞,结果苏建全军覆没、赵信投降了匈奴。也是在这次战争中,霍去病第一次从军,被拜为嫖姚校尉,而且事后被封为冠军侯。他的仗到底怎么打的,司马迁一个字没写,只是在武帝的诏书中列举了,连曾国藩都觉得奇怪。卫青无功,但回来时,依旧得到了一千斤黄金的赏赐,不过他很乖巧,听从下属宁乘的建议,立刻拿出一半,送给了武帝的新宠妃王夫人家族。他知道,自己和霍去病并没有什么真本事,只不过武帝宠信了他姐姐卫子夫,完全沾了生殖器的功劳。那么,循着武帝生殖器游动的方向投资,总不会错。果然,武帝很高兴,顺带把给宁乘也给拜为东海都尉。一句迎合武帝生殖器的话,就获得一个大郡的军事首脑职务,宁乘可谓精于丛林世界的生存。 武帝的生殖器估计不仅对女性有兴趣,对男性也一样,霍去病可能就是他的男宠,这可以与元狩四年春征匈奴战役为例,在这次大概是汉朝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征中,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另有步兵和运送给养的伙夫几十万跟随在后,全面出塞。事先规定所有的精锐都拨给霍去病,而且最有意思的是,起先是决定让他率军出定襄,直接和匈奴单于对阵,卫青则从东面代郡出击。但在临出发前,从捕获的匈奴俘虏口中得知单于在东边,于是霍去病改从东方代郡出击,卫青则出定襄。总之,年轻帅气的霍去病,现在已经取代了青春不再的卫青。原先所有的资源,包括精锐、给养、情报、道路等等,都向卫青倾斜的状况一去不返,他只能获得第二等的选择权,当然,对于李广等人来说,顶多只能领取残汤剩羹。而最好的团队和最好的资源,就算给一个白痴,只要这个白痴不瞎搞,也能建功立业。 但不幸的是,这次匈奴俘虏的消息是错误的,卫青的道路才碰到了匈奴单于,司马迁对这场战役的过程描写得非常生动详细: 赵信对单于说:“汉兵既然敢越过沙漠来对付我们,等他们走到,也筋疲力尽了,我们可以坐等歼灭他们。”于是命令把辎重更调到北面大漠深处,自己亲率精兵在远处等待,没多久就碰到卫青的大军,已经行军一千多里。见单于已经做好作战准备,卫青下令把武刚战车环成圆形,建立军营,然后发五千骑兵出击匈奴。匈奴亦发一万多骑兵迎击。这时太阳正要下山,刮起了大风,沙砾击面,两军士卒眼睛都睁不开。卫青又发两支骑兵从左右侧包围单于。单于发现汉兵极多,也不像疲惫的样子,后悔不迭,眼看匈奴兵不利,单于趁着黑夜乘坐六骡车,带着贴身骑士数百人突围,向西北方向逃跑。那边两军厮杀正紧,死伤相当。汉军左校捕虏报告,说单于已经逃跑,卫青立刻发轻骑追赶,并令大军离开战阵,亲率尾随。一直追到天明,追赶了二百多里,看不到单于踪影,只好撤退。这一仗总共杀敌一万多,占领了匈奴赵信城,呆了一日,把城里的粮食烧光,凯旋回国。 但霍去病的战争过程则毫无描写,更不要提什么风沙扑面的细节,又是只在武帝的诏书中枯燥地列举了斩首情况。而且这次卫青虽然也功劳不小,但竟然没有加封,军吏卒也没有人封侯;霍去病则增封五千八百户,而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有跟从他的将士,不少人封侯。卫青的地位日渐下降,霍去病的地位日渐上升。卫青的门客,也基本上都去投靠霍去病了。 这次出征,汉军固然有收获,但自己损失也不小,出兵前马有十四万匹,回来时不满三万。霍去病所率领的军队,固然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却也损失十分之七。最可怜的是,这次跟从卫青作战的李广因为迷路,遭到卫青责备,愤懑自杀。 这场战争,是李广自己要求参加的,开始武帝觉得他已经太老了,不肯答应;但经过李广不断请求,终于答应,让李广以前将军的身份,隶属大将军卫青。卫青军出塞不久,就捕获了匈奴人,得知单于所在之处,于是自率精兵赶赴过去,让李广的兵和右将军赵食其的兵合并,走东边的道路,到地点和自己会合。李广知道那条路又曲折又远,水草也少,不足以供大军为给养。他向卫青请求:“臣本就是独立部队,不当归属右将军。而且臣自从成年以来,就和匈奴作战,至今四十多年了,今天才有机会可以直接和单于对阵,臣愿意为先锋,和单于死战。” 但卫青不肯,因为他有私心,他的好友公孙敖以前曾经有功封侯,后来又因罪被褫夺爵位,这次也想重新立功封侯,以中将军的身份跟从来了。卫青想把立功的机会留给公孙敖。这个心眼,李广也知道,所以愤懑不已,也不和卫青辞别,拔营和右将军赵食其汇合,开往东边。因为道路曲折,缺乏向导,军队在中途迷路,导致没能及时和卫青军队会师。而卫青的军队已经遇到单于,经过激战,却没能捕获单于,颇有闷气。回来的路上,才碰到李广和赵食其军,当即派下属质问两人为何迟到,并召李广带着下属到自己军帐中接受审问,李广说:“诸校尉无罪,是我一个人的过错。”愤然拔刀自杀。消息传出去,李广军中一片嚎哭。百姓听说后,也都忍不住抹眼泪。 为什么李广如此受人爱戴?因为他为人廉洁,得了赏赐,立刻分给部下,和士兵吃一样的食堂。当了四十多年的省部级高官,竟然家无余财,也不关心这类事。为人口讷,不爱说话,和人在一起,就画块地为军阵的样子,和人比赛射箭来赌酒娱乐。带兵出去,找到水源,士卒不喝够,他绝不先喝;士卒不先吃饱,他绝不先吃。 而霍去病呢?从来不体恤士卒。每次出兵,武帝都让宫中膳食部门给他带上几十车美食,但回来时,辎重车上到处是扔掉的美食,士兵却有很多吃不饱。军行在塞外,士卒饥饿,连打仗的力气都没有,霍去病却还有心情画球场踢球。类似事情很多。卫青都不会这样,他虽然本事不大,但为人不错,恭谨有礼,多少有点贵族气,霍去病就基本像一个恶少了。 卫青和霍去病,就军事才华来说,肯定比李广差得远,奈何武帝因为宠幸卫子夫,不遗余力对两人提拔,所有良将劲卒,便利的道路,都由两人挑选,尤其是霍去病,是个丝毫不体恤士卒的纨绔公子,竟能屡建大功,其中有太多的不公,太多无辜者的血泪。他们的条件如果给李广,封侯不在话下。这两人其实都不算什么名将,他们出身卑贱,完全是裙带提拔,也有自知之明,所以侍奉武帝,都是妾妇之道。武帝对于卫青,可以蹲在厕所里接见,可是对名臣汲黯,不戴帽子都不好意思出来。但汲黯终身位不至九卿,卫、霍却荣宠无比,天下艳羡,这说明,在武帝时代,只要保持人格尊严,就没有出路。 但成也生殖器,败也生殖器。当武帝衰老的身躯转向李夫人、钩弋夫人之后,卫氏家族的光辉也就走向风烛残年。不但卫青那些曾经襁褓中的列侯被消灭,亲戚朋友被处决,甚至带有卫氏家族DNA的皇太子刘据,也死于非命。接替他们的,是李广利和刘弗陵。前者的妹妹,是李夫人;后者的妈妈,是钩弋夫人。她们引领着武帝的生殖器,也决定着无数人的一生。 |
|
来自: 昵称31728201 > 《强汉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