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唐易老,李广怎么就那么难封 - 今日头条(TouTiao.com)

 激扬文字 2015-08-03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汉军与匈奴的一场大战结束后,李广在军帐中引刀自刭,场面悲壮,他的同僚、战友为之痛哭。消息传到长安,街巷百姓听闻,无论知与不知,男女老幼皆为之流泪。

此后,史家为李广立传、评论,文人为之作诗,后世帝王为之立庙追封,其形象由文学典故、民间传说纷传至今。但是,大多数人似乎只选择了他们愿意相信且为之感动同情的李广,比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勃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尤其是“李广难封”四字,不知击中了多少颗心,刺激了多少条泪腺,使之唏嘘感慨、扼腕长叹。

李广能赢得大多数人的赞诵与同情,一是因为他是一个抗击匈奴的英雄,二是他身经百战却没能封侯,即是认为皇帝、朝廷对他不公。这些都是他们在李广身上容易看到的情形,也最容易被认知、感受。

现在的我们知道,英雄人物的民间传说、文学形象与历史的真实面目经常是有出入的,甚至大相径庭。那么,李广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什么难封?当时的皇帝与朝廷是否对他不公?

要回答这个问题,须从李广的出身及经历谈起。

冯唐易老,李广怎么就那么难封

李广的官宦及军旅生涯

李广出身不错,先祖李信,秦时为将军,追击策划过刺杀秦王赢政的燕太子丹有功。李家原是槐里人(今陕西兴平),后迁到成纪(今甘肃天水),世代学习骑射。

汉文帝十四年,前116年,匈奴入萧关,李广以良子家(当时的体面人家,不事商贾巫医乐师等业)从军。军事生涯的第一次亮相,李广表现漂亮,“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得到一个武骑常侍(皇帝警卫)的职位,这个职位不高(秩八百石),但跟皇帝亲近,易被赏识、信任,前途光明。李广常随文帝出巡、狩猎,“冲陷折关及格猛兽”,才能得以彰显。不久,李广被调去防守边关。

景帝初即位,李广从陇西都尉调任骑郎将(警卫队长),显然,两代皇帝都看上了李广的忠勇。只是,一名真正的军人总是渴望驰骋沙场的。两年后,即景帝三年,前154年,李广的机会来了,吴王刘濞联合六个诸侯王发动叛乱(七王之乱)。李广以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击吴楚军,在昌邑之战中,李广夺得敌军军旗,一战成名。结果因犯政治错误而被夺功,调任上谷太守,随后转上郡太守。终景帝之世,李广一直守关,把汉朝的北边防线守了个遍,历任陇西、北地(今甘肃庆阳市马岭镇)、雁门(位于山西山阴县)、代郡(今河北蔚县)、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太守。

到了武帝时代,李广步入中年,有资历、有名望、有经验,尤其是口碑好,忠勇、厚道。于是,当时政治力量尚薄弱的武帝把他升迁为未央宫卫尉。卫尉,九卿之一,负责宫殿安全工作,职位、地位都比较高,这是李广官宦生涯的一大进级。

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武帝祖母)去世,武帝真正掌握了大汉的所有权力,压抑多年的他开始施展鸿图大志,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对匈奴和亲以及防御的策略。

元光二年,前133年,武帝采纳大行令王恢的计策,以马邑城(今山西朔州)引诱单于,令大军埋伏马邑旁谷,欲围歼之。任命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令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村官将军,凡计三十万大军出征。这是李广第一次以将军身份出征,相信这比他升迁卫尉还要激动。可惜,天不遂人愿,单于入塞后识破了这场骗局,迅速撤军。自从刘邦出击匈奴,在平城被围困七天差点死掉之后,汉朝一直对大规模与匈奴作战没有信心,这也导致领军的韩安国与王恢不敢临机作出积极决策,致使三十大万一无所获。李广的第一次将军之征也就这样结束。

不过令李广欣慰的是,武帝雄才大略又好大喜功,匈奴这么好一个对手,他是不会放弃名垂青史的机会的。李广也就有仗可打,有功可立。

四年后,李广的机会又来了。元光六年,前129年,李广以骁骑将军从雁门出击匈奴。万万没想到,由于李广名扬匈奴,被敌人集火,结果被活捉。虽然最后凭着机智逃脱回来,但朝廷以士卒亡失多且被俘,判斩刑,李广花钱赎命,被贬为庶人。

李广的官宦及军旅生涯就此结束了么?在卫青、霍去病等一批少壮派还未崛起站稳脚跟前,武帝是不会忘记李广的,况且当时成熟且对匈奴有实战经验的将领还不多。就在年迈的韩安国抵御匈奴失败后,李广接任右北平(今属内蒙古宁城县)太守。

不久,李广又被调回长安,升任郎中令。郎中令与卫尉同属九卿之位,两者有相同的职责——负责宫殿警卫,但郎中令职责职权更多更广,与皇帝也更密切。这是李广一生中最高的职位了,但他并不得意于此,他的梦想是建功封侯。而武帝一边敬他这样的老将,一边不断培养军中少壮派,如卫青、霍去病等,给机会他们建功立业。

李广一年年老去,焦虑越来越重,他知道自己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在卫青历练成熟,封侯且获得大将军称号后,元朔六年,前123年,武帝开始发动对匈奴的全面作战。以卫青为大将军,赵信为前将军,公孙敖为中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苏建为右将军,李广为后将军,从定襄出击匈奴。李广依然被选用了,但未授予重任,武帝对他的军事才能表示了担忧,从“后将军”这一任命可以看出。后将军的责任最轻,但建功的机率也最小。结果可想而知,这一次李广连匈奴毛都没摸到。

两年后,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朝再次对匈奴展开大作战。这次战略是汉军分二路出击,霍去病、公孙敖一路,李广与出使西域回来的博望侯张骞搭档一路,两路互不统属,武帝的意思是让他们撒欢了打。李广这路从右北平出发,几百里后就遇到了匈奴左贤王大军,按说这下李广要High了,可以大规模与匈奴PK,倒霉的是,李广这个前锋仅有四千骑兵,对方却是四万骑兵,被围个里三层外三层,更倒霉是张骞带的一万骑兵迟到了。幸好,李广临战经验丰富,加上他儿子李敢的年少英勇,最后还是把匈奴打退了。可是,代价惨重,李广军几乎全军覆没,朝廷判功过相抵,没有半点赏赐。

经过几场对匈奴的大作战,加上卫青、霍去病等青年将军的优异表现,武帝的自信心爆棚,决定策划一场大决战,欲灭匈奴于一役。

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将骑兵五万,数十万后援步兵,分别出定襄、代郡。这一年,郎中令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他知道这次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征战建功的机会了。多次向武帝请求出征,而且要求作前锋,只有做前锋才有最大机率建大功。可武帝并不这样想,他觉得李广太老且多有败绩,此次决战几乎倾尽汉朝的全部军事力量,不容有任何闪失。李广不依不挠,最终武帝妥协了,让他从属卫青,同时给了卫青一道密诏。

按计划,武帝是让霍去病主攻单于军的,结果阴差阳错,卫青军团与单于主力遇上了。当然,在卫青看来,这是天赐良机,是一块大肥肉。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块肥肉不好吞,同时,让谁来咬第一口也是问题。于是,卫青把前将军李广踢开,将其军队与右将军赵食其的军队合并,命其出东道迂回包抄。李广当然不肯了,拼着老脸争来的机会,而且是直接干单于。卫青抬出武帝作挡箭牌,说皇帝认为李广年老,运气又差,不能与单于交锋,否则可能失去擒杀单于的机会。这个理由不能让李广信服,他认为是卫青故意把机会给新近失侯的公孙敖,公孙敖与卫青同出身于建章营,且救过卫青的命。虽知如此,但李广更知军人的天职,他接受了的命令,带着满腔怒气。

当卫青主力与单于交战时,另一边,李广与赵食其的军队却偏偏迷失道路,错失了合围单于的战机。等到战役结束,卫青回军时才遇到他们。一回大营,卫青就派长史责问李广、赵食其失道缘由,欲上报武帝。羞愤交加的李广不作对答,长史继续责问李广的下属,这时,李广说话了,他说校尉们无罪,是他一人的错,他一人承担。此时,他已明白,建功立业封侯梦至此已彻底终结。

回到军帐,李广召集麾下,说了以下一段话:“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以徒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说完,拔剑自刎。

可以想见,李广是带着羞愧,以及深深的遗憾自尽的。

纵观李广一生,从武骑常侍做到九卿之位的卫尉、郎中令,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深得皇帝信任,在文臣武将中甚至匈奴都有名望,应该说是人生赢家了。可他为什么执著于征战,并且每每奋勇争先,不惜死命来建功封侯,除了作为军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外,封侯对他有什么吸引力?他对此为什么耿耿于怀?

冯唐易老,李广怎么就那么难封

封侯有什么好处

侯,是一个爵位。周朝时,自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战国时,秦国以耕战著称,为奖励军功,制订了更多等级的爵位。商鞅为秦变法,其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整理创制出二十等爵位:一为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武帝时为避讳改称列侯或通侯,武帝名彻)。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因为此项军爵制度,秦军成为虎狼之师,席卷天下。汉承秦制,这套爵位制度也承袭了下来,因为效果确实好。

军人们出生入死,可不是喜欢打打杀杀,也不是单纯保家卫国,最关键是为了得到奖赏。朝廷给军人的综合奖赏就是赐予爵位,爵位里包含了物质、精神、政治等奖励。秦时规定,斩首一人,获得一级爵位、田一顷、宅一处、仆人一个,斩首越多获得爵位越高。三级簪袅可以吃小灶,四级不更可免充更卒(轮流服役的士卒),七级公大夫见县令、丞可以揖而不拜,八级公乘可以用公家车了,九级五大夫及以上就可以免服役(汉文帝时)、有食邑(食户租税),最高级列侯更不得了,金印紫授,有封邑(封国),食租税(一般千户,多的万户),可世袭。总之,爵位的好处,在经济上平时吃得比普通士兵好,有食邑,有田宅,有奴婢,家人衣食无忧;在精神上,有荣誉,有社会等级,有权势的官僚也要对他们优礼相待;有政治上,个人及家人可以免服役,犯罪了可以多一层保护,轻罪可以先削爵或夺爵,不用直接受刑罚,如同党员犯错可以先留党察看或开除党籍。

爵位有这么多实在的好处,军人们能不奋勇杀敌,能不拼了老命追求吗?而列侯是最高爵位,就成了军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汉三年,刘邦被项羽围困荥阳,形势危急,郦食其建议刘邦复立六国之后,诱使他们背叛项羽转向刘邦,张良及时劝阻说:“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张良是秦汉第一流谋士,他深刻洞察了将士们的心理——不怕流血牺牲就是为了封侯享富贵。事实也是如此,刘邦灭项羽后,将军们就迫不急待等封侯了。汉六年,刘邦一次在洛阳宫闲逛,看到一帮将军在窃窃私语,问张良,他们在干嘛,张良说他们想谋反,刘邦诧异地问,天下都平定了他们谋反干嘛。张良解释说,他们是在争功,而你目前只封了萧何、曹参等故人,怕天下土地不够封,他们担心。刘邦问那怎么办?张良建议先给刘邦平时很恨但又有功的人为侯。刘邦立即就封了雍齿为什方侯,群臣一看,立马就放心了,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说回李广。李家“世世受射”,李广天赋异禀——猿臂,手像猿一样长且灵活,骑射一流,这样的人,成为军人是顺理成章的事,而军人追求建功立业亦是理所当然的梦想。文帝起,李广就开始打匈奴,做过多任边关太守,武帝时升至九卿之位,二千石的大官,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果年六十好几也没能封侯,而他的同僚、下属、晚辈一大批都封了,他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如此,李广能不郁闷,能不耿耿于怀吗?

可是,李广那么努力,却为什么还是没能封侯呢?

冯唐易老,李广怎么就那么难封

李广为什么难封

一次,李广与望气家王朔聊天时坦露心迹:“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确实,很多职位比他低,名声及能力比他差的都封侯了。跟随卫青、霍去病的那些后起之秀不说了,最鲜明的一个比较就是他的堂弟李蔡,与李广在同一起跑线——文帝的武骑常侍,但他前124年就以军功封乐安侯,前121年便升丞相,而且,李蔡的名声比李广差很多,贪财,胆小。所以,李广百思不得其解,他打匈奴那么多次,为什么捞不到半点功劳封侯,是面相不好还是没那命?王朔问他平生有没有做过什么悔恨的事。李广答说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他诱降了八百人又把他们全杀了。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这就是你没能封侯的原因。

这当然是望气家的荒诞之言。

从李广一生经历来看,其难以封侯的原因可以概括以下几点。

一、性格问题。李广忠厚,英勇,可也血气旺盛,自负,好战。任上谷太守时,但凡匈奴过来挑逗骚扰,李广必与之交锋,不管不顾,频繁到“日以合战”。典属国(外交部长)公孙昆邪哭着跟景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景帝立即把他调任他处。这就说明他喜欢逞个人英雄,不考虑全局。

另外,李广不善言辞,比较沉闷,少与人交往,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射击,一个人时就出去打猎、射虎,跟人在一起则“画地为军阵,射阔狭以饮。”比谁射得准,输了罚酒,这就是他的游戏。本来,个人兴趣,人际交往多寡没什么可说的,但是作为一个中高级官员、将领,李广这种自负又自闭的性格必然会使他政治意识薄弱,政治敏感度低。七国之乱时,李广夺旗立功、成名,应该说,这是李广军旅生涯中最接近封侯的一次,夺旗与斩将一样,在战役中是很大的功绩,后来他的儿子李敢跟随霍去病攻打匈奴左贤王,夺得左贤王鼓旗,赐爵关内侯。即使这次不至于封侯,至少也能为日后封侯积功。可惜的是,年轻的李广毫无政治头脑(当然,他直到死都没什么政治意识),居然接受了赏识他的梁王授予的将军印。梁王是景帝的亲弟弟,加上窦太后的宠爱,骄纵在所难免。但政治是不讲温情的,无论父子还兄弟,皇帝对诸侯王始终存在猜忌与防范。李广接受梁王的将军印,大大犯了景帝的忌,致使汉廷对他不赏不功。

还有一次,李广被贬庶人期间,夜出打猎回来,霸陵尉不让他进城,李广被羞辱一番,在外过了一夜。不久武帝调李广任右北平太守,李广申请带霸陵尉一起赴任,结果那人刚到军中就被李广斩了。随后,李广上书谢罪,武帝回说:“将军者,国之爪牙也。《司马法》曰:’登车不式,遭丧不服,振旅抚师,以征不服,率三军之心,同战士之力,故怒形则千里竦,威振则万物状;是以名声暴于夷貉,威棱乎邻国。’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请罪,岂朕之指哉!将军其率师东辕,弥节白檀,以临右北平盛秋。”意思是说,我让你去镇守一方,是为了杀敌报国,不要在意一些小节小事。这这件事中,充分反映了李广自负、偏狭的性格,没有大局观没有政治头脑,体会不了武帝的心思。这样的人,个人能力虽强,可要给予重任,领导就会有疑虑,甚至放弃。这在与匈奴全线作战时,李广总是被武帝授予后将军名号,委以迂回、包抄的任务中可以看出来。

二、缺乏战略思维。李广自负好勇,鲁莽,但他并不笨,一般的计谋也是有的。一次,景帝派他身边一亲信去跟李广习兵,此人带着十几个骑兵瞎溜达时遇到三个匈奴人,看对方人少好欺负,直杀过去,结果众骑兵反被对方射死,该亲信逃回李广处。李广断定三匈奴人为射雕者,带了一百骑兵追过去,杀二捉一,正准备回军,前方突然出现上千匈奴骑兵,李广兵吓尿了,想逃,李广临危不乱,命令前进,虚张声势,唱了一出空城计,倒弄得匈奴兵以为有伏兵,撤了。元朔六年,李广被匈奴活捉,也是凭他的机智逃脱。另外,李广历任边关多地太守,见多识广,临战经验丰富。元狩二年那次,李广半道上遇左贤王四万骑兵,而张骞失期,李广不惧不乱,运用他丰富的临敌经验,以四千骑兵硬是抵挡住了四万敌军的轮番攻击。

多年守边,使李广擅长游击、局部作战。但是,此类战役,遇到的基本是小股敌军,非匈奴精兵,力量薄弱,凭李广个人高超的射术,加上合理的战术,胜利不是问题。与之相应的,斩首数及俘虏量也少,难以积功。另外,李广射敌风格是“见敌,非在数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这就略同游戏了。因此,李广不仅斩俘量少,还数被困辱。

习惯游击战、局部战,执著于个人英雄主义,不体会领导意图,使李广目光短浅,缺乏整体战略思维。这样的将领,想主导大规模作战,立得大功是很难的。无怪乎武帝每次都让他做后将军。

三、治军方法问题。李广带兵“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不注重部队编制,不注重排兵布阵;扎营找了水草多的地方,远处设个哨岗,其他人就自由活动了;部队文书、考勤工作,能省则省。另一方面,李广对士兵特好,粮食、水不够,有士兵没吃没喝到,他就不吃喝,对士兵不打不骂。士兵们很喜欢跟他混,也乐意效死。说白了,李广的治军方法就是,无组织纪律,靠人品人格魅力带兵。这样的将领带出的兵,忠勇是忠勇,可如果派去大规模作战,与主力交锋,结局可想而知。以之相对的是同样做过卫尉的程不识,他治军严谨,纪律严明,虽然游击战缺乏机动性,但遇大敌不至于全军覆没。

四、运气问题。文帝评价李广:“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就是说李广生不逢时,要搁他爹高祖刘邦时代,万户侯不在话下,可与曹参、周勃、樊哙、灌婴比肩。当时汉朝领土内无战争,外部虽有匈奴侵扰,但文帝采取的政策是和亲与防御。无仗可打,军人也就没有机会建功封侯。但武帝时就没这问题了。武帝对李广的评价有“数奇”二字,数是命数,奇与偶相对,古人占卜以得遇为吉,意思是李广命运不好,不是被匈奴活捉就是被困辱。

不过,李广运气不好是有原因的,多年来与匈奴交战,使匈奴人对他大名如雷贯耳,称“飞将军”,连单于都觉得他牛逼,所以一听说有李广出征就对他“格外关照”。比如,元光六年,本来汉军主力是卫青的部队,但匈奴压根没听过这个新人,不以为意,派大军压李广,李广军少,兵败被俘。再有一个原因是搭档问题,比如,马邑之围,韩安国、王恢贻误战机;元狩二年,张骞失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纯属运气差,元狩四年,就是李广最后一次征战,本来做前锋的却临时调到右路,这还不算,迂回途中却又迷路了。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比如武帝对李广的偏见,对卫青、霍去病的偏爱;卫青给李广小鞋穿。事实上,武帝说李广“数奇”,不委以重任,是建立在对李广的军事才能以及战役统计结果上看的;卫青、霍去病是皇亲国戚,武帝对这俩人偏爱不假,但也是在发现他们有着优异的军事才能的基础上,卫青的长平侯、霍去病的冠军侯,也是在他们确确实实建功后封的。在与单于交锋时,卫青调离李广除私心外,也是遵照武帝命令行事,对李广那次是否能立功不造成什么影响。

总之,上述李广四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治军与战略方面,使他无法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建立赫赫战功,他的功劳在当时按“首虏率”计算军功也没能使他得以封侯。武帝及当时汉廷对李广的赏罚也不存在不公。

不过,没封侯不代表没有贡献。李广死后名垂千古,当时他那些封侯的同僚、战友,倒是多数早被人忘却了。

了解紫檀文化,加微信左氏紫檀世家:380197,揭秘紫檀内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