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骁勇善射的“飞将军”李广,为何一生不得封侯?只因他的一个弱点

 人之意 2020-05-13

李广(约公元前184—前119年)是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附近)人,以骁勇善射著称于史。李广系秦代将军李信之后,其家世世传授射法,故他自幼即精通骑射。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冬,匈奴14万骑大举内犯,李广以良家子从军抗敌,因功得任中郎而补武骑常侍。后常随文帝出行护驾,勇猛非凡。《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文帝曾叹道: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景帝初,李广任陇西都尉、骑郎将,曾随周亚夫东平吴楚七国之乱,夺旗显功,但因私受梁王刘武将军印,丢了封侯之赏调赴边防,相继出任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七郡太守,常年同匈奴苦战,为捍卫西汉边防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帝即位后,李广先后任未央卫尉、骁骑将军、右北平太守、郎中令、后将军、前将军等职,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元狩四年春,随大将军卫青进军漠北,因其所部迷路误期,失去同匈奴单于一决死战之机,愤愧自杀。他一生与匈奴70余战,为二千石吏40余年,至死未得封侯,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同时也给后世为将者留下很多经验与教训。

骁勇善射,威慑匈奴

西汉王朝初期,处于匈奴的严重威胁之下,从北部边郡到关中腹地经常受到匈奴铁骑的袭击,以致不得不被迫“和亲”,忍辱求安。李广正是在抗击匈奴的长期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而其成名的关键在于骁勇善射。他所出生的陇西,既是汉匈频繁冲突之地,又是西汉政府培训骑兵的主要基地之一,因而李广自幼就受过严格的骑射训练,并很熟悉边防战斗生活。他两臂修长,勇力过人,胆气超群,酷爱射箭。在祖传射法的基础上长期苦练,精益求精,以射为戏,终生不已。他的射术堪称我国历史上一绝,百发百中,应弦必倒。相传他能射箭入石,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典故即由此而来。《汉书·艺文志》中载有《李将军射法》三篇,就是李广的隹作,可惜久已失传。

骁勇与善射的结合,使李广形成自己特殊的战斗风格,即近射近斗,不畏强敌,敢于恶战。他自出任上谷太守后,立即改变了汉军过去消极守城的战术,只要匈奴来犯,便亲自率兵迎战,决不退缩一步。当时的典属国公孙昆邪曾向景帝泣诉说: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为此,汉政府采取措施,连续让李广转任七郡太守,目的既是为了保护李广,以防在一地呆得太久,遭匈奴的暗算;又是为了逐一改善各边郡的防御态势,借李广之威以挫敌锋。匈奴素以精于骑射著称,李广则偏偏以骑射压倒敌人。

他任上郡太守时,有一次数十名汉骑竟被3个匈奴射手射杀殆尽。李广闻讯后,立即命百骑从两侧包抄,由他一人在中路追射,结果射杀2人,擒俘1人。就在这时,匈奴数千骑赶来,形势非常危急。但李广镇定自若,率百骑勇往直前,在距敌人两里之处下马解鞍,卧地而息。匈奴军疑惑不解,深恐汉军有伏,不敢进逼李广,反而上山列阵,观望虚实。李广发现有一敌将出阵窥探形势,便突然飞身上马,率十余骑疾驰而进,射杀敌将,然后又归队下马休息。敌人更加疑虑恐惧,不敢轻举妄动,终于在半夜下山而去,李广等遂化险为夷,于第二天安然撤回大营。

这次战斗既表现了李广的骁勇善射,同时,也表现出他战术指挥的灵活机智,有勇有谋,深通兵法。

由于骁勇和善射,使李广在长期守边战斗中赢得了巨大的声威。他调任到哪里,就能在哪里慑服敌人,从而确保一方的安全。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秋,匈奴连续进犯西汉的东北边境,杀辽西太守,围材官将军韩安国,各郡频频告急。于是武帝把李广调去,出任右北平太守。李广一到任,匈奴即闻声远遁,号称李广是汉军的“飞将军”,一连数年不敢进犯右北平的境界。

疏于大计,师出无功

李广虽然是一代名将,但他长于战斗指挥,而短于战役和战略指挥。

自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做出反击匈奴的战略决策之后,汉军在青年将领卫青、霍去病的指挥下,发扬大规模骑兵集团的优点和特点,敢于深入敌后,勇于远距离的长途奔袭、迂回、包围、突击,因而取得一系列辉煌的胜利。而威名卓著的老将李广先后五次率兵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都没有创立任何战绩。

第一次是:元光二年六月,汉军集中30余万之众,准备一举诱歼匈奴主力于马邑(今山西朔州市),结果计谋败露,匈奴逃走,计划全部落空。在这次行动中李广任骁骑将军,所率皆汉军精锐,却没有表现出积极歼敌的行动。

第二次是:元光六年(前129年)冬,武帝遣六将军各率万骑出塞击敌。李广仍任骁骑将军,出塞不久即被敌包围,全军溃败,他本人被俘,途中因夺得敌人的弓、马才得逃回,回来后被免去一切官职在这次出击行动中,只有卫青勇于深入敌后,打了胜仗,一战而得封关内侯。

第三次是:元朔六年(前123年)春,大将军卫青率六将军出定襄(今山西省忻州市所辖)。李广任后将军,所部无功。在这次作战中,年仅18岁的霍去病,率800壮士深入敌后,歼敌2000余人,俘虏匈奴大量高级官员,一战得封冠军侯。

第四次是:元狩二年(前121年)夏,李广以郎中令率4000骑出右北平,被匈奴4万骑包围,几乎全军覆灭,经父子力战,后得援军到来,才幸免于难。

第五次是:元狩四年春的漠北之战。这时李广已年过花甲,把一生封侯的心愿全部寄托在同匈奴单于的最后一战。他经再三恳请才得武帝批准其任前将军,但武帝深恐李广年迈有失,密令大将军卫青不得让李广同单于迎头相撞。卫青也企图让自己的朋友公孙敖有同单于接战而立功的机会,遂强令李广走稍稍迂远的东道,李广十分不平。结果卫青等于漠北大败单于,李广迷路失期,未能参战。

在这次行动中,武帝、卫青对李广的处置固然有某些不公之处,但这一点不是绝对的。因为,即使走东道迂远,倘李广能采取积极行动,也并非是无仗可打,无功可立。而李广的激愤心情却已无法抑制,尤其在迷路失期之后,既懊丧未能同单于一战,又悲叹自己一生的坎坷命运,既怨愤上司的不公,又愧言迷路的责任。在此情况下竟以一死了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广除骁勇善射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鲜明的特点,就是爱兵如子,身先士卒,与广大士兵同甘共苦。他为人极廉,凡得赏赐都分给部下,自己做二千石高官40余年,家无余财,终生不言家产之事。平时饮食与普通士兵相同,毫不特殊如果在行军中碰到给养不足的情况,见到水,士卒不都喝完他不走近水边,吃饭时士卒不都吃完他不进食。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危急情况,他都对士兵宽厚仁利,不苛薄训斥。作战时,他更是冲杀在前,哪里有危险就奔向哪里。因此,他受到广大士兵的真诚爱戴,战士们都愿意和他同生死、共患难,真正做到了官兵一心,上下同德他的这一作风,不仅感动了广大士兵,而且也感动了边郡各地的民众。

他自杀后,不仅他所统率的部队“一军皆哭”,而且各地老百姓听说后,不论与他是否相识,男女老少都流下了眼泪。因此,《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史学家司马迁引经据典地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又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从而给了李广以最高度的赞扬。

当然,李广爱兵的作风必须充分肯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也应看到其有失偏颇的一面,出于对士兵辛苦的体谅,竟不讲以法治军、严格要求,以致行军时“无部伍行阵”,止舍时“人人自便”,幕府中无“文书籍事”,甚至连警卫戒备都不要。这些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把严格要求同关心士卒对立起来是没有道理的;尤其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大部队作战,没有严明法度和节制,就不可能真正形成战斗力,也就不成其为军队。《孙子·行军》孙子说: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谓必取。”

这才是真正正确的治军之道。

结束语:

纵观李广历次统军出师,他虽然骁勇善射,在战术上灵活机智,有勇有谋。但疏于战略、战役指挥上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集团深入到敌后机动作战。因而师出无功,甚至损兵折将。作为高级将领,个人的勇敢善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大智大勇。李广的弱点正在于此,这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要原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