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丰论武术

 章意率 2019-04-10
http://user.qzone.qq.com/1344497796/main
再对拳法形式统计一下;
拳法分为直、摆、勾、抛、反鞭五种基本形式,每种拳法根据与前后腿的关系分为前拳、后拳两种形式,根据身体重心在纵向上的移动变化分为前位、中位、后位三种形式,根据重心在横向上的移动变化分为内偏、中立、外偏三种形式,根据拳的运动方向分为上行、中平、下行三种形式,根据拳的落点位置分为高位、中位、低位三种形式,根据拳的伸展距离分为长打、中打、短打三种形式,根据身体在运动中的参与比例分为根劲、中劲、梢劲三种形式,根据拳的作用力的长短分为穿透力、惊炸力、推打力三种形式,根据运动结构之间的配合关系分为整劲、鞭劲两种形式。基本形式5×前后形式2×重心纵向移动位置3×重心横向移动位置3×拳的运动方向形式3×拳的落点位置形式3×拳的伸展距离形式3×身体在运动中参与比例形式3×击打作用距离形式3×运动间结构配合形式2=43740种变化形式。
每一种击打都不是单纯的击打,须要与各种步法、身法相配合。步法根据两腿的配合关系分为齐动步、先后步。齐动步有后环绕跳、前环绕跳、前跳、后跳、换跳五种形式。先后步有后环绕步、前环绕步、扒拉进步、蹬蹚进步、蹬蹚-扒拉进步、扒拉-蹬蹚进步、过腿进步、扒拉退步、蹬蹚退步、蹬蹚-扒拉退步、扒拉-蹬蹚退步、过腿退步十二种形式。齐动步和先后步共有十七种变化形式,拳法如果再跟这些步法相配合的话43740×17=743580种变化形式。
如果再加上“U”字摇闪击打、“8”字摇闪击打、平圆摇闪击打、侧摆反击击打、后仰反身击打、后撤反身击打等击打形式,妥妥百万种以上。这个数字比上次多了十倍。
按三种拳法形式为一个组合,100万×100万×100万=100亿亿种组合形式。一年约3000万秒,100亿亿÷3000万≈330亿年。每秒钟做一个组合形式,需要330多亿年才能把这些组合做完。这估计宇宙都几番轮回了。


拳法主要分为直、摆、勾、抛、反鞭这五种形式。直拳为肩手对撑的直线伸展击打形式,摆拳是以拳头侧面及腕为接触点的横向摆动击打形式,勾拳是以拳头正面为接触点的横向摆动击打形式,抛拳是介于直拳的直线伸展运动和摆勾拳的横向摆动运动之间的弧线抛射击打形式,反鞭拳是反手向外横向摆动击打形式。
每一种拳法根据重心的前后分为前、中、后三种变化形式,根据重心的内外分为前偏、中立、后偏三种变化形式,根据击打位置的高低分为高、中、低三种变化形式,根据击打轨迹方向分为上向、平向、下向三种变化形式,根据身体的参与比例分为根劲、中劲、梢劲三种变化形式,根据击打力的作用分为穿透力、惊炸力、推打力三种变化形式(传统武术中贴身发力的震荡力、寸击力、抛掷力等发力形式因不具备实战价值不纳入其中),根据击打侧在身体的前后分为前手拳、后手拳两种击打形式。拳法虽然只有五种主要形式,但根据不同的条件可以细分成许多具体变化形式。多少种呢?可以计算一下;基本形式5×重心前后变化形式3×重心内外变化形式3×击打位置高低形式3×运动轨迹方向3×身体参与比例形式3×击打作用变化形式3×前后形式2, 5×3×3×3×3×3×3×2=7290,7290种!这个数字很惊人吧。这每一种具体击打形式还要分为;后环绕移动击打,前环绕移动击打,背偏进步击打,腹偏进步击打,U字摇闪击打,U字晃身上步击打,8字摇闪击打,8字晃身上步击打,后仰反身击打,后撤反身击打,防护反击击打,穿插交互击打等等,如果再把这些变化形式再考虑进去,那就有近10万种变化形式。
如果再说到组合变化形式那就更多了,按照三动为一个组合形式来算,10万×10万×10万=1000万亿。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一年约有三万秒,如果一秒钟做一个组合形式的话,把所有形式做完1000万亿÷3亿大概等于300万年。
不要以为这10万种击打形式和1000万亿种击打组合形式差别很微小或很怪异,这里面的每一种击打形式和击打组合形式在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也都具备了“快速”和“有力”的突出的实战意义,都是在顶级比赛中完全能够正常使用的击打运动形式。


在整体击打中,躯干向上肢输送了巨大的力量,而上肢有限的支撑力只能承接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在具备了整体运动一切所需要素的条件下,上肢的支撑力实际就成了决定击打力的关键。
虽然基本身法训练是对包括上肢在内的全身所有运动结构的强化,但对于上肢所需的强度要求来说远远不够,因此在基本身法训练之外尚需要拿出针对上肢强化的专项训练。
上肢的强化训练内容就是含胸、沉肩、坠肘、绷腕,跟基本身法中的上肢要求一样。但做的时候要充分用力,要用上近乎极限的力量。什么是近乎极限的力量呢?再加一点力肌肉就会颤抖。近乎极限力就是用力用到临近肌肉颤抖的力。
做的时候也不需要摆什么姿势,随意什么姿势都行,关键是那个内在的劲儿到了就行。每次持续时间6到10个呼吸即可,时间长了也没这个能力。每天训练次数不限,三次两次也可,十次八次也行,当然有时间的话做上个三十次二十次的更好。每回不过几十秒,也不用摆姿势,不显山不漏水,悄没声的就做了


力从脚下起。打拳时按脚下的启动方式主要有三种:滑步出拳、反蹬出拳、跳步出拳。
滑步出拳的做法先是后脚后蹬前脚前蹚,然后随即变为前脚后扒后脚前跟,拳头随着后脚的跟进同时向前抛出。这是最常见的出拳方式,也是最容易掌握的击拳技术,在现代拳击搏击中被广泛应用。在传统武术中这种击拳方式的地位更为重要,应用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反蹬出拳的做法是后脚向后反蹬地面,驱动身体向前,拳头随着后腿的蹬伸及身体的前移同时向前抛出。反蹬出拳也是非常普遍的击拳方式,尤其在现代搏击中的使用更为突出。相对滑步出拳这种击拳技术要更难掌握一些,难点在于转胯不容易到位上。这种出拳方式被近代一个叫赵道新的实战武术家称为“蛙跳式发力”,挺形象。
跳步出拳被我称为“抛射出拳”,这种出拳方式的做法是将身体与击打方向呈反向朝地面爆炸性骤然发力,使得整个身体在瞬间强烈的地面反作用下被地面急剧抛出,同时拳头与身体合为一紧实整体一起抛射而出。这是典型的整体发力技术,在传武那里有一个形象的称呼叫“身子打人”。这种发力方式使用者凤毛麟角。技术很简单,但做好比较不容易。困难在于对脚下的爆发力、身体结构的紧实度等这类基本素质要求较高,无法急于求成。
这三种出拳方式从击打作用来看,滑步出拳沉度较好而锐度弱一些,反蹬出拳锐度较好而沉度略有不足,而抛射出拳方式沉度和锐度都能兼具,但动则用整身之力,较耗力气。
这三种出拳方式不能简单的评判孰优孰劣,应平等待之。各有其优劣,各有其适宜的应用环境条件,在实战中应随机而用,因情制宜。


整体发力是整身统一的发力方式,而肩胯统一是整身统一的核心,没有肩胯统一整体发力就无从谈起。
对于整体发力,普遍都觉得后手发力要比前手发力困难得多,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就是由于后手发力时相较前手更难以做到肩胯统一。
后手发力时,后肩充分往前投射,后肩变前肩、前肩变后肩,并最终使两肩与击打目标形成一条直线或近似直线。而作为与肩同为一个整体的胯必然与肩做统一的相随运动,后胯变前胯、前胯变后胯,并最终使两胯与击打目标形成一条直线或近似直线。
后手发力的难就难在将“后胯变前并使两胯与击打目标形成一条直线或近似直线”上,这是肩胯难以统一的症结所在。
后胯无法变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转胯需要的空间不够。后手发力时后腿向后蹬踩地面发力,同时后胯大幅度向前投送,此时后腿的股旋内肌腱受到强力牵拉,这种牵拉给后胯的向前投送造成障碍,此时若要解除这种障碍,需要后腿大幅度内旋来松解股内旋肌的紧张。但后腿的过度内旋也会带动后脚过度内旋,从而导致重心的稳定性能严重下降,因此完全依赖后腿的内旋来实现后胯的充分投送并不可取。但如此一来转胯需要的空间便成了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转胯的力度不够。这个与发力要领没正确掌握有关。整体发力要求整个身体向前抛射,以期为上肢输送强大的动能。但如果把关注点只放在身体蹿得有多远上那必然会忽略身体的旋转能力,从而造成转胯的幅度不足,速度也不够干脆。一切力量都起于脚下,无论是身体的前抛力还是身体的旋转力都要在脚下产生,当身体在前抛过程中再努力试图去转胯完全是徒劳的,那时能转的只是肩而不是胯。如果在抛射的刹那没有产生足够的转胯力量,那么在此后的过程里就不可能再有了。
说了后胯转不到位的两个原因,那如何解决呢?
第一个转胯空间不足的问题。解决方式有两个;一是提高相关的柔韧性,多做转胯训练。这是从素质上的解决方法。二是在身体抛射发力时往前外侧方向去,这样一是缩短了后腿与后胯的前后距离,减小了转胯幅度,二是加大了两脚的水平宽度,增加了后腿内旋时的重心稳定性。这是从技术上来说的。
第二个关于转胯力量不足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掌握正确的用力方式;上肢发力时不是转的肩,而是转的胯,肩与胯是一个整体,各自不能独立运动。上肢发力时注意力不要放在投肩上而是放在转胯上,要体会后胯如同箭一样向前投射。发力时也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后腿上,对于转胯而言前腿的作用比后腿更为重要,前腿外旋后腿内旋,要共同用力。要注意身体的前抛和旋转是被地面的反作用抛动的,如同弹球,不是腿与地面相争的结果,其所有的身体运动力量皆在最初的双脚一瞬间的踩蹍中产生,而之后大部分的运动过程只是惯性的结果。转胯所需的所有力量要在一瞬间的那一蹍中全部产生。


再说说中段扫踢需要注意的其中几个要求。
1,中段扫踢是典型的整体发力技术,是不允许用腿发力击打的,作用腿在整个发力运动过程中不能屈髋,大腿要始终保持后伸状态。
2,作用腿在发力完成后不能逆向收回,要顺势外翻髋,使作用腿沿发力轨迹方向顺势收回。
3,中段扫踢的一切力量来源于双腿跟地面的反作用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作用力不是腿与地面的对争力,而是从对地面的作用中获得的反向回弹力。
4,双腿在对地面作用时要充分使用整个身体的力量,以便获取最充分的回弹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地面作用时动作幅度不要过大,要在短短数厘米的重心变化距离内完成发力,整个发力过程只是一抖而已。另外上身在双腿对地面用力时不能转体,要保持原有姿态不变,以免影响击打发力速度及暴露攻击预兆。
5,作用腿在起腿时不要外摆走横,要从原位直奔目标,走的是斜上而去的直线而非圆弧线,直到接触目标后随着力量向目标深处继续推进才随胯的拧转自然横转。横转过早不仅导致路线过长而影响击打速度,同时也会造成从地面获得的反作用力的流失。
6,支撑腿的脚跟要注意随着发力过程而上提。这个貌似不起眼的小动作不仅能使击打获得更高的速度,而且对身体的利用度上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我不想再多说了。对于武术发力技术我之前已经说的很多了,再说也都是老调重弹了,很没意思。有时候无聊了想说点武术的东西,可实在找不出可说的东西来了,该说的似乎已经说尽了。武术圈里那些装神弄鬼的事情我也懒得搭理了。跟武术的缘分尽了。



“打顾合一”——论击打时的防御
一,基本身法的防御作用
1,收颏竖项 ⑴收颏,减小下巴的暴露面 ⑵收颏竖项时下颌肌和颈后肌群对称紧张,增强了颈部的稳定性
2,含胸沉肩 ⑴含胸时肩胛上提,形成肩盾,使脆弱的头面下半部分被隐藏,⑵含胸时斜方肌上部收缩,沉肩时背阔肌下部收缩,同时含胸沉肩时斜方肌上部与背阔肌下部对称紧张,引起斜方肌上部肌肉的紧张加剧,增强了颈部的稳定性。
二,接近时的防御
1,双手置于双颊,护住头面下半部分。肘尖下垂贴肋,护住胁肋。上身稍前屈,隐藏腹部。
2,“U”字晃身进身及侧方移动近身,使上身在近身过程中处于位置不确定状态,增加对方迎击的难度。
三,击打进入时的防御
1,借助移动、晃身为掩护进行攻击。⑴攻击的隐蔽性突然性会增加对手在时机把握上的迎击难度。⑵上身位置的不确定性会增加对手在目标的空间位置把握上的迎击难度。
2,非攻击手置于同侧面颊对同侧面颊进行防护。攻击侧肩膀上提,同时头向攻击侧偏歪,使面颊与肩上缘紧贴,从而将该侧面颊紧密保护起来,并增加头颈的稳定性。
3,击打时拳从防护位置直接进行,不做后拉、下沉、外展等增幅动作,减小攻击侧头面部空档的暴露面积。
四,击打进行时的防御
1,防护状态下小幅度内线出拳。⑴小幅度击打时上肢展开时间晚而短暂,减小攻击侧头面部空档的暴露时间。⑵内线出拳时使自己与对手间形成臂盾,阻扰对手的上肢攻击进入我的内线。
2,击打时身体随击打位移。击打时上身横向位移,使对手难以把握对我攻击的位置准确性。
3,击打迅速干脆短促。⑴压制对方的攻击反应。⑵破坏对方攻击手臂的攻击状态。⑶使自己的上半身处于快速的移动变化中。
五,击打结束时的防御
1,⑴迅速转为严密防护状态。⑵同时将身体变位、撤离。
六,连续攻击状态下空拍时的防御
1,空拍时要迅速转为双手防护模式


刚才在贴吧跟一武友交流,武友说;“摔跤的原理就是破坏对方平衡,而腿击是以牺牲自身平衡为代价换来的,那么简单了,我一个摔跤手想方设法让你失去平衡都不容易,而你却主动一条腿着地放弃平衡,那我就等你一起腿就撞你,八极拳的铁山靠和橄榄球运动员最擅长搞事情了”。
该武友应该是传统武术爱好者,传统武术圈子里一直流传着“起腿半边空”这句话,认为起腿的时候只有一腿支撑,重心不稳定,容易被对手近身贴靠撞倒,因此要慎重用腿,要用腿就必须讲究“起腿不过膝”,以避免给对手留下利用重心不稳而进行贴靠的机会。而对付对方腿的攻击最好的方式,就是上面该武友所认为的“迎腿而上靠击法”。
但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以贴身靠摔的方式来对付腿的确是个好方法,但这种方法一般用在对手起腿之前。而“等对方起腿后再撞”成功的机会不会很大。因为;
一,对手的起腿快而突然,是难有机会做出贴靠反应的。
二,即使有贴靠的机会也难有实施贴靠的能力,比如扫踢是用整个身子砸的,如此大的动量砸在你的身体上足以破快你的重心基础,在重心基础不稳定的状态下是无法实施贴靠行为的。
三,即使对手没有破坏你的重心你也难以顺利接近对手,因为扫踢时对手的小腿斜横在你的身前,阻挡着你跟对手的身体接近。
四,即使对手没能阻挡你的身体接近,你也很难在对手腿落地之前实施贴靠技术,因为扫踢是动量,跟目标一碰即顺势回弹,留空时间很短,不待你贴近身体腿即落地而恢复稳定的重心基础。
五,即使你接近了对手的身体也难以做到让对手失衡,因为对手一旦被你贴近身体双手就会缠楼你的身体,会以你的身体为支点来建立及保持平衡,一旦被对手紧紧缠抱住身体,你要想让对手倒下除非你自己先倒下。
用贴靠的技术对付腿,不是说在面对对方用腿攻击时要“迎腿而上”、“以身怼腿”,而是主动的贴近对手,使对手无法具备用腿的条件,失去腿法优势,从而令自己处于格斗环境中的优势主导地位。


数日前在某吧发了一份关于“整体力”的帖子,有吧友提出一些质疑,我想这位吧友的质疑很有代表性,许多人可能存有与这位吧友类似的疑问,因此我回了一个长贴以说明:
先附一份关于我的那份“整体力论述”的帖子:
这是早前我在QQ说说里发过的一段文字
整体击打技术在打拳时的技术要求:
1,身子打人,大幅度身体投送,大幅度转腰送胯。
2,抛掷发力,脚扔身子,身子扔拳。
3,上肢顺从躯干运动,其运动終始、运动速度、运动轨迹,开展幅度皆由躯干支配而不能自己做主。
4,周身一致运动:运动时间统一,运动轨迹统一。
5,拳与后脚同时反向展开,拳头到位的时间与后脚蹬伸完成的时间一致。
 6,拳头回收的时间与后脚回收的时间一致。
 7,拳头的回收与后脚的回收都必须是反作用力下的弹回。
 8,拳腿的回收迅速及时,力量的峰点便是拳腿回收的始点。
 9,拳头做抛物线运动,拳头的回收要顺抛物线轨迹,顺向回收而不能逆向回收。
10,拳头到位的时候前脚是虚的,完全不承受身体的重力。
11,拳的回收、后腿的回收及前脚的落地支撑,三者同步进行,同始同终。
12,注意身法不能丢,要带着身法打。
13,注意身体的紧合度要与运动速度相统一,速度几分紧合度就几分。
14,要特别注意肘部的紧合度,在运动中肘部是最难紧住的地方,崩住劲儿别掉了,要带着“坠劲”打。
再附一份吧友对我这个帖子的回复:
有些是没问题的,与各种站立格斗的发力要求类似,但1,2,9,10这四点不同人有不同的发力习惯,比如大幅度身体投送,初学者可以这样,因为很难体会到发力感,身体幅度大一点,扭腰转胯夸张一点都可以理解,可练久的人启动速度快,发力更流畅,往往不需要太大幅度的扭动,轻轻一点就就能顺畅发力。2和9的弧度抛掷发力,是有这出拳方法,但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有,幅度大,预兆大。抛掷发力往往是练了半年左右的人容易出现的,也有泰拳手这么打,这时候他们发现怎么也体会不到的整体发力感在抛物线出拳的时候似乎能感受到了,对初学者来说可能是进步,但掌握了发力就应该改回直出直收。第10就不理解了,出拳的时候前脚是虚的?怎么个虚?出前手拳还是后手拳?还是说你是指后脚蹬地的瞬间前脚微虚?
下面是关于我对吧友这个回复贴的回复:
关于1:
整体击打是大体量击打,身子走的多拳头走的少。在用身和用拳的比例上,早期散打技术是拳七身三,现在拳手是拳五身五,而整体发力是拳三身七。整体击打中上肢只起力的传导作用而不发力,力的来源全部来自身体。身体的运动幅度大,占七成,上肢的运动幅度小,占三成。大臂不做内收及内屈活动而处于背伸状态,击打完成后双肩与拳成三点一线关系。整体击打在总运动幅度上与上肢为主体的小体量击打是一样的,虽然使用身体多,但是上肢使用少,所用时间上不比小体量击打多,甚至说还要小,因为整体击打是全身一体的同步击打,如同棍子;小体量击打是节节贯穿的击打,如鞭子。整体击打胯一到整个击打就完成,而小体量击打胯到了动作还远未结束,还要经过脊椎关节一节节向上传递到肩,然后肩而肘,肘而手,时间经过多点累积会变得较长。而且整体击打是用的抛射劲,“啪”一甩胯就到了,非常干脆。而小体量击打的转胯用的是启动劲,速度较慢。因此在整体击打在击打速度上不比小体量慢,甚至还要更快一些。关于预兆:与小体量击打相比,整体击打在启动阶段的预兆的确要明显许多,但这个预兆对于整体击打来说却是很容易隐藏的。因为整体击打是以身体为主的击打模式,身体的启动与晃身、移动等身体动作可以做到无缝衔接,让人无法对是晃身移动还是击打做出准确判断。另外,整体击打在上肢上的预兆要比小体量击打要小的多,因为整体击打完全是身体发力,上肢的动作极度简捷,并且跟身体动作完全交融在一起,让人难以做出准确预判。另外整体发力要求的充分转腰送胯、充分使用身体大体量,这些与初学者为了能打出力量而加大幅度完全不一样。整体发力的充分转胯送腰说的是腰胯投送要充分到位,是对腰胯运动终点的发展行为,而初学者在身体扭转幅度上的加大指的是通过反向后撤后旋身体来扩展身体运动空间,并且上肢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增加运动幅度,这种增大幅度的方式是对腰胯运动始点的后延行为。整体击打的“增幅”与初学者的“增幅”是一样的吗?完全不同。整体击打这种“增幅”是高难度行为,需要膝踝关节具备高度的灵活柔韧性,这是充分用腰的基础。与一般击打方式不同的是,整体击打中腰胯的拧转小部分来自于脚的拧转行为,而大部分来自膝踝关节的拧转行为。
关于2和9:
“整体击打”要满足“整体”这个条件需要具备几个要素,其中一个要素就是“整身运动轨迹的一致”。整体击打是完全以身体为驱动力的击打行为,而身体自体的运动为“球转”或“轴转”表现,其运动轨迹是弧线的。在打直击时上肢的运动须要顺从身体的运动惯性而保持与身体相一致的运动轨迹。整体击打中,除了保持拳头对目标的指向以及本体静态力,上肢没有任何自主用力行为,其拳头的运行轨迹、运动速度、肘关节的开展幅度及开展速度、上肢是否翻转及翻转角度,完全由身体的运动状态决定,并不是你想让上肢如何就如何的,在运动的“整体统一”原则下,由于身体在运动中的“球转”或“轴转”表现,决定了直击拳法的的流线运动形式。在全身高度一致的用力条件下,是绝对不可能有完全直线轨迹的直拳的。完全直线轨迹的直拳在用力方向上与身体的用力表现不统一,导致身体的力量无法向上肢充分传递,运动速度也无法充分叠加。完全直线的直拳击打方式,不能产生强的打击力量。而且这种直来直去的技术难以做到前后动作的圆润连接,在连续组合打击能力上也不够强,属于抽机会打上一下两下就快跑的“海盗式”击打技术。但因这种出拳方式动作小击打迅速隐蔽、击打纵深长而擅于在比赛中制造“点数”,而在早期“打点”为主的散打拳击比赛中被普遍使用,并被作为直拳技术的标准规范而被广泛推广。但是随着国外实力型拳手的介入,这种曾经在中国赛场春风得意的技术却遭到国外拳手强拳重腿的无情屠戮。现在这种完全直线的直拳技术除了偶尔被拿来作为“冷拳”来偷个点外,在现代拳台上基本已看不到身影。有大量的比赛视频为证,这个事实是掩盖不了的。关于你说的“曾经泰拳手使用最后发觉不灵而再改回”的说法我不知道是从何而来的。
关于3的“前脚虚”问题:整体击打是使用了整个身体动量的大体量抛射击打行为,其实说的直白一些就是“身体窜起来打”。如果想直观的了解这种打法,可以看一下泰森的比赛视频。泰森的左前勾摆多数就是这种打法,后手拳也时有这样使用。这种击打方式在击打时身体是处于凌虚状态的,尤其是前脚几乎完全不受力。在前脚凌虚的状态下全身的动量将充分施加在击打对象身上,而一旦前脚受力,那么身体的动量就会被分担被分担,前脚受的力越大那么身体的动量就会被分担的越多。整体击打是一种击打技术,但并不说明在实战中只使用这种技术。实战中面临的情况复杂多变,根据情况而选择使用何种击打技术,合适重击的时候就用整体击打技术,合适快击的时候就用小体量击打技术。


扫踢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下段扫踢用扫劲,中段扫踢用砸劲,上段扫踢用甩劲。
二.扫踢腿不是踢起来的而是抛起来的。
三.不要像跆拳道那样采用逆向制动方式,也不要像泰拳那样不制动,要用顺向控制方式。
不要迷信跆拳道、散打及泰拳的技术标准,从运动科学的规律来看这些技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跆拳道是以“打点”为目的的技术,不适应杀伤为目的的格斗拳台。
跆拳道的横踢用于格斗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力量小,二是击打纵深小。
横踢正面起腿,发力主要靠小腿的弹伸,力量不充分。
其逆向制动的方式又妨碍力量的深透,无法形成格斗所需要的足够的杀伤能力。
而逆向制动的制动方式又无法形成大的击打纵深,在攻击对方头部时对方只要稍微一偏头就够不上目标。

散打的鞭腿是在跆拳道横踢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在散打发展初期以横踢技术作为绝对技术标准,后来由正面起腿改为斜面起腿,运动幅度大了,有了腰胯及大腿力量的参与,击打威力有明显的提高,同时击打纵深也有较大的增加。
但是因为其仍然采用横踢的逆向制动方式,妨碍了力量的充分深透,也限制了击打纵深的延伸,所以力量仍然不足,在高踢击头时也容易出现够不着目标的情况。

泰拳的扫踢力度沉重,赢得许多人的青睐。
泰拳扫踢之所以力量沉重其原因有两个;
一是直腿抡击,大腿及小腿不用力,完全以大幅度的拧腰带动整条腿进行击打,具有大的运动质量和运动幅度。
二是到达目标后不采取制动手段,力量能够充分深透。
但是泰拳的扫踢沉重是沉重,但也存在较大的不足。
因为泰拳扫踢是直腿抡击的击打方式,大腿及小腿的运动较少,再加上没有制动手段,其终末速度不足,力量比较钝,虽然容易打动对手但缺乏杀伤能力,这是其不足之处。
尤其是其上段踢缺陷更大,其斜上的发力角度使其很难击中对方的头部,可以堪称废腿。


打拳的发力方式跟仍东西的用力方式一样,打拳就是扔拳。
往前扔就是直拳
横着往前内扔力点在拳面就是平弧直拳,力点在拳腕侧面就是摆拳
横着往外扔力点在拳腕侧面就是反摆拳
往前上扔力点在拳面就是上抛直拳,力点在拳腕侧面就是挑拳
往前下扔力点在拳面就是下弧直拳,力点在拳腕侧面就是劈拳
曲着小臂往上扔就是上行勾拳
曲着小臂横着扔就是平勾拳
曲着小臂往下扔就是下栽拳
拳分重击和快击;
重击拳如扔重东西,身子扔的多拳头扔的少
快击拳如扔轻东西,身子扔的少拳头仍得多
击打发力是抛射发力,也就是“扔”力。扔的力有连续顺滑的传递轨迹,干脆利索,能使击打速度达到最大化,具有突出的“杀伤”能力。
传统武术的发力方式虽然号称很多类型,但形形色色都是“推打力”,力量钝厚但不够尖锐,长于对重心的破坏但不具备杀伤作用。而格斗最重要的是“杀伤”而不是“打动”。
从格斗角度看,武术发力是错误的
如果想成为一个格斗高手,那么就从传统武术的发力误区走出来,学会用“扔”的方式去击打


任何武术都是“内刚外柔”的。
内刚是承载力量的支架的坚实,是静态的,所以称之为内刚。
外柔不是说动作的缓慢柔和,而是力量传递的圆活流畅没有棱角,是动态的,所以称之为“外柔。
用一个球的运动形容外刚内柔,球的坚实即内刚,球运动的流畅顺达即为外柔。
武术是以刚为用的,如果你的力量的支架不坚实,就如同这个球,如果软如棉花,即使用很大的力量去撞击目标也不会有多大作用,但如果这个球是铁的,即使不用很大的力量也可能会有很大作用。外柔是力量传递的圆活顺达。力量从脚下起动,中间要经过膝、胯、腰、背、肩、肘等多个中继点的转接才能达到手,每个中继转接点的“同向”程度越高,力量的加速就越充分。武术运动的整体合一性即是所谓的整劲。
整劲是外柔的主要体现。
内刚是武术力的本质,同时也是形成外柔的重要基础。
外柔的主要体现是整劲,整劲的体现是身体运动的一致性,身体运动的一致要求身体各部要形成一个紧实的整体,就如同一条铁链,只有拉紧才能形成一体,才有整体联动的条件。拉得越紧整体性就越强,整体联动能力也越强。没有内刚,身体紧合不成一个整体,就如同松散一团的铁链,动此不及彼,没有整体联动条件,形成不了整劲。
所以说内刚也是外柔的基础。内刚外柔是中国武术刚柔理论的真正含义,但是可悲的是现在人把内刚外柔均做成了内柔外刚。身体松松软软如风一吹就散的烂絮,而运动起来浑身瘪瘪棱棱,没有一个地方协调,硬得跟机器人似的。


特别提醒各位朋友:
含胸扣肩,背如弯弓,极力向后拉起不松开。
臀部夹起极力上提不松开。
肩肘腕指胯膝踝趾紧起极力后缩(暗缩)不松开。
舌极力后缩反卷,舌根近端上顶上颚后端,极力后缩不松开。
下颌极力内缩,下牙床中部咬合上牙床最末端大牙,极力内收不松开。
眼神集中极力内收,把眼前一切极力向眼睛内收缩不松开。
周身毛发如钢针竖起,极力向身内收缩不松开。
腹极力后缩,呼吸极力上提不松开。
全身各处皆极力内缩,如同极力拉起的弯弓,如虎豹攻击前瞬间的收敛,有一触即发之势。
此乃中国实战武术真正根法。
按照此法训练者即我实战技击一脉。
寻找按照此法训练的同道。
中国实战武术销声匿迹多年,期盼与同道相聚,为重振实战武术努力。
我刚说到的这个武术实战根法,不要随便练习。
练习前需要有半年以上的大马桩练习基础,以后也要配合大马桩一起练习,不然对肠胃和肺有严重伤害。切记!


任何武术的劲都是松沉劲。
松沉劲是又松又沉的劲。
很多唯松论者把松和沉混为一谈,认为沉是松的结果,只要能松了,自然就沉了,不能松则不能沉。
唯松论者的这个这个说法可谓滑稽,照如此说岂不是躺在床上功力自然就能迅速飞升了?
松和沉其实指的是两个方面:
沉是静持力的紧张,松是肌阻力的松弛,松沉是此松彼紧的结果,既不是九松一紧也不是半松半紧,更不是全松不紧。它是在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这种高度撑拔的状态下放松掉拮抗肌紧张形成的僵劲,使肢体呈现一种既沉重坚实又轻灵异常的状态,即所谓的松沉。
松沉劲一点也不神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我们在刨地的时候,
抡锤砸东西的时候,
木工推刨子的时候,
挥拍击球的时候,
做这些活动的时候我们都要使胳膊挺住劲,
然后在胳膊“挺劲”不掉的基础上,
把影响运动速度的僵劲充分的去掉,
使运动既具备最大的力量又具备最快的速度,
这些时候我们用的劲都是松沉劲。
唯松论者及唯松论信徒们没有一个松出了丝毫功夫,
但丝毫也影响不了他们对松的坚定信仰,
他们相信没有练出功夫是由于松的不够,
他们坚信只要持之以恒的松下去,
终有一天定能松出盖世神功。

拳行天下武馆
其实武术的含胸拔背就是僵劲、
但又跟肌肉绷起的僵劲有区别!
我最近实战就感觉出撑劲的重要性、
既灵活又有劲、所谓松沉劲、
我认为大家之所以认为松对、
就是没有实战、
仅仅停留在套路训练或是理论里做梦!

世界功夫联盟
胳膊的这个“僵劲”很重要,一定要拿住了。
这个“僵劲”就是我们手上的武器,
我们就是凭借这个“僵劲”给手上加一把无形的重锤。
胳膊上的“僵劲”增加一分我们手上这把锤的分量就增加一分。
这个“僵劲”在站桩的时候很容易保持,
但在运动状态下一不小心就掉了,
尤其在高速击打状态下很容易掉。
很多人在站桩的时候有沉重感,
沾沾自喜以为获得了功力,
但一运动这个劲就荡然无存了,
这个劲掉了就等于我们手里的这把铁锤掉了,
打人就没有力量了。
所以只在静态下拿得住这个劲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在高速击打状态下拿的住才行。


武术并不复杂,主要三个方面:
1.该紧的能紧起来该松的能松下去。
2.身子打人。
3.精神呼吸动作统一。
这三项是基本前提,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然后在这三个前提下做到两个方面的速度:
1.启动速度。在对峙距离下身体由本位到达对方身位的时间不超过1/5秒。
2.连击速度。在每秒不低于三步的快速移动状态下及在承受对方快速连续攻击状态下连续出拳速度不低于每秒六拳。
做到三个前提做不到两方面的速度是不合格的;做到两方面的速度做不到三个前提也是不合格的。
这是武术的基本要求,如果做不到这些就不能说自己会拳。如果你练的拳不是这个方向那就不能说自己练的是拳。



我在长期的武术实践中深刻印证到的武术技击应具备的要素和要求,每一项都极其重要。武术是一个系统,缺失其中每一项武术这台格斗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行。
1,在快速连续变化状态下保持极紧实而极松灵的形体肌肉状态
2,在剧烈的对攻状态下保持意识清晰,以意领身,形意合一
3,在快速连续大幅度身体变化状态下保持基本身法形态
4,在快速连续变化状态下保持气力相合
5,在承受剧烈攻击及大幅度快速连续变化状态下保持身体的平衡稳定
6,在面对猛烈的攻击及快速大幅度移动变化状态下能快速连续发力并保持劲力的完整统一
7,在剧烈的对攻状态下做到身打势打
8,突然、快速、连续、多变的步法移动变化
9,突然、快速、连续、多变的身法变化
10,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准确快速合理的战术确立
11,长打,短打,慢打,快打,硬打,软打,抢打,迎打,乘打,退打,跟打,破打,袭打等各种技术的熟练运用
12,准确快速的意图识别
13,准确快速的战机把握
14,准确快速的态势判断
15,谨慎进攻,打不着不打,打不重不打
16,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要被对手影响自己进攻的节奏
17,在剧烈对攻状态下做到顾打合一
18,充沛的体能
19,良好的抗击打能力
20,冷静果敢的心态



原南京中央国术馆技击队为中国武术巅峰的民国年代实质意义上的国家散打队,代表了中国实战武术的最高水平,其格斗训练体系独特而完整,是当前唯一能代表传照片统武术在世界一流格斗拳台上争雄的格斗技术。本人自九月份起将在全国进行该格斗技术的巡回培训。
原南京中央国术馆技击队格斗术全国巡回培训内容:
一,基本身法的方法、要求、作用及原理。
二,基本格斗架的方法、要求、作用及原理。
三,基本劲(松沉劲、吊锤劲)
1,沉劲(锤子劲),方法、要求、作用及原理
2,松劲(悬吊劲),方法、要求、作用及原理
四,1,慢阻训练(矛盾争力训练),方法、要求、作用及 原理 
2,圆劲训练(流线运动训练),方法、要求、作用及原理
五,拳法训练
1,直拳,方法、要求、作用、原理及用法
2,摆拳,方法、要求、作用、原理及用法
3,勾拳,方法、要求、作用、原理及用法
4,弧拳,方法、要求、作用、原理及用法
六,肘法训练
1,劈肘 
2,摆肘 
3,挑肘 
4,插肘 
5,反插肘 
6,反摆肘 
7,反挑肘 
8,立摆肘。
以上各种肘法的操作方法、要求、作用、原理及用法。
七,膝法技术
1,前顶膝 2,侧顶膝 3,摆膝 4,飞膝。
以上各膝法的操作方法、要求、作用、原理及用法。
八,腿法技术
1,正蹬腿 
2,侧蹬腿 
3,扫腿 
4,弹腿 
5,挂腿 
6,踩腿 
7,后蹬腿 
8,后撩腿。
以上各腿法的操作方法,要求、作用、原理及用法。
九,步法技术,前后侧旋各个方向的移动方法,要求、作用、原理及用法
十,身法技术,前俯、后仰、侧曲、旋摇各种身法技术的方法、要求、作用、原理及用法
十一,身步打合一技术(身打、势打),其操作方法、要求、作用、原理及用法
十二,击打劲力的变化
1,根劲(撞击劲) 
2,梢劲(鞭劲) 
3,放劲
4,寸劲 
5,推劲 
6,旋劲。
以上各种劲力的方法、要求、作用、原理及用法
十三,击打形式的变化
1,长短距离变化 
2,角度上下正斜变化 
3,身轴内外变化 
4,力轴前后变化 
5,发力启动方式及终点位置的变化 
6,身步变化。以上各种变化的方法、要求、作用、原理及用法
十四,打法组合技术
1,拳法组合 
2,腿法组合 
3,肘法组合 
4,膝法组合 
5,拳肘组合 
6,肘膝组合 
7,拳(肘)腿(膝)组合。
以上各组合技术的方法、要求、作用、原理及用法
十五,打法技术
1,先发制人
2,后发制人:
1,阻打 
2,迎打(1迫打 2撑打 3转打)
3,间打 
4,乘打(1返势打 2摇闪打 3变位打)
3,追打 
4,拦打 
5,退打 
6,伏打 
7,袭扰打 
8,刺探打 
9,长打 
10,短打 
11,重打 
12,快打 
13,硬打 
14,软打。
以上各种技术的操作方法、要求、作用、原理及用法。
十六,防御技术 
1,后退 
2,前贴 
4,侧移 
5,后仰 
6,前俯 
7,侧偏 
8,旋摇 
9,格挡 
10,垫护 
11,撑阻 
12,破根。
以上各种技术的操作、要求、作用、原理及用法.

本格斗体系相对于其它搏击术的特点:
一,紧身合体,通过无处不在的争力把全身结合成一个坚实而完整的整体,在严格保持着强劲的争力状态下进行各种技术运动。
二,抛射发力。严格限制击打武器的主动用力,肢体在争力状态下充分放松,击打武器如同铁链悬挂的铁锤,利用躯干的旋拧抛扔而出。
三,极位发力。充分转腰送胯投肩,使之达到无法继续旋拧的极限位置,从而获得躯干力的最大推送或牵引。
四,合势发力。在发力中身体沿着发力的轨迹抛射而出,或前或后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借助身体快速整体移动形成的动势重势进行击打。
五,以意贯力。高度重视意念的引领作用,以意催力,意在身先,形不离意,力不孤行,使每一击打都被贯注清晰饱满凌厉的意念。
六,以气助力。形体运动跟呼吸协调一致,发呼收吸,利用机体的肌肉的整体关联特性,高度强调膈肌在发力中的引领作用。蓄势状态下胸膈充分上提,上胸位挤迫呼吸,使胸膈如同拉满的强弓,呈现一触即发之势。
六,弧线拳法。高度重视弧线击打技术的运用,把直拳跟摆勾拳结合在一起,使直拳获得最充分的力量和作用速度。并模糊直拳跟摆拳、勾拳之间的界限,使击打变得飘忽不定难以琢磨。
七,根力发力。高度重视根力发力,突出腰胯在发力中的作用,弱化肩臂的发力作用,使腰胯在发力中占大多数甚至是全部的份量。
八,以拳带步。在需要上一步才能击中的距离下不上步,原地直接起拳,利用击打惯性拖动步子,使步子在击打的过程中完成向前或侧方移动。
九,偏位击打。在击打中手奔中线,人走两边,借助大身位的移动变化形成强大的动势进行击打,同时通过身体的偏移避开来自对手的正面攻击。
十,打顾合一。打即是顾,顾即是打。利用在击打中的身体偏移及击打产生的对对方攻击肢体的挤迫作用实现防御;利用在闪避对方攻击时身体偏移形成的动势进行攻击。
十一,后发制人。重视后发技术,利用对手攻击时暴露的防御漏洞进行迎击或快速反击。
十二,均衡技术。重视左右双架的技术均衡,重视各种击打技术的均衡,重视各种战术技法的技术均衡,要求在均衡的基础上再根据个人特点形成主体技术。










赵道新对传统武术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他认为武术不是有缺陷,而是根本错误、荒唐可笑的。这个错误也不是某些门派的,而是包括形意、太极、八卦、少林、武当等等所有的门派。他认为武术少有技击力甚至没有技击力。很显然那些头顶“神功”光环的形意大师、八卦大师、太极大师等等大师们,在他看来不仅没有“神功”,甚至连起码的实战能力都没有。这完全颠覆了我们的想象,在那些数不胜数、言之凿凿的武林传奇故事里,大师们可都是具有“沾手人飞”的本事的。
在赵道新纵横拳坛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武术的最巅峰时期,名家大师云集,作为一个“活在武术大师堆里的”人,作为一个“专好打名家大师的”人,赵道新难道不知道这些大师们的功夫?当然不会。没有谁比他更知道大师们的底细。那既然知道为什么如此说?
答案只有两个:
一个是赵道新在说谎,
一个是武术和武术大师的确不堪。
假如赵道新在说谎,那他为什么这么做?
赵道新否定的武术和武术大师不是某些门派某些大师,他否定的是所有门派及所有门派的大师,这其中包括他的本门——形意门。赵道新是张占奎晚年最看重的学生,恩情如山,赵道新没有理由对自己本门及本门师长恶意诋毁。而且作为一个极度热爱格斗的人,赵道新最看重的是能有效提高格斗能力的训练方法,如果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有效的话他如何弃之不用而选择西方的体育训练方式呢?还有,赵道新否定武术否定大师的那些言论,无疑是引起武术界人士公愤的。难道没有人去教训他,以事实去证明他对武术认识的错误?有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我想应该没有人让赵道新见识到武术的实战能力。如果赵道新领略到传统武术的厉害,那他岂能还说出那些否定武术的言论?
赵道新没有说谎的理由,也没有维护谎言的能力。

对传统武术的否定不限于赵道新一人,我的族爷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他告诫我,让我不要相信武术,不要相信那些“大师”。他说:你爷爷我什么样的苦没吃过,什么样的功夫没练过?什么大师没见过?武术哪有那些神乎其神的东西。武术就是熬力气,等你打破三个沙袋的时候你就知道怎么打了。

族爷姓田名福奇,是原南京中央国术馆搏击队队员,其强悍的格斗能力让他在藏龙卧虎的中央国术馆内傲视群雄。
然而,族爷高超的格斗功夫并非来源于传统武术,他采用的是完全以实战为核心的全新的训练模式,跟现代搏击几乎没有差别。不仅族爷如此训练,整个中央国术馆搏击队都是如此。
他们为什么不用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
是国术馆没有精通传统武术的老师吗?
当然不是。堂堂中央国术馆,中国最高的武术教育机构,什么样的武术大师请不来!既然什么样的武术大师都能请来那为什么不让武术大师们来指导训练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武术大师们的训练方法不行!
赵道新否定武术,族爷他们这些专业武术人也否定武术。他们都是深谙武术的人,也是深谙武术大师的人。他们对武术的否定意味着什么?

族爷爷田福奇,自幼即苦修武术技击、轻功及道家内功,及长入北京国立体专继续武术修习,弱冠之时功力已不同凡响。及后入南京中央国术馆研习各家武术实战技术及拳击摔跤,以轻功、内功、硬功、实战搏击冠绝一时,在藏龙卧虎的中央国术馆中无出其右者。他是馆内唯一能同时打四个沙袋的人。
爷爷说:能同时打两个沙袋的人很多,打三个的我只见过一个。

族爷爷功力深湛,然而为人极为谦卑谨慎,在国术馆每次比赛中虽有实力夺冠但总是有意想让而居人后,这是族爷爷谦卑之德使然也是其明哲保身之道。
族爷爷说曾经一次全国高手参加的重要跑赛,他一时意气几步抢过人前,很快将第二名远远超过后面,然而就在即到终点的时候他故意装作弯腰提鞋,把第二名让过去。
族爷爷说,第一不是那么好争的,争了说不准哪天的命就丢了。

我自幼好武,对武术刊物上刊载的那些武术大师的神奇武功非常神往,族爷爷说,那都是骗人的。
族爷爷说:你爷爷这辈子什么样的功夫也练了,什么样的苦也吃了,什么样的大师也见了。
族爷爷对人跟他学武术很反感,我总是小心翼翼的跟他探讨武术的话题。我的问题属于学术性质的问题,能挠到族爷爷的痒处,他也乐意跟我说。
老人家是民国武林的见证者,也是那个时代武术水平的代表,我在老人那里了解到了不一样的民国武林和不一样的武术。
我爷爷是中央国术馆技击队非常杰出的队员,代表着民国最高水平。但即便如此,放在现在也只能是二流专业散打运动员水平。老一代的人的确有些功夫,但他们的训练还不够系统,尤其在击打技术上还有不足



中华武术一直有.无力胜有力.小力胜大力.尚巧不尚力的说法。
什么以顺打背.借力打力,在琳琅满目的各武术流派里,形式各异的这类“技巧”洋洋洒洒充斥其中。
技巧成为中国武术当仁不让的最鲜明的符号特征,其也正是习武人引以为豪的最能体现中国武术比“蛮夷武术”高明的地方。
中国武术界各门派之间虽然有相互攻讦的传统,但是在这一点上却都能英雄所见略同。
技巧作为中华武术的灵魂象征,引无数习武英雄竞折腰。
技巧看起来似乎真的很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武术的“技巧”技法与一般直接技法相比,在时间上是“后应”式的,在形式上是“曲线”式的。这就像两个人比赛谁先到目的地,一个先跑走直路,一个后跑走弯路,同样的速度条件谁先到?答案显而易见。
武术的技巧动作完成时间比直接技法动作完成时间明显要慢很多。
技巧的使用是需要充裕时间条件的。它是低水平对抗及演武的产物,如果对付一个憨头呆脑一身笨力的蛮汉或许有充裕的时间使用条件,但在瞬息万变的高水平对抗中是没有任何使用机会的,谁若胆敢使用,那绝对会死的很惨。
技巧是一根绳子,不是捆人的,而是捆自己的。我先前说人家的武术是打人的,我们中华武术是被人打的其理由即在于此。有人说武术的衰落是因为技巧的丢失,我说武术的丢失不是丢失了技巧,而是没有放下技巧。


传统实战武术与现代搏击术的几点差别:
1,武术技击高度重视形体肌肉的松紧状态,要求全身的关节极紧实同时又极松灵。其它搏击术对关节的松灵要求是一致的,而对紧实没有或者没有全面充分的要求。泰拳只有下肢有部分的紧实,欧美拳击的上半身有部分的紧实,拳击手中只有泰森具有较高的紧实度。而中国的拳击和散打还有韩国的跆拳道则完全没有紧实。形体的松紧统一是武术技击最重要的根本法则之一。
2,武术技击高度重视精神与形体的统一,要求在高速连击条件下的每一次击打都要贯注清晰的击打意念,而其它搏击术在击打时虽然也要求精神集中,但远远达不到武术技击所要求的程度。为了达到形与意的高度统一,武术技击需要进行长期的严格的训练。形意统一是武术技击最重要的根本法则之一。
3,武术技击高度重视呼吸与发力的关系,以气催力以气助力,要求呼吸达到极致状态并与形体运动达到高度统一。其它搏击术只要求击打与呼吸一致,而对呼吸在击打时本身的状态没有要求。为了获得充沛的气,武术技击需要经过长期的严格的训练。形气统一是武术技击最重要的根本法则之一。
4,武术技击高度重视身打势打,要求每一次击打都要充分利用身体运动形成的势能。而其它搏击术对这种击打技术没有特别的要求或要求不充分。泰拳在下肢击打时有部分的身打,拳击有部分的身打势打,其中泰森是身打势打的佼佼者。UFC及MMA的站立击打中能见到较多的身打势打,而中国的散打、拳击及韩国跆拳道则几乎没有身打势打技术。身打势打是武术技击最重要的根本法则之一。
5,武术技击重视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进攻技术,而在拳击、泰拳、散打等其它搏击术中以主动进攻为主要攻击方式。后发制人是武术技击最重要的击打方式。
6,武术技击重视彼进我进、顾打合一的反应技术,而其它搏击术主要是一打一防、攻防分离的反应技术。顾打合一是武术技击最重要的实战反应技术
7,武术技击是一种无定形无定法的无限开放的大格斗技术,而其它搏击术则是有定形定法的局限格斗技术。虽然UFC及MMA的形式是无限的,但其本质却是有限的技术层面的格斗方式, 非武术技击随感而应的无限的本体技击格斗方式


说形意拳的缺点:
“太极奸,八卦滑,最毒莫过心意把”,“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半年打死人”,形意拳的凶悍闻名于世,坊间流传着无数关于表现形意拳威力如何巨大的故事版本,连一向有抬己贬人风气的中国武林中的其它门派也没有人怀疑形意拳的威力,这一切似乎似乎都说明形意拳的确有惊人的威力。
但我左观右瞧却无论如何发现不出形意拳威力来自何处。
我拿形意五行拳和拳击做个比较。
击打力是个矢量,决定于速度和质量,先说速度。
拳击的击打为了达到速度的最大化,要求充分转腰送胯倾身探肩,尽力延长作用距离以提高加速条件。
而形意五行拳击打时转腰送胯的幅度很小,只及拳击的三分之一,立身中正更没有拳击的倾身探肩动作,击打距离加速距离不及拳击的一半,其接触目标时的速度至少比拳击慢四成以上。
再说质量。拳击为了加大作用质量,击打时身体极力前倾,并在发力的后段使重心随击打猛然下沉,将身体的重力最大限度的传递到拳头上。
而形意拳出拳时立身中正,也没有明显的重心沉降,只是把脚跺得砰砰响,而拳头上并没有借助到多少身体的重力。
与拳击相比,作为构成击打力的两个条件—速度和质量,形意五行拳哪一样也比拳击差一大截,甚至与街头打斗的“王八拳”相比也有不足。
王八拳乱抡猛劈,转腰送胯屈身探肩不比拳击差多少。发力技术还不如“王八拳”的形意五行拳,其击打的威力来自哪里?
这儿我说的是发力技术,是摆在面上谁也捂不住的东西。
至于那些个某某黄毛小子瘦弱老头,
用形意功夫将某某壮汉击出数丈等等之类的例子,
那只能说明形意的“内功神奇”,
与这儿我说的发力技术无关。
不好意思,我的练形意拳的朋友们,我仅是对武术技术本身说说自己的看法,莫怪莫怪!

曹兴
你从拳击方面来说、肯定是拳击占优势瑟、形意拳不过脚、拳击击打范围和速度也快、在擂台上、肯定是拳击更占上风、但如果是生死格斗、拳击就会死的很惨、手一伸直、很容易就被撇断!拳也无根!很容易被击倒在地。

世界功夫联盟
在拳击每秒七拳以上的高频击打中,能拿住胳膊并实施反关节技术是不可能的。作为上肢击打技术拳击是所有格斗术中是最完美的。但拳击是一种擂台竞技技术,不是生死格斗技术,技术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作为生死格斗技术使用是有很大缺陷的

我是传奇
兄弟你可能没见到真正的形意传人,这跟传统武术保守是有关系的,形意拳不仅有前后的劲而且有上下左右的劲力,在打击中他是靠刹车劲把全身势能全部灌注拳部,形意拳虽然没有拳击如雨点般的打法,但他却用缩短打击距离的方法提高了打击速度,老辈人叫打一厘米拳,这使得形意似慢实快!

世界功夫联盟
我从小就接触形意拳,我所接触到的所谓的形意大师不算太少,但是让我能体会到形意威力的人没见过一个

我是传奇
形意练的好不好首先得看他有没有翻浪劲,跺脚是没用的,形意是很科学的拳,可惜能学到真东西的很少!
在搏击中,形意以进身为打法,这就所谓打人如亲嘴,这种打发配合步法,能有效破坏拳击的攻击性,打顾结合也是形意一大优势,而拳击攻击与防守往往是分开的,这样在实战中很不利!
至于谁更厉害,当然也得看个人修为,我看泰森的拳绝对超过一般的拳击手,在比赛中也能发挥传统武术提倡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方针,但拳击作为一种比赛项目毕竟受到限制过多,这也是限制其发挥的一个方面!

世界功夫联盟
我在北京接触过不少,名字就不好提了,都玩嘴,一要跟他们交手就练练摆手说还有事儿!您是不是都是从书本上看到的他们的战绩。
我的师承是家传,族爷爷是南京中央国术馆毕业的,内外兼修,后来专注也实战训练,是民国时期武术实战的佼佼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