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吊兰 黑乌骨、石豇豆、石泽兰、小泽兰、岩豇豆、岩石茶。 【产地分布】生于阴湿岩石壁或树干上,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安徽等省区。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叶茂盛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性状】茎呈圆柱形,长25~60厘米,直径0.2~0.5厘米。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节膨大,常有不定根;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绿色或黄棕色,中心有空隙。叶轮生或对生,有短柄;叶多脱落,脱落后叶柄痕明显;叶片披针形至狭卵形,长1.5~6厘米,宽0.5~1.5厘米,边缘反卷,边缘上部有齿,两面灰绿色至灰棕色。气微,味苦。 【性味归经】性温,味苦。归肺经。 【功效与作用】化痰止咳,软坚散结。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温化寒痰药。 【临床应用】内服:煎汤,9~15克,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外洗。用治咳嗽痰多,瘰疬痰核。 【药理研究】有抗结核杆菌、抗炎、抗肝毒、止咳祛痰、平喘镇静、降血压、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使用禁忌】孕妇忌服。 石吊兰 【配伍药方】①治腰、四肢痛:石吊兰、杜仲各三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热咳:岩豇豆、青鱼胆草、岩白菜各五钱。水煎服。(《贵阳民间药草》) |
|
来自: 华华YHBH020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