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吊兰

 草药君 2022-04-26

别名

黑乌骨,石豇豆,石泽兰、大姜豆、小泽兰,岩豇豆、岩茶,岩泽兰,岩石兰、巴岩草,肺红草、蜂子花、瓜子草、石花,接骨生、山泽兰、千锤打、产后茶。

性味归经

苦,温。归肺经。

功能主治

化痰止咳;软坚散结;祛瘀通经。用于肺热咳嗽痰多,瘰疬痰核。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外洗。

来源

本品为苦苣苔科植物吊石苣苔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叶茂盛时釆割,除去杂质,晒干。生于山坡岩石阴湿处。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性状

干燥全草,茎呈圆柱形,长25~60cm,直径0.2~0.5cm;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节膨大,节间长短不一,常有不定根;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绿色或黄棕色,不整齐,中心有空隙。叶轮生或对生,有短柄;叶多脱落,脱落后叶柄痕明显;叶片披针形至狭卵形,厚革质,长1.5~6cm,宽0.5-1.5cm,边缘反卷,先端钝尖,边缘上部有齿,页面草绿色、叶背黄绿色,主脉下陷,背面凸起。气微,味苦。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呈不规则段状。茎圆柱形,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节常膨大,常有不定根;切面黄白色或黄棕色,中心有的有空隙。叶多破碎、卷缩,完整者披针形,边缘上部有齿,常反卷,两面灰绿色至灰棕色,主脉下面凸出。气微,味苦。

方选

1.治咳嗽:鲜鱼腥草15g,石吊兰15g。水煎服。

2.风寒咳嗽:石吊兰30g,五皮风15g,车前草15g。水煎,1日内分3次服。

3.治风湿性关节炎:爬山虎藤茎或根一两,石吊兰一两。炖猪脚爪连服三至四次。或(爬山虎)藤茎,卫矛,高粱根各一两。水煎。用黄酒冲服。

4.治热咳:岩豇豆、青鱼胆草、岩白菜各五钱。水煎服。

5.治跌打损伤:石吊兰五钱,水煎,兑酒服;外用捣烂敷伤处。

6.治腰、四肢痛:石吊兰、杜仲各三钱。水煎服。

7.治肺脓疡:石吊兰30g,天花粉、野豇豆根各15g,七叶一枝花9g。米泔水煎服。


文献摘录

1.《全国中草药汇编》

清热利湿,祛痰止咳,活血调经。用于咳嗽,支气管炎,痢疾,钩端螺旋体病,风湿疼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白带。

2.《中药大辞典》

 清肺消痰,凉血止血,祛湿化滞,通络止痛。治肺热咳嗽,吐血,崩带,菌痢,疳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3.《中华本草》

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祛瘀通经。主风湿痹痛;咳喘痰多;月经不调;痛经;跌打损伤

4.《文山中草药》

清热燥湿,消肿止痛。治菌痢,风湿疼痛,皮肤化脓性感染。

5.《草木便方》

消痰,追毒,化食,养阴血。治风湿气肿,头闷眼花,诸虚。

● 本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若需用药,请遵医嘱

● 图片文字难免错误,欢迎留言探讨。

● 图片选配于网络,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