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珍国与“马嘉理事件”

 谦谦书生 2019-04-10
           1875年即清光绪元年,爱新觉罗?载湉登基改元伊始,西南边陲小城腾冲发生了一起涉外事件,这就是“马嘉理事件”。“马嘉理事件”之所以引人关注,且一直未因时光的流逝而淡出人们的视野,令人难忘,并不仅仅在于英国驻华使馆翻译马嘉理被杀、中国被迫签订《烟台条约》这件事本身,而是围绕这件事,诱发了多少外国人介入中国内部事务的野心,烘托出多少中国人忠奸立断、爱憎分明的态度,成为那个国运多舛、跌宕起伏岁月的一个缩影。其中,一位为保卫家乡殚精竭虑、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因与“马嘉理事件”息息相关而名垂青史。他,就是李珍国。
  李珍国,一个长期被湮没的当事人
  据《腾冲县志》记载,李珍国(1827—1887),字聘三,腾冲下绮罗人,1875年时任腾越总兵的副将,坚守边关,力抗强敌,在“马嘉理事件”中被英国人指控为“罪魁祸首”,名闻天下。
  史载,李珍国“身材短小,健壮有力,自幼热衷武艺,精通拳棒,刀枪剑戟都会使用,攀援飞纵,敏捷似猿。由于他胆略超人,爱除强扶弱,乡里豪强都敬畏他”。清朝封疆大吏、云南巡抚岑毓英很赏识他的才干。清末,政局动荡,边地不靖,还在云南宜良任县官的时候,岑毓英就听说腾冲出了个李珍国,遂礼聘他前往训练和指挥乡勇,平定“匪患”,战功赫赫,崭露头角。最让时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妻子、儿女被“匪”绑架为人质,以此进行要挟。他不为所动,阵前高呼:“我既以身许国,不能以私害公,汝等既被擒,宜求速死!”其妻女当即被杀,他不为所动,挥泪进军,痛剿“匪”部,一时传为奇闻。岑毓英先后擢升他为威远营参将、腾越镇左营都司、龙陵营参将、腾越镇总兵副将。
  就在李珍国腾越镇总兵副将任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马嘉理事件”。
  “马嘉理事件”虽然发生在腾冲大地上,但却不能不提及腾冲境外的缅甸。缅甸,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邻邦,两国人民的“胞波情谊”源远流长。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列强接踵而至窜来亚洲,大行侵略掠夺之勾当,中国遭殃的同时,缅甸也未能幸免。而侵略缅甸的主要元凶,就是英国。1824年、1852年,英国先后两次发动侵缅战争,一举占领了缅甸。从此,中国的云南,特别是腾冲等边地便不再太平了,成了英国殖民者虎视眈眈觊觎的目标。
  1858年4月10日,英国外交部接到了发自缅甸的一封神秘信件。当时,缅甸仰光到英国伦敦的海上邮路刚刚开通,信件寥寥。但这封信,却引起了英国外交大臣的高度重视。为什么呢?这信,出自参加侵缅战争刚刚退役却又赖在缅甸不走的前英国军官斯普莱之手,洋洋洒洒的文字中穿插着几幅手绘地图,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论证了从仰光沿萨尔温江修筑铁路进入云南的可行性方案,目标是云南的思茅。这封信,燃起了英国政府对云南边地垂涎三尺的欲望。
  但是,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凸现出来,云南边地对于英国殖民者来说,神秘莫测,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撩开其神秘面纱,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只有循着老套路——“探险”走下去。
  1867年,按照斯普莱设计的方案,英国组建探险队,小心翼翼地进行了初次尝试,出师不利,极为复杂和险恶的边境环境,让探险功败垂成。1868年,英国决定放弃斯普莱的方案,不再尝试打通前往思茅的路线,而是另辟蹊径,直奔腾越(今腾冲)而来。初步尝试,尝到了甜头,从此,腾冲便成为英国殖民者以缅甸为据点图谋中国的主要目标。腾冲,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命案,发生于边境丛林之中
  1874年4月18日,英国内阁负责东方事务的大臣沙士勃雷侯爵发布训令,命令立即组建以柏郎上校为指挥官的一支探险队,打通缅甸到腾冲的线路。这支探险队,究其本质,应该是一支远征军,共193人,其中,有官员、植物学家、公路专家、河道专家,还有17名印度士兵、150名缅甸士兵,各色人等,成员纷杂,规模不小,动静很大。不过,慑于腾冲边地武装的强大,狡猾的殖民者没有轻举妄动,一面开始周密准备,一面想方设法骗取清朝政府的入境许可。
  就在这时,清朝同治帝晏驾,光绪帝登基,照以往对待藩属国的旧例,发诏册封已经沦为英国傀儡的缅王。盖有光绪帝玉玺大印的文书,层层传递,到了腾冲,主持当地军政事务的腾越镇总兵蒋宗汉派副将李珍国前往缅甸呈递。李珍国在与缅王会见的过程中,得悉英国的图谋,急忙返国,报告蒋宗汉。蒋不敢怠慢,将紧急情报密呈云南巡抚岑毓英,岑毓英便开始传令各边防哨卡和民族土司严阵以待,防备殖民者挑衅。
  为了让英国这支探险队顺利进入中国境内,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绞尽脑汁,设计了一个骗局,企图从清朝总理衙门骗得护照。7月16日,他打发使馆参赞梅辉前往总理衙门,说:“印度总督希望派三四名官员从缅甸曼德勒出发越过中缅边界来华旅游,目的地尚不确定,可能来北京,也可能来上海……”要求总理衙门签发护照,给予协助。总理衙门的办事官吏当时也曾疑惑,来华旅游为什么不直接从上海入境而非要从滇缅边界入境?不过,仅仅是一闪念的犹豫而已,最终还是签发了护照。为什么会勉强答应英国人的入境要求呢?主要还是弱国无外交的缘故。英国一贯恃强凌弱,中国不是其对手。更何况,当时中国正在与日本交涉台湾问题,希望英国能居中调停,哪敢再开罪英国呢?
  护照办妥之后,威妥玛决定从公使馆内挑选一名得力助手,前往边界迎接探险队,此人便是操着一口流利中国话的翻译马嘉理。
  要说总理衙门完全蒙在鼓里,也不实事求是,作为清朝处理洋务的中央机构,毕竟对列强的伎俩有所熟悉和警惕,暗地里还是做了一些防备。总理衙门曾专门致函岑毓英,提出两条要求:一是“饬所属于该翻译官到境时,量为照料”;二是“以英人蓄意欲由印度至缅开通陆路,设领事通商,嘱由该督抚留意,预伐其谋”。接到指示后,岑毓英进一步落实了防御措施,等待马嘉理的到来。
  8月22日,马嘉理在10多名全副武装的卫兵保护下,从上海启程,途经湖北、湖南、贵州等省,于11月17日抵达云南省会昆明。岑毓英出于礼貌,接见了马嘉理。谁知马却目中无人,骄横无理,身为封疆大吏的岑毓英强按怒火,派兵护送他前往腾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